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联想尽管蜚声世界PC市场,但收购IBM全球PC业务,许多西方媒体并不看好,一方面认为联想是“蛇吞象”,一方面认为“花钱买了包袱”。有媒体发问:“联想为什么要选择购买IBM——这个美国标志的但正在‘制造亏损’的业务?”还有报道甚至尖刻地指出:“穿上王子抛弃的外衣,青蛙就能变成王子吗?”
r美国IT咨询公司首席分析师罗伯·恩德利甚至有点幸灾乐祸,称:“这宗交易是给惠普和戴尔两家公司的圣诞礼物,我从来没见过这两家公司如此兴奋。IBM即使在美国也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公司,文化整合本身非常困难。惠普和康柏合并时调动了上千人的队伍参与整合事宜,联想显然并不具备同一水平的资源……”竞争对手戴尔公司董事长迈克·戴尔直言不讳地说:“这将是一次失败的收购。我不看好这次收购,戴尔公司对IBM的PC部门丝毫没有兴趣……我并不认为联想收购IBM的PC部门和以前那些失败的并购有什么不同。”
r事实上,在中国,人们听到这个消息也有许多怀疑。尽管联想在中国名声已经很大,但毕竟是关起门来说话,怎么能同全球巨无霸IBM相比,怎么联想就能吞了IBM?吞得下去吗?甚至有人怀疑这是假新闻。
r那时中国人习惯了外资外企进来,经常自豪地称世界五百强多少已进驻中国,有多少大企业合资了中国企业,怎么联想就突然逆天了?不久柳传志有一次到北大MBA讲课,讲到收购IBM之事,下面也是一片怀疑之声,没人相信联想会收购成功,相信的只有三个人,其中有两个还是联想的学员。甚至收购的当晚中央电视台采访柳传志,主持人沈冰也一再问要是失败了怎么办?问得柳传志很无奈。那时的某种心态不无道理,人们首先不习惯。
r说起当初,事实上当柳传志麾下大将杨元庆乍一提出来收购IBM全球PC业务,柳传志也很惊讶,心理上也不习惯。那时杨元庆是联想的CEO,柳传志是董事长,已不管具体经营。不过这等“逆天”的大事还是要柳传志拍板,他认为可以研究,但先不要做决定。杨元庆找来了麦肯锡、高盛两家公司进行了初步分析,认为可行。柳传志还是不放心,时代虽然发展到这步了,但如何迈出这一步还是要非常讲究。这不是平常的一步,是历史的一步。历史有时就是这样,当它到来的时候许多人都不知道,只有极少数人在研究路径,与历史下棋。
r柳传志召开了董事会,会上除柳传志、杨元庆作为提议人外,所有与会董事一致否决了收购案。否决并非没道理,主要是,一、买了IBM牌子后,外国人会不会认,人家还当是IBM吗?二、买IBM买的不是工厂,那边没有工厂,都是销售团队,研发团队,实际买的是人,当时IBM在全世界有40万名员工,光律师有200多个,PC这块业务你中国人买了,人家都走了,不伺候你中国人怎么办?三、买完后中国人当领导,老外在中国市场决战的时候有些打法不错,但是你中国人领导,人家听吗?这三个问题是最大的问题。否决对杨元庆他们打击很大,他非常愤怒,向柳传志发问不抓住这个机会联想怎么发展?怎么国际化?不国际化怎么和对手竞争?这话也对。
r杨元庆他们那么坚持,因为杨元庆知道科学院领导和老同事代表,这些董事其实主要还是听柳传志的意见。最后柳传志拍板:买与不买暂时不定,但是麦肯锡、高盛的进一步咨询可以进行,几百万美元咨询费可以付。这个决定至关重要,它显示了柳传志的某种性格:既照顾了大家不安的情绪,也为未来的行动埋下伏笔。
r(在今天联想控股柳传志的全景办公室,有一小尊青铜像,名为《蓄势》。是一头青铜牛,但这牛的姿势特别,通常这样的雕塑大都是拓荒牛,低头向前,“不用扬鞭自奋蹄”,但这尊牛是缩姿,低头,蓄势,牛劲很大,但不是向前,而是向后,像拉满弓的箭。这深刻反映了柳传志的性格,堪称柳传志的自我镜像。某种意义上一只后躬的牛与一头奔牛哲学上不能同日而言,蓄势——含有巨大的力量,引而不发,高度警醒,是中国文化最深湛的部分,柳传志深谙此道。)
r经过价格不菲的可行性分析,前两个问题有了解释,问题不大,第三个问题是五年后公司能否由一个中国人来进行管理。杨元庆做董事长这没问题,但董事长的作用没有CEO大,通常中国把董事长看成书记,CEO看成市长,实际在真正的治理结构中是CEO负责。但只能让杨元庆做董事长,先请老外当CEO,主要是怕一上来经验不足杨元庆折在里头,比如假定这个业务头两年做不好,外国人又不太听话,业绩不好,一般都是把CEO给炒了。在柳传志看来让老外做CEO,就是让杨元庆先看清楚CEO是怎么运作的,以退为进,即蓄势,就像柳传志后来办公室那头向后的牛。
rIBM的老板想把他们原来的CEO留下,出任并购后的联想CEO,这也是当时IBM的条件之一,但后来柳传志经过调查,发现这个人不是一个能干的人,接触中也觉得此人比较平庸,于是就想换掉,在IBM高管里另挑一位。还是美国人当,没有质的改变,但没想到IBM的谈判老板大发雷霆,坚决反对。电话打到了柳传志家,柳传志开着免提,由IBM大中华区的总经理周伟坤现场翻译,同时柳传志的电话还开着另一条线,与自己美国那头的谈判代表保持着联系,实际是个电话会议。电话通了很长时间,美国人把换人的问题说得很严重,火气很大,明确对柳传志说:你要不用原CEO,并购这事就甭谈了。周伟坤翻译的时候,把许多难听的话省略了。柳传志后来才明白过来,IBM做这个事的时候,办公室政治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定是这个CEO是个棋子,进行了某种交换。但当时柳传志坚持换人,电话谈了几次,最后IBM的老板专门又叫周伟坤底下给柳传志带了一句话:这次你们先用,半年以后你们怎么处理跟我无关。柳传志明白了,同意了。这就是谈判,特别是跟美国人的谈判,往往就是这样。果然,半年后换掉了那个CEO,没任何节外生枝。
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