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当代电视

讲好中国故事

作者:◆廖 璇 杨逐原
讲好中国故事,不仅关系着受众对于中华民族精神的深刻理解,也关系着民族凝聚力的增强和民族精神的传承。一直以来,通过传媒人的努力,中国故事的传播形式越来越成熟,无论是历史中的英雄伟人、历经艰险的革命历程,还是现代社会中普通鲜活的角色、震撼人心的超级工程,都被进行了很好的诠释。不过由于中国故事本身的严谨性,导致传播过程中缺少了些许灵活性。中国传媒人如今的当务之急是转变传播话语体系中的不足之处,在保有原本严谨性的前提之下,更加灵活生动地讲好中国故事。

为向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献礼,2016年10月13日,八集大型纪录片《长征》制作完成并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首播。该纪录片用特别的传播话语体系,展现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远征,并通过不同角度的细致信息处理,为观众讲述了一个伟大而震撼的中国故事。纪录片一共八集,由于传播侧重点各不相同,每集内容的传播方式和方向都在不停地做出调整,这也从侧面展现了中国传播话语体系的多样性以及《长征》制作传播者对于话语体系的把控能力。

一、叙事话语

叙事话语是中国传播话语体系中的核心部分,是讲好一个故事、保证传播信息导向正确的关键所在。纪录片中所展现的中国故事的严谨性和精神性,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叙事话语表现出来的。

1.核心命题

核心命题决定了传播话语的生命力,也是中国故事的精神内核,命题的表现形式和传播因素十分复杂。首先是命题格局,格局的大小影响着命题的展开方式。《长征》中采用的是大小两种格局并行的方式,宏大的历史家国视角和平实的民族个人情怀默契结合,一边是宏观下的历史变迁—红军为反围剿被迫长征,付出巨大牺牲换来国家和民族的重生机遇;另一边是微观下的人文情怀—红军指战员们的万般情绪,诗歌画作的多样艺术。两种格局交织穿插,为这个人人皆知的长征故事更添了一分张力,现代媒体人可以向此种命题格局方式靠拢。然后是命题性质,命题性质中最重要的两个就是普世性和受众关联性,这决定了传播在信息受众端的接受程度。普世性是指命题的普世价值含量,有利于信息的发散性自觉传播。《长征》从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故事出发,深刻传递了坚韧、无畏、奉献等普世精神。最后是命题语态,《长征》由于题材的类型,其宣传语态主要针对历史和政治,而对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过程中多次化险为夷的描述,使我党的领导能力和策划谋略广泛被人所知。

2.立意落点

作为叙事话语的绝对基础,立意落点决定了传播信息是否站得住脚。一般来说,叙事话语的立意落点需要具备代表性和层次性,这能够保证传播信息的丰富性和真实性,让故事更加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长征》第一集“英雄史诗”中的立意落点就给了受众一个惊喜,制作方并没有选择在开头就大面积铺陈感天动地的伟大壮举,也没有用大量的篇幅去交代伟人的运筹帷幄,而是将伟人和伟大这两个概念揉碎,铺上了属于普通指战员的画卷,从普通将士们的视角来发展传播话语。这样的落点一来减少了不同身份角色之间的距离,二来通过将士的视角来展开叙事也更能够引发受众内心的共鸣,让受众在接收信息时有更加强烈的代入感,从侧面保证了传播信息的深入人心。

3.戏剧情节

传播话语体系中的戏剧情节是指原本情节信息中的重点内容出现的顺序和产生的戏剧张力。传播者要在信息编码过程中,让信息通过特定的组合排列方式,产生更加强大的影响力。每一个被传播的中国故事都有着数不清的信息侧重点,一个信息什么时候出现能够发挥最大的作用,使故事产生巨大的感染力,取决于传媒人的戏剧情节安排功底。长征是一个拥有庞大信息量的故事,需要精巧的戏剧情节设置才能使得信息传播获得最佳效果。《长征》“英雄史诗”这一章中,在采访幸存的长征老兵们后,播出的是已经牺牲的烈士们的墓地、老兵们眼含热泪的追忆、逝者们庄严肃穆的碑林,这样的戏剧情节将情绪感染力再次拔高。

二、视听话语

视听话语作为传播话语体系中的基础单位,承担着多种多样的功能。传播信息在视听话语中被分化,因此视听话语的细致处理是信息传播方向性正确的一种保证。由于信息的分散性,视听话语就不能再具有太强的独立性,而是应该利用信息的内在意义形成链接。

1.声画手段

声音和画面是影视作品传播信息时所用的语言,较之文字能产生更为自然和直接的震撼效果。《长征》中空镜头的利用频率极高—缓缓流淌的湘江、起伏的山川、整齐肃穆的烈士墓⋯⋯这种场景宏大的空镜原本应该显现出磅礴的气势,但是在《长征》中,空镜头的画面更多呈现的是坦荡的情怀、历史的叹息以及深沉的敬意。这些镜头大多伴随着节奏缓慢的移动,加上饱和度适中的色调和俯拍的视角处理,使得原本画面信息的沉痛和悲壮都被弱化了,同时加强了来自于沉浸式角度的历史情怀和人本情绪。这样的画面处理方式是转变原有信息氛围的良方。

史料和其他类型艺术作品的运用在纪录片中十分常见,尤其是像《长征》这样的历史题材纪录片。但是要使得这种常见的信息显得出彩,就需要在传播信息的选择和传播方式上进行转变,同样考验到了传媒人的信息选择和编码能力。《长征》中出现最多的艺术作品是油画和诗文,这让传播主题与其他传播信息的契合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有利于提高传播过程中信息的统一性以及协调性,也让主题拔高显得更为轻松,为受众的信息解码过程提供方向和引导。

2.视听代码

将符号学中的代码和符码理论纳入影视信息传播的范畴,对于转变传播话语体系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这也是我国传媒人讲好中国故事的努力方向。艾柯的十大代码作为符号学中的重要理论,为叙事传播话语提供了众多灵感,代入代码公式的做法对传播信息的深度也产生了加持作用。由于《长征》话题信息层次本身就深,因此它的代码类型虽多,最后却都能够递进到紧扣主题的层面,即趣味感觉代码和修辞性代码这两个层次。《长征》中时常出现代表着长征路上不同事件的雕像群,这个符号是片中的重要信息,并自然地产生了一个趣味感觉代码到修辞性代码的递进。首先是对于雕像本身的纪念,再从其特殊的位置和形态代表的意象出发,对凝固的群像所代表的深层含义进行缅怀,各个层别的代码递进流畅自然,对于受众感染力的饱和度也非常高。

三、传媒扩张

信息的展宽覆盖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拓宽信息本身的作用和意义,增强信息的延伸性,这是从信息本身入手,去放大其原有的功能性。《长征》在创作时就十分注意信息的国际化表达,融入了众多国家对于长征的印象和评价,使得信息覆盖没有仅仅局限在国内。这是属于传播准备时期的工作,但这部分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因为如果能够将信息的功能性完全地发挥出来,信息本身就可以覆盖与之相关的领域,这样后期的传播过程就会事半功倍。另一个是拓宽传播过程中信息的辐射面积,增大信息的影响力。这个与信息的宣传力度息息相关,宣传时信息的展宽扩张是有技巧的,信息本身的关联作用和媒体的传播能力应该合二为一,《长征》对于其纪录片的类型和中国故事的内核都做了不同的宣传,除了在新闻上有大面积的覆盖以外,在众多视频网站的投放也引发热议,点击率持续上升,即时评论下的弹幕配合着故事,吸引了更多受众发表看法。

中国传媒人需要的“长征精神”,不仅指的是向纪录片《长征》中的优秀信息传播话语学习,不断完善和发展传播的原有体系;同时也是指想要讲好中国故事、完善中国的话语体系。这是一项费时费力的工作,传媒人需要向长征学习那种不畏艰险、坚忍不拔的精神。中国的传播环境复杂,多种多样的文化背景和不断变化的传播渠道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但是保持学习“长征”精神的心态,就能将挑战化作机遇。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民族地区公众网络参与社会政策与社会认同度提升的关系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6CXW032)

(作者单位: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责编:倪啸)

 

做一部有担当的历史正剧

知识分子的政治正当之旅

以小我见家国

革命精神的当代化书写

浅析电视剧《小镇大法官》对法制内涵的创新表达

电视剧《毛泽东三兄弟》:亲情话语中的人物塑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