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2014年6月,程维怎么也没想到拒绝柳青之后不久,7月的一个午后,Uber的创始人、CEO卡拉尼克闯上门来。卡拉尼克不请自到,滴滴要么接受40%投资,要么Uber大举进军中国。卡拉尼克作风强悍,即使在美国也被媒体形容为“一个强盗般的坏小子”,特别是在准备战斗时,卡拉尼克的脸就像一个拳头。而创始于2010年的Uber也是互联网新科“征服者”形象,四年时间不仅征服了美国也征服了欧洲,彼时已在全球60个国家和地区、超过340个城市开展业务,不仅有着500亿美元的估值,手上还拿着几十亿美元。Uber最初的创立如同童话一般,2008年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卡拉尼克和他的朋友加雷特·坎普(Garrett Camp)在巴黎街头等出租车。由于一直没等到,他们当时就发誓一定要推出革命性的应用软件解决这个问题。很简单:按个按钮就能叫到车。两年后,雨中的程维也一样。或许正因为同样,程维开门送客,让卡拉尼克玩去。
r卡拉尼克的到来当然和柳青无关,尽管Uber背后有高盛的影子。不,柳青再生气也不会叫美国人来,否则她不会说把自己投进来。
r程维非常敏感,这是他的天赋。
r尽管如此,程维还是不寒而栗。虽然有马化腾——这个中国出行市场背后的“原始天尊”,但卡拉尼克是全球背景,背后有诸多资本大鳄。所以必须抓住一线的机会,一线的可能,而这可能就是柳青,柳青那句话。
rUber,卡拉尼克,是程维与柳青长谈一周的背景。
r也是驾车上西藏的背景。
r生与死的背景,走向极致的背景。程维后来无法想象如果当初没有柳青加盟滴滴会怎样。特别是柳青说服了马云,这一大强援,这个“通天教主”,加上马化腾,再加上柳青,卡拉尼克来了,但已与1840年不能同日而语。
r有趣的是Uber不仅有美国的资本,也在中国获得了包括海航集团、中信证券、中国人寿、万科、民生银行等的投资,而滴滴也获得了苹果的巨额投资(10亿美元,此举不仅刷新了滴滴的单笔融资纪录,同时也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而马化腾的资金也有相当的国外背景。梳理两者的融资历史,不难发现有一些共同的身影:如中国人寿、环球老虎基金和高瓴资本,都同时投资了滴滴和Uber。卡拉尼克有1840年的态度,却已回不到那个时代,全球化不是非此即彼,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程维拒绝1840年的态度同样是一种历史态度,事情就是这样搅缠在一起,资本、意识形态、个人风格,等等。这个时代绝不能用一种观点统摄,没有比真实更复杂的,而真实最大的敌人是简单。
r大战就这样开始了:Uber携20亿美元的复杂资本进入中国市场,滴滴准备了同样充足,甚至更充足的投资,程维借达沃斯论坛宣布,滴滴拿到了包括苹果在内的30亿美元的投资,柳青真是了不起。双方都有充足的弹药,2015年Uber推出“人民优步”后,对司机与乘客都进行了补贴,Uber订单量迅速增长,仅2015年上半年Uber在中国就烧掉了近15亿美元。滴滴烧掉的一样多,甚至更多,有评论将两者的“烧钱大战”比喻为“核战争”。
rUber初期进展顺利,很快覆盖了中国21个城市,其推出的低价专车“人民优步”成为了攻取中国市场的主要战略手段。Uber中国区战略负责人柳甄一开始曾向媒体表示,Uber拼车产品“人民优步+”在中国的试运营堪称完美,五个城市的拼车运量均已超过旧金山;通过共乘模式,拼车产品真正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完美结合。Uber通过做减法来增加产品的效率,让两辆车需要完成两个人的出行任务,简化到一辆车可以搭乘多个乘客,提高效率的同时降低成本。滴滴从打车起步,彼时已经发展成出租车、专车、快车、顺风车、代驾、巴士、试驾等七条产品线,形成了立体作战体系,覆盖全国超过400个城市。
r程维不仅在本土继续与Uber贴身肉搏,两刃相交,而且还通过联合海外的“伙伴”构筑了针对Uber全球业务的包围圈(这哪是1840年),相继投资了东南亚打车应用GrabTaxi、美国打车应用公司Lyft、印度本土最大打车服务提供商Ola——这三家均是Uber在当地有力的竞争对手——向上述三家共注资约4.8亿美元。而通过与Lyft的战略合作,中国用户前往美国出行时,可以直接通过滴滴出行使用Lyft在美国的租乘服务,美国用户在来到中国时也可以通过Lyft应用使用滴滴出行在中国提供的服务。
r卡拉尼克坐镇北京,自称准备要申请中国国籍了。程维也去了美国,把高管留在了美国,带着几拨人到硅谷学习一线互联网公司,好几拨人了解他们的组织体系、组织结构,他们的思考思路是什么样的,他们的人才结构怎么样,滴滴从游击队迅速变成了正规军,弹药充足,甚至超过对方,即便在营销上也不输给对手,并且开始在资本上不输给对方。当然,也看到自身不足。程维发现,对方最大的优势是人才和思路,人才是滴滴最大的瓶颈,中国没有那么多的大数据和机器算法的科学家。不过硅谷一线的互联网企业,像Uber,像Facebook,里面20%的工程师是华人,程维留下的CTO和一个代表团在硅谷把这些华人工程师请到一起跟他们交流,最终带回了几十个高级人才。
r资本的大包抄大迂回与人才的引进,这种外线作战相当成功,不仅让卡拉尼克在中国疲于奔命,对自己的大后方也顾虑重重、心神不宁。卡拉尼克在接受《财经》杂志访问时坦白地承认:“滴滴的存在,让我每晚少睡两小时,思考如何同它竞争的问题。”在难以撼动滴滴的情况下,卡拉尼克情绪低落,甚至换了另一种思维,认为滴滴的规模大于Uber,订单量多于Uber,在每单补贴相同的情况下滴滴也会烧更多的钱。卡拉尼克算过一个数字,那就是每单补贴4美元,Uber日均订单量为100万单,一共需要补贴14.6亿美元,而滴滴的日均单量和亏损数字绝对超过此,这让卡拉尼克多少感到安慰。
r并不是所有的资本都有耐心让你去持续烧钱,况且滴滴和Uber背后有很多共同的出资方,共同的投资方打一场烧钱战颇有些诡异,自然不能长时间支持这种怪诞的“内耗”。当Uber的规模越来越大,卡拉尼克承认补贴很难持续,不能一直补贴下去……特别是苹果和Uber在其他市场一直是合作伙伴,但苹果一下向程维投下10亿美元巨资,与滴滴站在了一起,至少说明苹果认为Uber在中国前景不妙,更不要说其他含义。当滴滴收编了卡拉尼克的中国业务,有评论说苹果这一举动压垮了Uber继续挣扎的希望,并分析了原因。指出Uber本身以连接司机和用户为主,但中国市场不是非常成熟的市场,用户对补贴的热情比对服务高得多,这种所谓带有一定远景的打法并不如直接的补贴更符合市场胃口。与此同时,滴滴通过更加简单直接的方式“跑马圈地”。可以说,Uber从刚刚进入中国市场的时候就已经与“本土”的市场规则背离,将全球成熟市场的经验套用到非成熟的市场,期待后者会接受更好的、更为先进的方式,这是许多跨国企业常犯的“经验主义”的错误,只不过在互联网领域犯错的代价会大。同时Uber后期又采取了一条截然相反的路径,比对手更加疯狂的补贴,似乎是“本土化”的调整,但实际上已经透露了卡拉尼克的“图谋”:想在短期内对滴滴进行施压以获取谈判筹码,对产品和服务的改进已经不关注了。
r滴滴与Uber和谈的“谣言”2016年5月就传出了。7月28日,中国交通运输部等7部委发布了全球范围内第一部国家级的网约车法规——《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宣布网约车合法。8月1日便传来了滴滴出行和Uber的合并消息,从开始的猜测,到当事方“辟谣”,再到最后的确认——剧情在一天内几经反转。程维当天在微博发布的消息(不如说是公布最后的战绩),滴滴将收购Uber在中国的品牌、业务、数据等全部资产并在中国运营。滴滴将向Uber投资10亿美元,Uber将取得新公司20%的股权,合并之后的新公司估值将高达350亿美元。当今竞争并非你死我活,谁消灭谁,而是分享、共享。
r作为移动出行的创新企业,可以清晰地看到,在世界范围之内,这一次网约车的合法化使中国的行业管理站到了全世界的最前沿。在美国,网约车发展比中国还要早两年的地方,今天还在一个州一个州地立法,而在整个欧洲,除了伦敦以外,绝大多数城市网约车还在被当成洪水猛兽一样被禁止,整个欧洲反而在“闭关锁国”地阻挡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当然,一切并不平坦,太平坦了也不一定好。需要博弈,唯博弈才能使复杂性趋向平衡。
r手记十九:创业,创新,不会止息
r从2016年7月29日到2016年10月8日,两个多月的时间,网约车经历了过山车式的起伏,交通部《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出台,一直处于悬念中的网约车合法化,引来一片欢呼;北上广深等城市的《网约车管理细则征求意见稿》对司机、车辆、牌照的限制,又使网约车前途未卜。
r就在本文落笔之时,一切还都悬而未决,包括滴滴出行的命运。但这就是中关村:探路中的中关村,实验的中关村,前沿的中关村。滴滴崛起于中关村,滴滴大厦坐落在中关村科技园数字山谷,不管它的命运如何,它走过的道路都体现着中关村的精神:创业,创新,百折不挠,锐意进取。因此滴滴的创新故事不管结果如何都是有趣的,都深刻反映着我们的时代。
r面对严峻挑战,滴滴豪情不减,充满温和与理性,几乎让人感到他们依然握有未来。10月21日,在美国老牌杂志《名利场》举办的“2016年新成就峰会”上,滴滴总裁柳青与阿里巴巴总裁迈克尔·埃文斯(Michael Evans)和彭博新闻主持人艾米丽·张(Emily Chang)进行了对话,对于部分“做空中国”的观点,柳青做出了回应,呼吁“世界应从前排真正了解中国经济的增长动力”。
r据中新网消息,柳青在对话现场表示,科技创新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引擎,新经济和共享经济为中国的转型提供了重要的缓冲垫。柳青援引麦肯锡的研究称,互联网创新为中国GDP做出的贡献高达7%~25%,而且这已经成为系统的自上而下的政策。互联网和共享经济对中国GDP不仅贡献增长极快,且已经开始深入改造传统行业核心,互联网企业日益成为中国和全球创新前沿。柳青介绍了腾讯和阿里巴巴争相杀入“互联网+政务”,滴滴也在各地推进“互联网+交通”,比如近日在贵阳落地的“中国网约车大数据交互共享中心”,进行大数据应用合作、网约车管理探索等。对话中柳青提到不久前见过一位滴滴明星司机,这位曾是中国最大钢铁企业武钢集团的员工,现在通过这个职业让家庭保持收支平衡。柳青认为这就是真实的中国。
r柳青还回应了近期国内各地出台的网约车新政,在她看来中国的中央政府最先正式在国家层面给予共享出行合法地位,这是一个更大的支持创新的战略的一部分。柳青说虽然发展快,但共享出行在全球都处于萌芽阶段,“我们理解各地的监管者需要面对城市管理的挑战,也需要面对调整应对的挑战。我们正和地方政府积极地交流,并且很有信心,决策者们会趋向符合社会和百姓利益的政策。”从柳青的谈话中可以看到温和、信心,这也是中关村价值的一部分。
r2016年11月1日
r晨光-太阳城
r责任编辑 宗永平
r——一个人的藏地笔记
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