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中国食品

油脂加工业允许外商投资 国有企业需紧紧握住自主权

作者:文 辛颖
2017年1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利用外资若干措施的通知》,明确取消油脂加工外资准入限制。这距离2008年国家发改委公布严格控制大豆油脂产能扩张,对油脂加工企业外商投资进行限制已经过去近九年。现在取消外资准入限制,更多的可以理解为一种信号,政策放宽,产业竞争将会加剧,企业之间的融合、吞并、厮杀将会更加激烈。

目前,国内大豆压榨产业已经形成三足鼎立状态:以中粮、中储粮、九三为代表的国有企业,以益海嘉里、邦吉、嘉吉、路易达孚为代表的外资企业,以及以渤海、汇福、植之元、中海为代表的民营企业。公开数据显示,目前,大豆压榨产业外资企业独揽40%的市场份额,而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分别占据23%、37%的市场份额。如今放开外资准入限制,是否会在大豆压榨产业再掀波澜?

定价权争夺战早在二十世纪初,中国在大豆市场的攻防战随着加入WTO而正式上演。以四大跨国粮商为代表的国际资本通过参股、控股、收购国内的食用油加工企业,或建立自己的食用油加工厂等方式,完成从大豆供应商向大豆压榨生产厂商角色的转变。外资大豆压榨量市场占有率也从2000年的9%,迅速攀升至2007年的48%。

然而面对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内资企业压榨能力与实际压榨量不断萎缩、大豆进口依存度过高、自主创新能力弱的情况,国家发改委在2008年发布《关于促进大豆加工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对外资加以限制。

“不过在那个时候该进来的、能进来的已经都进来了,如今已经占据大半江山。”东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院长、国家大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江连洲表示。

如今从限制到解禁,大豆压榨产业的政策变动始终与大豆加工产业链的发展息息相关。

生意社农产品分析师李冰告诉记者:“我们始终没有限制大豆进口,如若在大豆压榨产业不加以限制,那么可能整个产业链都不掌控在自己手中。政策倾斜也正是为了避免出现完全丧失定价话语权的情况。”“现在国有大型粮油企业逐步发展起来,已经具备一定的实力。”李冰说道。

而这一变化从消费者最敏感的小包装油市场即可见一斑。

中国工程院院士傅廷栋认为,我国食用油自给率必须稳定在40%以上,才能确保我国在非常时期的基本生活供应,同时维护国际价格稳定。而行业统计数据显示,外资食用油品牌产品已占国内市场50%的份额。

根据中国食品2016年半年报,中粮旗下的食用油品牌福临门销量增长13%。2016年,中纺集团整体并入中粮集团,业内人士表示主要就是由于两家企业在粮油业务板块存在重合,重组既符合中粮集团做“大粮商”的战略定位,也有国家保障粮食安全稳定的战略考量。

2016年,中储粮旗下的小包装油品牌金鼎升级新包装,从2012年开始进入小包装油市场的中储油也在这一市场不断加码。

“发改委对我们的想法是,进军小包装油市场,能够迅速调节价格。”中储粮油脂公司总经理刘建民曾公开表示。

而主打非转基因的九三豆油市场主要集中在东北、华北地区,李冰认为:“定位非转基因使得九三食用油的定价相对较高,而集中在东北市场发展起到节省运输等成本的效果。”

不过,益海嘉里旗下的金龙鱼品牌市场份额第一的宝座始终难以撼动,也正如国际巨头在大豆压榨市场的地位一般。

江连洲指出:“对于定价话语权,目前,只有中粮、中储粮这样有大量国际贸易的企业能够参与其中,不过相对来说影响力还非常有限。然而市场竞争的加剧更需要企业自身的加强,以保证一定的市场自给率。”

民企或受最大冲击

虽然民营资本在大豆压榨产业所占的市场份额并不少,但却少有大型企业,更是难以同国际巨头、国企资本相抗衡。

多位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取消外资准入限制,冲击最大的将是民营企业。”

国际粮商邦吉公司CEO施罗德曾表示,未来一两年里低效率产能可能会被淘汰,大豆压榨行业需要整合。

“无论从企业资本实力、技术支撑等各方面,民营资本都略逊一筹。在竞争加剧之后,民营资本市场必然最先遭到蚕食。”李冰指出。

2004年,中国大豆市场开放不久,在遭遇国际投资基金的疯狂打压后,中国中小型大豆加工企业和本土榨油企业不堪承受负荷,纷纷宣布破产,被外资低价兼并。公开资料显示,四大跨国粮商在中国2004年的大豆危机后,成功地控制了大豆85%的实际加工能力。

但也有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此次取消外资准入限制并不会有新的巨头搅局,国内市场趋于饱和,相对稳定,并不会出现短时间内的格局巨变。”

同样,在危机面前也潜藏着机遇。今年2月14日,位于民营大豆压榨阵营第一位的山东渤海实业与路易达孚、青岛港集团在青岛签署框架性合作协议,三方计划共同投资,在董家口港兴建大型粮油加工基地。

李冰认为:“民营企业的发展需要资本与技术的支持,而外资企业更加看重已有的市场和渠道,所以优质的合作也能实现双赢的局面,冲击也会促进民营资本的格局优化。”

外资或降低成本

对于此次政策放开直接针对的外资企业,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一利好消息并不会有过多的影响。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司伟告诉记者:“外资企业在中国市场的布局基本已经完成,由于目前外资与国企、民营企业的合作增多,资本结构日趋复杂,已经难以单纯地划分阵营,此次取消准入限制不会引起较大的市场变动。”其实,从2008年政策倾斜开始,外资在华增长放缓的效果较为明显。2008年-2014年,中粮集团旗下的上市公司中国粮油大豆等油籽年压榨能力从486万吨飙升到1158万吨,油籽加工的分部资产总额从97.8亿港元猛增至297.6亿港元,增幅204%。而金龙鱼母公司丰益国际作为外资公司,2008年-2014年在中国市场的固定资产从43.3亿美元增至70.1亿美元,增幅约62%,远低于中国粮油。

那么此次政策放开是否会为外资企业提供新的增长机遇?李冰认为这一政策调整对短期内外资在华投资会有一定的刺激作用。

金龙鱼母公司丰益国际主席郭孔丰在2月20日公布季度财报时也表示:“展望未来,中国最近解除油籽和谷物加工领域对外资的限制,将有利于我们的业务。”

“由于并未有关于取消准入限制的具体条款,加之外资在国内市场的发展已经相对成熟,领先地位稳定,这一利好可能会使得他们在国内发展的管理成本相对降低,有利于其市场扩张。”江连洲说道。

改变格局关键仍在技术

随着经济的增长,中国百姓对餐饮食品的需求不断增加,油脂和蛋白的消费亦呈刚性增长。司伟认为,这个增长趋势还会持续十到二十年。

是否有人能抢占下一个先机改变目前的局面?“我们曾经认为是外资的侵入使得大豆产业链面临威胁,然而近十年的市场经验告诉我们,归根结底,问题在于我们的产业本身存在问题,供给不能满足需求、价格高于进口、产油量又偏低,在国际市场缺乏竞争力,对进口大豆的依赖难以支撑国内企业享有定价权。”司伟说道。

自1996年起,我国由大豆净出口国转变为净进口国。2007年,大豆进口量高达3082万吨,比2000年的1042万吨增加1.95倍,年均增长16.7%。大豆进口依存度从2000年的48.1%,增至2007年的78.7%。2016年,我国大豆进口8391万吨,占中国市场大豆总量的85%以上,再创历史最高纪录。

江连洲介绍,多年来,70名左右国内一流的专家一直致力于大豆品种的技术突破,种植、育种、栽培,着重研究提高大豆单产,我们的单产明显低于美国、巴西和阿根廷。 然而这其中的影响因素非常复杂,难以一蹴而就。

“从最初我们也重视发展同美国一样的高油大豆,到发现没有有效的竞争力之后,近几年,国内的大豆种植已经转向高蛋白大豆,走差异化发展路线。”司伟说道。

实际上,在此次取消外资准入政策公布之前,各级政府就大豆产业的扶植政策已经相继出台。

2016年5月,农业部下发《农业部关于促进大豆生产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不能轻言放弃大豆,保持国内一定规模的大豆生产是必要的。”

“这一问题已经开始向其他粮食蔓延,以进口依赖度最高的大豆显现最为明显。政策的放宽有利于市场的自由竞争,或许会为消费者带来福利。但从长远的角度出发,保持大豆产业的自主性发展也尤为重要。”江连洲说道。

 

破除农残谣言 还茶行业公道

新零售时代到来厨具设备实体店大有可为

锐澳销量回温 预调鸡尾酒行业开始复苏

业绩持续变差 嘉士伯亲掌重啤

促进食药产业发展 建设健康中国

建设健康中国 增进人民福祉 保障老百姓饮食用药安全无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