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有的天上打广告地下铺渠道自创品牌,有的买买买国外收购酒庄,有的进货柜想搭白酒渠道顺风车动销……结果大都“水土不服”。白酒经销商能否玩转葡萄酒,要怎样才能成功?首先要认清做葡萄酒的三种死法。
死法一:自创品牌的陷阱
广州A公司邓总做泸州老窖买断品牌起家,3年内将一个买断品牌从零卖到2亿,公司拥有泸州老窖、五粮液、百年糊涂等多款畅销白酒,他希望沿用白酒“品牌买断”经验杀入进口葡萄酒,打造一款进口红酒自创品牌。
经过五个月的调研,邓总和法国某酒庄中国办事处签订合同,一次性订购10个货柜的OEM产品。他计划进口葡萄酒依托公司强势白酒渠道铺货销售,预算投入500万广告和终端费用,高举高打,3年内打造一个进口葡萄酒品牌。
依托A公司强势的白酒渠道,10个货柜的红酒很快就分销、铺货完毕。邓总按照白酒的经验,以为铺货后开展强力广告宣传和终端促销,市场很快会被引爆。他大手笔砸下300万广告和终端费用,希望用白酒常用的买店、包场、盒盖有奖等方式轰开市场。哪知终端并不买账,客户反映货卖不动,进货大部分是库存。邓总以为是新产品缺乏知名度,便再次投入200万用于广告宣传和终端促销,这次看似有些效果,通过商超、餐饮的特价、买赠活动零星有了销售,但是投入产出严重不合理,公司难以为继。
“全面进攻”受阻,邓总改为“重点进攻”。他招募加盟商开设进口红酒专卖店。依靠丰富的经销商资源,邓总1年不到在全国开设了20多家专卖店。但进口红酒专卖店对供应链和零售管理要求很高,邓总做白酒买断品牌起家,缺乏资源和经验,1年后专卖店倒的倒、转的转,继续经营的很多也不再从公司进货。经过3年的运营,邓总在进口葡萄酒项目上投入超2000万,年销售金额始终未能突破600万,面对数百万的亏损,邓总百思不解,公司渠道优良且投入巨大,自创红酒品牌怎么就不行了呢。
“公司全国有几百个白酒客户,每个客户进货10万销售能过千万,自创一个进口葡萄酒品牌应该不难”。这是许多“自创品牌”老板的初衷,实践中中弹的酒商比比皆是。
首先,白酒品牌运营商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消费者对名酒具备充分品牌认知,运营商通过品牌背书,可以极大节约消费者品牌教育和认知成本。进口葡萄酒要打造自有品牌,品牌认知和消费者教育门槛极高。
其次,白酒大商运作名酒,很多只是承担资金平台和配送功能,对下线经销商并不具备很强的掌控能力。
最后,2016年国内规模以上白酒企业营收超过6000亿,进口红酒市场份额才几百亿。进口红酒份额小、市场碎片化,与白酒高举高打就容易出量相比,要求精细化运营,而精细化运营是许多白酒经销商的短板。死法二:酒庄好买市场难做
北京B公司赵总依靠开发矿产起家,随后开设了茅台专卖店进入酒业。他杀入进口葡萄酒行业的手法是“买买买”,一口气在法国收购了2家酒庄。他自认卖酒就是卖资源,公司直接买下酒庄拿到进口红酒的“原始股”,还怕做不好市场。
赵总收购2家酒庄投入将近2000万欧元,对比北京的房价,他认为“价廉物美”。产品以中高端为主,最便宜一款产品代理价超过70元,零售价将近200元。赵总认为,中国的中产阶级超过1.3亿,消费升级后200元的产品大有市场。为了做好运营,他高薪聘请酒庄原班团队管理,并专门在国内组建了销售公司,还力邀国内一线女星代言,仅代言费就超过200万。他相信,凭借公司雄厚的资金实力、广泛的人脉、明星代言等,市场应该很快见到起色。
公司第一年销售额突破了1000万。仔细盘点,赵总有色金属公司消化了500万,做矿业的朋友购买了300多万,通过经销商渠道销售100万不到。第二年起,赵总加大了市场投入,招团队、做广告、参加糖酒会等,但是销售难以增长。做到第三年,销售额始终未能突破2000万,且80%都是赵总公司及朋友内部消化。尽管进口红酒毛利不低,但酒庄庞大的管理维护成本、外籍员工高昂的工资、各种市场投入和费用等让赵总并没有赚到多少钱,仅靠团购不能市场化运营,又让赵总觉得红酒生意实际上就是自己的钱从左口袋转到右口袋。随着有色金属生意的下滑,赵总觉得再维持这种模式非常吃力,但是他却束手无策。
买酒庄曾经是中国富豪们进入红酒行业的热门方式,但是酒庄易买市场难做,原因何在?
第一,进口葡萄酒行业并非暴利行业。有资料表明,收购酒庄正常运营每年的资金回报在10%以下。购买一家酒庄成本不高,但是需要专业人才维护管理,其成本不可小觑。
第二,波尔多有数千个酒庄,法国实行严格的分级制,除开“五大名庄”具备较强的稀缺性外,并非买下酒庄就相当于拿到茅台配额,这和国内名酒销售区别还是很大的。
第三,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高端进口红酒具有推广性强、窄众消费等特点,只有专业团队才能做好运营,切不可认为请明星大投入就有效果。
死法三:水土不服、红白冲突
成都C公司李总杀入进口红酒行业,既没有自创品牌也无酒庄收购,在成都糖酒会上他和XX供应链公司合作,进口7200瓶红酒就成为OEM经销商。他想公司原本就在经营白酒、啤酒、饮料,顺带将进口葡萄酒销售省力省心。
李总首先将产品在终端进行铺货。其啤酒、饮料的售点主要为C、D类餐饮终端,以大排档和火锅店为主,葡萄酒很难动销。随后李总又利用白酒已经进入商超、卖场渠道将进口葡萄酒带入销售,发现除年节有部分销量外,平时只能作为价格标杆,销量不大。
经营中李总发现,现有团队运营进口葡萄酒出现水土不服。白酒主要依靠渠道促销,瓶盖费、促销品、买赠、进货有奖作为主要促销手段,力度到位起量较快。进口葡萄酒则依靠品鉴会等进行推广,需要配备葡萄酒讲师、定期举行品鉴宣讲活动、锁定种子客户圈层传播才能慢慢起量。李总最初的想法是将销售任务和奖励提成打包给业务员,白酒红酒一起卖,后来发现业务员选择式销售,发觉进口红酒不好推就不推进口红酒只推白酒。
进口红酒的供应链模式也让李总颇感不适。做白酒他基本不考虑库存,甚至客户下单后他才在厂家订货,一般7-10日厂家就会发货到库。而进口红酒从订货到到货需要1-2月,一旦预估不准,要么库存过多挤占资金,要么旺季断货。受汇率影响,价格也时常波动,从2016年10月起供应商已经涨价10%,李总为了维持客户却不敢涨价。他原以为有现成的网络渠道,顺带销售并非难事,后来感觉进口葡萄酒就像鸡肋,弃之不舍食之无味。
李总的经历是中小经销商运营进口葡萄酒的真实写照,自以为渠道现成可以“红白通吃”,结果往往是水土不服、红白冲突。其主要原因是:
首先,与白酒相比,进口红酒属于小众产品,白酒那套买赠、促销、进货有奖生搬硬套,往往效果不佳。
其次,公司同一个团队既卖白酒又卖进口葡萄酒,看似一举两得,实际上二者在组织架构和销售技巧上差别很大,分开运营老板又害怕增人不增量,左右为难。
最后,进口葡萄酒销售人员普遍要求具备葡萄酒产品知识、销售技巧才能开拓市场。因此公司内训和葡萄酒知识学习很重要。中小酒商为了节约成本,一般不会设置葡萄酒培训职位,这也导致其业务人员只能以白酒思维和话术销售葡萄酒,市场开发能力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