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人:方舟(心理学博士,北京格荣斯新世纪教育咨询有限公司首席心理咨询师、培训师)
最近,正在读小学二年级的龙龙放学后总是有些不开心。妈妈询问原因,龙龙十分委屈地说:“我上课的时候举了好半天手,老师就是不叫我回答问题。都好多次了,老师总是不叫我!”
作为家长或老师,你鼓励孩子积极举手发言吗?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孩子是否举手发言呢?
家长的视角
针对孩子举手发言受“冷遇”,家长们的教育方法各有不同,你更赞同哪一种方法呢?
方法一:鼓励、要求孩子积极举手发言。如“下次把手举高点儿,再不行就站起来举手,老师看到了,就会叫你发言的”,“今天没叫,明天再举。你不举手的话,就永远没有机会;只要你举手了,总会有机会的。不论老师叫不叫,你都要积极举手发言”。
方法二:劝慰孩子。如“教室里有那么多小朋友,全班同学老师要一个一个叫大家回答问题。要不,其他小朋友也会像你现在这样不高兴的”,“不叫你回答问题,那是因为老师知道你会了,就把机会让给其他同学锻炼一下”。
方法三:批评孩子。如“老师不愿意理你,可能是你哪里表现得不够好!老师不叫你回答问题,你好好反思一下自己做错什么了”,“人生要面对的困难太多了,老师不叫你回答问题根本就不是困难,你太娇气了”。
方法四:做老师的工作。给老师打电话。如“请您多关注我家孩子,上课多提问他(她)”,“我家老大在低年级的时候常举手但老师总不叫他(她),现在他(她)上课再也不举手了,怎么说都不听,学习就不太好。现在老二又是爱举手,我特别担心老二像老大一样,拜托您多叫老二发言,我们全家对您感激不尽”。
老师的视角
现为某小学一年级 2班班主任的王老师,已从教25年。对于孩子举手发言,她有话要说———
很多家长都会一面再三叮嘱孩子“多举手”,一面给老师打电话要求老师“多提问”,根本不区分自己孩子“举手发言”的动机。我们班上有一个叫瑶瑶的孩子,妈妈每次送她到校门口都要再三强调:“上课积极点儿,多举手!老师和同学都喜欢多举手发言的孩子。”每次只要老师提问,瑶瑶都会第一个就把手举起来。但是,老师让她站起来回答时,她的回答几乎都是完全没有经过思考的,有时甚至没有听明白老师的问题。我了解了瑶瑶是为了举手而举手的情况后,课下找瑶瑶谈话,教给她认真听课的方法。谈了半天,瑶瑶却很委屈地问我:“老师,您不喜欢我了吧?”让人哭笑不得。
刘老师是某小学五年级 3 班的班主任,已从教14年。她道出了不喜欢学生过于积极举手发言的原因———
到小学高年级段,由于学习基础不同,学习能力有差别,学生之间的差距逐渐拉大。我们班有一些成绩一般、思考问题稍微有点儿慢的同学,经常受到其他同学的干扰。课堂上,我必须照顾全班绝大多数同学的理解能力。很多举手的孩子是为了表现自己才举手,并没有经过深入思考,甚至所答非所问,这样的发言不仅耽误时间,而且他们会打断其他同学的思考。
总结一下,老师们并不认可学生在课堂上过于积极举手发言。主要原因是:上课过于积极举手发言的行为背后存在一定的“功利性”,如吸引老师和同学们的注意、表现自己、让自己有理由违反课堂纪律等。这些因素都会阻碍学生掌握知识。同时,出于班级整体学习效果的需要,过于积极举手会干扰中等以及偏下水平的孩子,对于其他孩子不公平,对于整个班级发展也是不利的。
心理师的视角
“积极举手发言”是家长们最经典的嘱托之一,也一直被家长作为孩子认真听课的“标配”。举手发言有两重意义:第一,要求发言。于情于理,只有孩子在认真听课的状态下才能做到。第二,遵守秩序。不是孩子随意说话,而是举手、等待老师批准后才发言。
文章最开头,我们提到了龙龙,他因为上课时举了好半天手但老师没有叫到他而不开心。龙龙还特别提到“好多次了,老师总是不叫我”。孩子为什么不开心?潜在的情绪不仅是不开心,而且有失落、沮丧、懊恼、委屈等情绪。遇到同样的事情,并不是每一个孩子都有这些的负性情绪。龙龙怎么会有这些情绪呢?
任何情绪都来自心理过程。龙龙失落、委屈的是老师不叫自己,沮丧、懊恼的是这样的事情不止一次了。不难发现,龙龙希望的是只要自己举手,老师就会给自己发言的机会。同理,龙龙认为老师没有叫自己发言,那么,自己努力举手的行为就毫无意义了。
假如举手发言是以“掌握知识点”为基础的,假如孩子以“我有新的思考”作为自己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收获,那么,不论老师有没有叫起来发言,都不会影响孩子内心的价值感。因此,为了老师没有叫自己发言而难过的孩子,最看重的不是学习收获,或者说让他们觉得上课有价值的事并不是学习本身,而是自己有没有被老师叫到、自己有没有得到在课堂上展示的机会。这种心态与踏实治学、勤奋苦读是相悖的。
上课听讲的目的在于掌握知识、丰富自己。举手或不举手、发言或没能发言都只是掌握知识过程中的小渠道。随着孩子们的心智不断成长、成熟,在高中或大学的课堂上,学生们就不再抢着举手回答问题了。此时,举手抢答问题的学生,并不意味着他知识掌握得非常好;不举手发言、被老师点名站起来回答问题的学生,常常回答得条分缕析,甚至会有自己对知识的加工与整理。
因此,相比鼓励孩子“举手”和鼓励孩子“学会听课”、“掌握课堂重点”,后者对于学习过程更有实际意义。
就孩子课堂发言的相关教育引导,我给家长们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每天对孩子反复强调要求的是“记住每堂课的重点”。对于在幼儿园、小学阶段的孩子,家长每天晚上检查孩子是否记住了当天课堂老师讲的重点内容是一举多得的好方法,既能提高孩子的听课效率,又能帮助孩子在每一天的学习过程中打好基础。
第二,要求孩子不要“抢答”,必须在老师说完问题之后,或者明确表示可以举手回答时,才能举手。家长最好告诉孩子:“如果有很多同学举手,说明大家都会,你会了是应该的,就不要举手了;如果有极少的同学或者没有同学举手,那么,你必须会、必须能回答上老师的问题,这是你听课的任务!”
第三,当孩子因为老师没有叫自己发言而不开心时,家长要问孩子:“你去学校上课的目的是什么?”“什么意味着你在教室里上课是有意义的?”家长要引导孩子认识到“听课的目的是掌握知识”,“上课的意义是自己特别好地掌握了老师讲的知识”。
总之,只要家长们内心明确了孩子上课的目的,就会发现,其实孩子举不举手是无法评估听课质量的。因此,家长们不必再为孩子是否举手发言而纠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