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当代电视

评电视纪录片《打铁还需自身硬》

作者:◆孙 真
2017年1月,由中央纪委宣传部、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的电视专题纪录片《打铁还需自身硬》通过媒体广为传播,获得世界关注,反响巨大。纪录片《打铁还需自身硬》从“信任不能代替监督”开始,到“以担当诠释忠诚”收尾,整体情节层层推进、句句告诫、字字警醒,具有重要的政治价值和深刻的教育意义,值得每位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付诸到党风廉政建设当中。

一、丰富的资料素材

在近期播出的反腐题材纪录片中,《打铁还需自身硬》之所以脱颖而出、好评不断,首先在于其运用了丰富的资料素材。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打铁还需自身硬”的观点。在党中央大力推崇反腐倡廉的新形势下,依然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包括纪检监察干部队伍中存在的贪污腐败、以权谋私、利益捆绑、知法犯法等。想要实现全面从严治党,唯有加强监督制度,防止“灯下黑”。五年前,并不是所有人都清楚这一观点的深刻含义。时至今日,通过纪录片《打铁还需自身硬》,观众已然清楚地了解到,它所传达的是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决心和承诺。

《打铁还需自身硬》是一部深度剖析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纪检监察机关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要求,全面从严治党,加强自身建设,完善内控机制,坚决清理门户,严防“灯下黑”,努力打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纪检监察队伍,体现“打铁自身硬、永远在路上”的清醒和韧劲,回应党内关切和人民群众期盼的影像作品。确切地说,纪录片使观众更清楚地了解了“打铁还需自身硬”这一观点由提出一步步走向实践的过程。能从这样一个角度出发去揭示作品主旨,不仅反映了编导开阔的思维,更是反映了他们对纪录片中心思想的深刻领悟以及对资料素材的良好运用。相比而言,部分国外的纪录片写反腐,仅仅是传达其所谓的民主思想,往往显得粗浅、不够深入,甚至搞一些拼凑似的应景之作,凡此种种,都是由于编导人员对资料素材掌握不够造成的。

此外,纪录片《打铁还需自身硬》在资料素材的选择与运用方面十分严谨。首先,作品开门见山地提出了“打铁还需自身硬”的核心观念;其次,作品反映了中央强力反腐的时代背景;最后,作品揭示了党员干部及监督人员“自身硬”的重要性。在全面从严治党的背景下,只有设立党内监督的专责机关,才能使党内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认识到自身所承担的维护党章、党规、党纪的重要职责,不辜负党和国家的信任与期盼。只有自身过硬才能抵挡住金钱、名利与权势的诱惑。《打铁还需自身硬》运用丰富的资料素材由因及果地讲述了反腐倡廉的背景、实践与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严防“灯下黑”现象的出现,各级纪委也需加大监察力度,在监察他人的同时,只有自身遵守党纪国法,才能实质性地发挥反腐的效力。

二、敏感题材的大胆尝试

纪录片《打铁还需自身硬》开门见山地呈现了一幅打铁锤炼图,烈火腾腾中“打铁还需自身硬”的字样直映观众眼帘,隽永深刻。真金不怕火炼,党员干部只有经过政治生活的考察,经过人民群众的检验,才能真正成为党员干部中的一分子,成为真正为百姓谋福的领导者。当下,反腐题材的纪录片并不少见,但像《打铁还需自身硬》这类一针见血地直击党内纪检监察人员自身问题的纪录片却是凤毛麟角。不可否认,党内纪检监察人员中出现腐败变质问题是一个现实存在的现象,且此种现象不是个例。因此,纪录片《打铁还需自身硬》进行了一次对敏感题材的大胆尝试,揭示了纪检监察系统所面临的严峻复杂形势。

片中呈现了中央纪委档案室中的一组特殊的案卷,案卷上的一个个名字,代表的都是曾经在中央纪委工作的党员领导干部。作为纪检人员,他们每一个人都参与过不少大案要案的调查,而现在,他们却因为自己违法乱纪成为了这一宗宗案卷的主角。我们深知,从事监督执纪的这支队伍,最为重要的就是把握好自己的底线,端正作风,严守纪律,这样才能使反腐败工作符合党中央的要求。纪录片《打铁还需自身硬》挑选了几个知法犯法的执纪人员作为典型案例进行了重点表现,更加强化了纪录片的真实性与教育意义。

纪录片《打铁还需自身硬》深刻揭示了监督执纪问责是纪委的主要权力,其关系到党员领导干部的政治生命。从事纪检监察工作本是党组织的信任与重用,同样也意味着纪检监察人员拥有了更大的权力,这也成为了许多监察人员知法犯法的源头。从纪检监察人员知法犯法的案例中不难看出,当欲望与权力相遇时,如果失衡的心态开始出现,纪检监察人员执纪违纪、知法犯法等现象必然会随之出现。一系列纪检干部违纪案件的发生,充分印证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严防灯下黑”、“打铁还需自身硬”这一问题的现实针对性和紧迫性。事实反复证明,在权力面前,唯有信任与监督相辅相成、相互牵制,才不致使党员干部因为一己私欲走上违法违纪的道路。无论是对一个机构来讲,还是对一个干部的成长来讲,信任与监督都是缺一不可的。

党的十八大以来,管党治党力度空前,各级纪委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广大纪检监察干部为正风反腐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有光的地方往往也会有阴影,在纪检监察队伍中,也有极少数人在光与影之间倒向了错误的方向,走上了腐败的道路,严重损害了纪检监察队伍的形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明确要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必须强化自我监督。中央纪委坚决贯彻党中央的要求,铁面无私清理门户,严肃查处害群之马,同时从一个个案例中吸取深刻教训,找准监督执纪权力运行中的风险点,强化监督制度,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因此,《打铁还需自身硬》中对敏感题材的大胆涉及充分说明,只有自身过硬才能使党中央的党风廉政建设事业迈向新的高度。

三、细节再现和叙述

作为一部纪录片,《打铁还需自身硬》对细节的再现与叙述极为重视。纪录片为凸显“打铁还需自身硬”这一主题,并没有选择泛泛而谈的叙事方式,而是将纪录片分为“信任不能代替监督”、“严防灯下黑”、“以担当诠释忠诚”等三个点来进行具体叙述,通过不同的点来体现同一个主题,这种叙事方式既有利于纪录片细节的再现和叙述,同时也便于加深观众对纪录片主题思想的理解。

信任与监督本是权力的两个相对方面,只有二者相互制衡才能使权力成为利国利民的好手段,反之,则会导致权钱交易现象的出现。纪录片《打铁还需自身硬》以案情再现的方式,抓住纪检监察机关干部落马前后的心理变化、行为动作等细节向观众阐述这一道理。如在《信任不能代替监督》一集中,编导将魏健被捕后的一夜白头、罗凯自我欺骗式地进行心理安慰、申英抱着侥幸心理利用自身职务之便谋取利益等细节作为重点,进行了细致刻画,为的就是通过这些细节说明“打铁还需自身硬”的道理。党的十八大以后,绝大多数纪检干部认真履行职责,为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作出了贡献,纪检监察机关的影响力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很大提升,但也正是这种影响力,让一些纪检干部成为了被围猎的重点对象。纪检干部如果滥用手中的监督执纪权,其带来的危害会比一般干部更甚。只有案例的真实再现与落马人员的内心活动才能真正说明“己不正、焉能正人”的真理。

正人必先正己。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纪委把加强自我监督作为一项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2014年3月,中央纪委成立纪检监察干部监督室,这个部门的主要职能就是专门监督自己人。眼光向内、刀刃向内,监督自己部门的人,杜绝“灯下黑”。纪录片《打铁还需自身硬》中揭示,十八大以来,全国纪检监察系统共谈话函询5000人次、组织处理2100余人、处分7500人,这些数据正是纪录片《打铁还需自身硬》细节的又一次集中体现,印证着“谁来监督纪委”命题的必要性,显示了中央纪委不回避问题、清理门户的决心。同时也为纪检监察机关的干部敲响了警钟,这一机构的设立使他们深刻认识到进入纪检机关并非是进入了“保险箱”,只要手中有权力,就会时刻受到监督。

收集和处置反映党员干部问题线索是纪检机关监督执纪问责的重要源头,关乎反腐败的成效,因此,该片对这一环节的阐述也是十分详尽。中央纪委历来对管理问题线索就有着严格的纪律要求,对于私存截留、擅自处理、通风报信等行为,发现一起就严肃查处一起。针对案件暴露出的问题线索的管理和处置进行了重大改革,防范风险的发生。党的十八大之前,来自不同渠道的问题线索分散在各个纪检监察室手里,从受理到处置都是由纪检监察室操作,这就导致了部分纪检监察人员利用掌握的问题线索谋取私利现象的出现。纪录片以袁卫华、刘忠等人的案例为主要线索,将他们作案过程中的点滴细节进行了详细记录,再由个例到范例进行了重点讲述。而在党的十八大之后,中央纪委要求各渠道反映的问题线索统一由案件监督管理室管理,同时每年进行线索大起底,要求各纪检监察室清理掌握的问题线索,对处置流程作了详细规定,并要求调取问题线索必须经过严格的报批程序,力求在每一个环节上将风险降到最低。

通过呈现丰富的资料素材、大胆尝试探讨敏感题材、细节化再现和叙述,纪录片《打铁还需自身硬》中不仅展现了我党加强自身廉政建设、不惧艰难反腐反贪、不断完善监督制度、严防“灯下黑”等努力,还展现了国家努力打造忠诚与担当并存的纪检监察队伍的实际行动,体现了“打铁还需自身硬”的韧劲和清醒,回应了党内外的关切和人民群众的期盼,也为政治题材纪录片的创作提供了新鲜的经验。

(作者单位:武汉交通职业学院/责编:莎莎)

 

做一部有担当的历史正剧

知识分子的政治正当之旅

以小我见家国

革命精神的当代化书写

浅析电视剧《小镇大法官》对法制内涵的创新表达

电视剧《毛泽东三兄弟》:亲情话语中的人物塑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