海岸线是由海洋向陆地的过渡地带。波浪、潮汐、海流等激烈的作用以及周边人文因素的影响使其形成了很多独特的特征。世界海岸线全长约为44万千米。
海岸线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相反它具有不断变化的性质,向大海推进或向陆地扩展。引起三大自然因素最主要的原因是地壳的运动。由于地壳的升降活动,会引起海水侵入或后退的现象,因此影响海岸线使其发生巨大变化。这种变化至今从未停止。
冰川的融化与扩展是造成海岸线变化的次要原因。地球的南极与北极有着数量庞大的冰川。随着地球气温的变化(上升或下降)冰川的体积也随之发生改变,影响了海平面的高度,因此海岸线也随海平面的升降而改变。
江河流入海时将大量泥沙堆积在海岸附近,大量的泥沙沉积也会造成海岸线变化。泥沙堆积成陆地,海岸线向海洋推进。仅我国黄河每年倾入大海的泥沙就多达16亿吨,由于泥沙在入海处大量沉积,黄海河口每年平均向大海推进2〜3千米,依计算每年新增加的淤地约50平方千米。
现代海岸定义包括海岸、海滩和水下岸坡的区域。海岸又称潮上带,是高潮线以上狭窄的陆上地带,大部分时间裸露于海岸之上,仅在特大高潮或暴风浪时才被淹没;海滩又称潮间带,是高潮与低潮之间的地带,高潮时被水淹没,低潮时露出水面;水下岸坡又称潮下带,是从低潮线以下直到波浪作用所能到达的海底部分。
海岸带生态系统具有复合性、边缘性和活跃性的特征,是临海国家宝贵的国土资源,亦是海洋开发、经济发展的基地以及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的纽带,地位十分重要。
现代海岸带包括现代海水运动对海岸作用的最上限与邻近陆地及海水对潮下带岸坡剖面冲淤变化所影响的范围。我国在进行海岸带调查时,规定调查范围为:由海岸线向陆地方向延伸10千米左右,向海至水深10〜15米等深线处;在河口地区,向陆地延伸至潮区界,向海方向延至浑水线或淡水舌。此外,海岸带还包括河口和港湾。
海岸带所处的环境极其特殊,在它的发育过程中,会受到多种多样的自然和人文因素的影响,海岸形态也错综复杂,我国的海岸可分为基石海岸、砂质海岸、淤泥质海岸和生物海岸等,其中生物海岸分为珊瑚礁海岸和红树林海岸。
淤泥质海岸:由平原河流携带大量的淤泥入海并迅速在河口沉积而成。因为具有沉积物颗粒较细、海岸宽度大、坡度小、海岸线平直等特点,成了鱼、虾、水鸟等动物的天堂;滩涂养殖也是在淤泥质海岸上进行的。滩涂海岸在我国渤海湾、辽东湾、苏北沿海和珠三角海岸均有分布。
红树林海岸:红树林是海水中的森林,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较低纬度的海岸低洼地带及河口潮间带的特有植被。红树林海岸是红树林与泥沼相结合形成的。红树林根系发达,盘根错节,屹立于淤泥之中,是抵抗风浪、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湿地的天然屏障。我国广东、广西、台湾、福建及海南岛沿岸均有分布,其中海南岛沿海发育最好。
珊瑚礁海岸:珊瑚是一种比较高级的腔肠动物,生长在海洋中但并不能像鱼虾一样游动。珊瑚死亡后,许许多多的珊瑚遗骸和分泌物与一些贝壳和石灰质藻类胶结在一起,形成的像礁石一样坚硬的大块孔隙状的钙质岩石体,被称为珊瑚礁。珊瑚礁海岸分布在热带基石海岸边缘,可以保护海岸,抵抗风浪侵袭。在我国广东、广西、台湾、海南沿海各省的局部地区以及我国南海诸岛的东沙、西沙、中沙、南沙群岛广泛分布,是南海一道亮丽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