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特色运河宴席而言,它是在吸纳了我国大运河流经地域的鲁、徽、苏、浙四大传统菜系及近代以来新兴起的京、津、豫等菜肴的精髓后,在沿大运河两岸人群集聚区,与沿线两岸诸多的食宿餐饮网点,这种独特的地域环境中,经过交流、吸纳、融合,最终形成了来自不同地域而又不完全等同于原出品地域的风格特殊的大运河美食中的精品——大运河宴席。
运河清真宴
该宴为临清回民群体所喜好的高档民族特色宴席。不仅遵循了回族人民信奉伊斯兰教的习俗,为回民所青睐,而且也为众多的汉人及其他少数民族群体所追捧。
该宴由“主菜、小吃、汤羹、主食”四个部分组成。
⑴ 主菜十二道醋溜肝尖
为回族近代抗日名将马本斋所喜爱的以羊肝为主料的一道菜。同时也寓意着朋友间的肝胆相照。
扒口条
这是一道回民特色菜。选料精细、烹制讲究、流传各地,成为临清人节日庆典、宴请宾朋的必备佳肴。
烤羊腿
这是一道由烤全羊演变而来的传统清真菜。烤制好的羊腿“色美、味香、外焦、内嫩、干酥不腻”,可谓为“眼未见其物、香味已扑鼻”。
蒜爆肉
元代忽思慧的《饮膳正要》和明代《事物绀珠》这些记载清真菜肴的书籍中均对回民用蒜爆羊肉有记载。该菜即符合“吃肉不吃蒜,营养减一半”的医学理念,又证明了临清人日常生活中讲究营养。
芝麻羊肉
相传,明代一钦差视察临清关税银征收,到马祥兴洪兴楼定宴,后厨做酥炸羊肉时,发现食油用完了,临时采购不了。厨师急中生智,把羊肉粘上芝麻下锅,少许油煎,不料此羊肉十分受欢迎。于是芝麻羊肉成了临津名菜。
炸素鹅颈
相传,临津中和园的油炸素鹅颈很有特色,当年康熙皇帝南下微服私访时尝了一口外酥里香的炸素鹅颈后,给予极高评价,从此该菜名声大震。
炝羊蹄筋
此菜系用临清山羊蹄筋,辅以济美酱园调料烹制。成品“晶莹剔透、脆嫩爽口、富含胶质、营养极高”,深受食客喜好。
西芹拌虾仁
据传永乐园首任掌柜十分讲究食材选用,每次他总是亲自下卫河捕捞青虾,入自家菜园采摘新鲜芹菜,制作“入口清爽,营养价值高”的芹菜拌虾仁。故该菜深受回汉民众喜爱。
捶鸡面
该菜系用鸡脯肉斩茸捶打后,经精细加工而成的一道“吃鸡不见鸡”的临清清真特色菜。菜品嫩滑可口,味道独特,极具营养。
炒鸡丝
此菜为如今临清保留的传统经典菜肴。1994年该菜在沈阳举办的全国民族厨艺大赛上,临清市回民厨师刘志广一举斩获大奖。
醋椒鱼段
这是临清人喜爱的一道开胃菜。相传明代开国元勋常遇春屯兵临清时,偶感风寒,体弱无味,为使常将军康复,回民兵营为其烹制了这道菜。常遇春食后食欲大开,身体逐渐恢复。
鸡蛋松
为一道甜味菜。口味独特,味道鲜美,老少皆宜。
⑵ 小吃二道
水爆肚
临清地方特色小吃。将牛百叶洗净在滚水中煮热,再配以多种调料拌食,鲜香脆嫩,回味无穷。
炖全羊
临清地方特色小吃。原为回民小本经营,用挑子一头挑热锅老汤,一头挑煮熟的羊下水(内脏),供食客随意挑选品种入锅,热后食用。如今北京的炖羊杂,就是临清的炖全羊。
⑶ 汤羹五道
羊肝明目羹
羊肝有中医认为的明目功效,加上独有风味的临清汤,则成了“羊肝明目羹”。
冬瓜四宝
用冬瓜、虾仁、海参、蟹肉四种食材,分别切丁下锅熬制成汤。该羹汤汁肥美,入口醇香,高富营养。
香椿烩鸡丝
相传乾隆微服私访巡察临清,偶遇村姑孙碧玉,曾为其用香椿和鸡肉熬制一汤。该汤鸡丝雪白、汤清见底,汤面上漂浮着几片碧玉般的香椿,宛若春色,汤香溢口。后孙碧玉为钞关税监之子所害,乾隆为其报了仇,并将此汤命名为“天地一家春汤”。
萝卜鱼汤
传说临清两个秀才,在“清和桥”上遇上一个挑着黄瓜、萝卜和鲜鱼的少妇。二人腹饥,欲讨吃。少妇道,请二人和我各用“清”和”桥”三字为题作诗,答对做好了,我再给你们吃。于是,一秀才说:“有水是念清,无水也念青,去了清边水,添米便成精。”另一秀才说:“有口是念和,无口也念禾,去了和边口,添斗便成科。”少妇则说:“有木是念桥,无木也念乔,去了桥边木,添女便成娇。”后一厨子从中受启发,便用萝卜和黄瓜配鲜鱼分别做成了两道口味各异的汤,黄瓜、萝卜是清色,汤清白亮,称为“秀才双清汤”流传下来。
黄瓜杏仁汤
此汤仿明末宫廷里价值20两锅子的“黄瓜汤”,用黄瓜切丝,加入杏仁熬制而成。汤清见底,绿白相向,清香满口,清火去腻。
⑷ 主食三道
窦家包
又称灯笼包。此包公元866年由窦廷栋创制。据传,张自忠将军在武训学堂举办宴席时指名要吃窦家包;上世纪50年代原苏联专家吃了徐学敏传人煎制的窦家包后,高兴得手舞足蹈,连声叫好。
烧饼夹肉
在烧烤熟的烧饼内夹上熟的牛或羊肉吃,也可再回炉稍烤一下,味道更佳。此点为临清特色小吃,皮酥肉香,口味浓醇。
锅贴
“锅贴”是临清清真宴中的风味名吃。即以牛、羊肉制馅,用饺子面皮包制后,入平底铁锅生煎,成品色泽金黄、外焦里嫩、鲜香诱人,堪称一绝。
运河船宴席
船宴,顾名思义即是在水上船只中设办的宴席,简称为“船宴”。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出现了船宴。传说当时吴王阖宫,曾在船行江上时举行宴饮。到了唐代,洛阳亦开始盛行船宴。五代时期,蜀主孟昶为其花蕊夫人费氏“厨船进食簇时新,列坐无非侍从臣。日午殿头宣索脍,隔花催唤打渔人”。这首宫词所描绘的“厨船进食”就是用餐船宴。
船宴原本主要是朝臣官宦在行船之上的一种用餐宴席形式。但到了宋代,尤其是明清以来,随着封建统治者的“保社稷、游山水、运物资、访民间”等的需要和各商帮、特别是徽商的经营需要,船宴便逐渐在京杭大运河沿岸的扬州、苏州、杭州等地盛行起来。不仅有官船上的船宴,而且也有了由商家经营的去供人们泛舟运河饮宴的餐船提供的船宴。值得一提的是,在船宴盛行的清乾隆年代,史记当年位居扬州淮盐总商之首的徽州名商江春,就八次接驾乾隆,每次都在乾隆泛舟京杭大运河时,设各类船宴接待皇上。这些船宴大多都游行在南北大运河的“南京秦淮河、扬州瘦西湖、无锡太湖、苏州野芳滨、杭州西湖……”等水上风景区。
古代的船宴,更多的是那些文人墨客赏心悦目、游哉悠哉之为。史书记载,唐朝诗人白居易、宋朝词人苏轼的诗句《宴洛滨》、名辞《前赤壁赋》写的都是船宴。明代张岱写的《西湖七月半》中的“楼船萧鼓,峨冠盛筵,灯火优傒,声光相乱”、“亦船亦声,名妓闲僧,浅斟低唱,弦管轻丝”。诗句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同时也说明到了明代,船宴的发展已具有一定规模了。到了清代,苏州的沈朝初在其《忆江南》一词中写到:“苏州好,载酒卷艄船。几上博山香馔细,筵前冰盘五侯鲜,稳坐到山前。”写的是船宴趣事。
船菜孕船宴
所谓船宴,其实就是人们一面泛舟水上饱览沿途秀丽的景色,一面品尝别有风味的“船菜”。从中我们可以得知,船宴是因有了船菜的孕育,而船菜则是在船上制作,又在船上享用的美味佳肴。运河清真宴
追溯历史,我们可以发现,船菜在明、清时期曾盛名一时。当时的游船,一般都在后舱设有厨间,船娘、船姑们就在那不大的艄舱中,发挥着“煮、烩、焖、炸、熘、炒、爆、燎”等各色烹饪绝技,因船而宜地置备各种各样的佳肴美味原料,随时等候客人的招呼享用。最初的船菜,是以船行水域中的水产品为原料,不管是动物类的还是植物类的,抑或是菌藻类的,均在船上现提、现取、现烹、现吃,绝对是新鲜,味美可口。随着时间的推移,为了丰富船菜和满足宴席主人的需求,逐渐引入了水产之外的山珍、野味、主食、点心等。所以,到了清代后期,一般情况下,一席船菜要分为三个时段品食,即客人初到时,先饷以点心,午餐饷以全餐的一小部分,而晚餐则饷以全餐的一大部分。
船菜的逐渐丰富和船餐的不断高端发展,使得船菜在具备自己独有特色的基础上,形成了一个独树一帜的菜系。而这个菜系中各个船菜的科学、合理的有机组合,就孕育出了中华宴席的又一定制形式——船宴。从船宴形成到发展、到鼎盛,促成了大运河沿岸各大水域的经典船宴的诞生。时至今日,在历代厨人传承与创新的基础上,闻名遐迩的不外是:扬州船宴、太湖船宴、苏州船宴、西湖船宴等。
船宴出精品
⑴ 西湖船宴
下江南,必到杭州这个人间天堂,到天堂定到西湖坐游船。因此,泛舟西湖向来被游人誉为一种美的享受。然而,能在泛舟西湖时,品尝一顿美不胜收的船宴,置身于船宴过程中“美时、美景、美味、美趣”相结合的“四美”氛围中,更是别有一番情调。
据记载,西湖的船宴尽管历史悠久,至少苏东坡就曾与友人印泛舟湖上,举杯赏月。北宋苏东坡疏浚治理西湖后的南宋时期西湖船宴进入兴盛。南宋时西湖泛舟饮宴的餐船很大,有一千抖的,约长五十余丈,船中可容百余宾客;有五百抖的,约长二、三十丈,可容五十余宾客。无论是千抖、还是百抖,都是打造奇巧、雕梁画栋,行运平稳、如坐平地,无论四时、器物必备,则常有游人租赁假舟,超登舟而饮,暮逆径而归,不劳余力。到了明代,西湖船宴已形成规模,大型的“楼船箫鼓、峨冠盛筵,灯火优傒,声光相乱”,小型的“亦船亦声歌,名妓闲僧浅斟低唱,弱管轻丝”。时至近年,西湖船宴得以恢复,以乾隆下江南为背景打造的“乾隆船宴”率先畅游外西湖。游船为一艘可放两桌酒席的较大机动画舫,游客一面饱览湖光山色,一面在船上品味“西湖醋鱼”、“宋嫂鱼羹”、“西施豆腐”、“河塘小趣”、“鸭味双仙”、“脆皮银鱼”、“灌蟹鱼丸”等美味。
⑵ 江南运河宴
江南运河北南连接着长江和钱塘江两大水系,北起江苏省镇江市,绕太湖东岸到达江苏省苏州市,向南流入浙江省杭州市。据传,公元前495年,吴王夫差开挖苏州经无锡至常州河道,而隋炀帝则于公元610年重新疏凿、拓宽长江以南运河古道。江南运河始称于世。现为江苏省苏州市所辖的吴江段江南运河,全长47公里,其中运河古纤道已定为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的一个遗产点。正是出于这一历史背景,吴江市的吴江酒店管理集团通过挖掘、整理、重组、创新,精心打造了“江南运河宴”这一江苏名宴。
江南运河宴,作为一个系列,按照一年四季,选用当地当季食材,打造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不同版本。现列出夏季版如下:
[第一乐章·秀美垂虹]
[第二乐章·多姿鲈乡]
[第三乐章·回味松江]
⑶ 太湖苏船点
地处太湖边的苏州市著名的鱼米之乡。据有关史料记载,早在春秋时期,吴国已有船宴。至唐代,船菜、船点逐步兴起,明清时发展到高峰。苏州的船菜、船点工艺十分独特。具有千年历史的船点是苏州菜点中制作工艺技术含量最高的。
苏州的小吃为何可以独成一派为“苏式点心”?早在唐代就开始的船点正是苏州点心的起源。所谓船点,就是人们在水中行驶的船上吃的点心。当时的达官贵人,经常到秀丽富庶的苏州公干、游玩,依靠的主要交通工具就是船。船行驶全靠人划风助或水自流,速度缓慢,甚至是难靠水岸而日夜兼程,途中用餐自然只能在船上解决了。于是先由带干粮等方便食物,再到配备专门的厨师制作船上用餐人的食品。而那些后来成为著名船点的船用点心,当时是专为达官贵人制作的。所以,不但要求味道非常可口,充满江南风味,香、软、糯、酥、滑、鲜,而且讲究造型精美,寓意十足。不仅可以为草木花卉拌式,又可以是逼真、灵透的各种小动物,还可以是亭台楼阁。苏式船点在工艺技术要求极高的同时,选料极为考究,像什么定升糕、松糕、玫瑰糕、莲荷糕、猪油年糕、炒肉酿团子、青团子等等,都需采用品质极优的米、面、陷料和调配料,真不可谓为“价廉物美”。
以苏式船点为代表的“太湖船点”,其经营者为“十景(什锦)粉点”,即用粳米、糯米粉加入天然植物色汁或食用色素和成面团,包入馅心,提制成花、果、鸟兽等各种造型,蒸熟而成。近年有些船点已将粳米粉改换为澄粉与水磨米粉,蒸出的点心不变型、色泽光亮,更具特色。馅心多用枣泥、果仁之类。比如:苏式船点“小白鹅”的制作:
原料配方
制作方法
先取三分之一粉制成熟芡,与余下的粉拌和,再加少量清水,揉和成团。取10克粉团染成淡粉色,作“嘴和脚蹼”。再将粉团摘成10个胚子,分别包入25克馅心,逐一捏出鹅头、鹅颈和鹅身,并用小木梳揿压出“尾羽”,身子两侧剪出“翅膀”,也用小木梳揿压出羽毛形纹,接着用淡红色粉团做成鹅嘴、鹅脚,装安在鹅头、鹅身上,再在鹅嘴上揿出“冠头”;最后上笼蒸熟装盘加以点缀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