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少购买不必要的物品只是手段,通过减少无益又耗精力的物品,腾出时间精力来留给更有价值的事情,才是美好生活的核心。
本期我们的主角,分别代表了不同置物文化。“置”,有安排的意思,置物家们在安排自家物品的过程中,则反映出各自的立场。有的家里一年也不买件新衣;有的则坚持只在店里卖二手货;还有的绞尽脑汁调整店内陈设,就想让你发现心动的好货;各有各的情趣, 各有各的故事。我们并不一味鼓励无购物或二手生活,正如我们第一篇文章说的,有时这两者反倒比较贵。减少购买不必要的物品只是手段(视觉陈列师也是希望你只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心动好物),通过减少无益又耗精力的物品,腾出时间精力来留给更有价值的事情,才是美好生活的核心。
为期一年的购物禁令
起初,艾米莉认为他们一家有足够的衣物维持一年的打扮,唯一的障碍是她怀孕了,孕妈和新生儿需要各种尺寸的衣服。幸运的是,她留有第一次怀孕时自己和宝宝的那些衣物,还能从有四个孩子的朋友那儿“继承”到不少婴儿外套、手套、袜子和鞋子。
艾米莉花了一些时间来改变生活习惯。为了更好地抵御诱惑,她退订了时尚品牌给她定期发送的推销邮件。起初,她十分怀念买入新东西的感觉,甚至仅仅是逛街这个行为本身。随着夏去秋至,她心中购买羊毛打底裤、皮靴等御寒衣物的渴望蠢蠢欲动。她甚至列出了在为期一年的“购物禁令”解除后的购买清单……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她的冲动开始减弱。除了一双跑鞋,艾米莉成功地一年没有为自己和家人购买任何新衣服。在挑战结束后的三个月,她只奖励了自己两条从当地慈善机构购买的3美元的裙子。她没有再管她的购物清单,也没有去看的欲望。“我并非真正需要这些东西,”艾米莉说,“我只是以为我需要。”
“不购物”一族:向“剁手”冲动挑战吧!2015年6月,美国圣路易斯的艾米莉·海德伦德一家开始了一项挑战:整整一年不买任何新衣服。她把这个挑战的宣誓分享在Facebook和博客,以时刻提醒自己。像她这么做的美国家庭不止一个,并且正在形成新的生活风潮。
在进行“节俭运动”的过程中,艾米莉发现服装行业存在惊人浪费,而且最大的帮凶就是那些像她自己一样,买了太多并不需要也不想要的衣服的消费者。她开始思考自己在时装行业运作系统所处的位置,并邀请了一群朋友到她家进行衣物交换聚会。他们来时提着的垃圾袋里装满了不需要的衣物,其中许多来自诸如H&M、F21等时尚快销品牌。在大家挑拣认领完需要的衣物后,大部分仍然无人问津。
“那么多衣物被剩下来了,”艾米莉说,“我简直不敢相信有多少。”随后,鼓鼓囊囊的垃圾袋放在餐厅里,等待被捐献出去。“这只是让你发现生活中有这么多过度消费。”
在世界范围内,人们每年购买超过800亿件衣服。相比其他家庭开支,美国人能花费更少的钱购买到比以往更多的衣服。这些消费,为将污染、浪费和不安全的工作环境当作生产成本的时装行业提供了发展动力。
“时装行业这黑暗的一面我听说过,但并没有真正意识到它的存在。”艾米莉说,“这肯定不是我开始这项禁令(一整年不买衣服)的初衷,但现在它让我很想坚持不买新衣服。”艾米莉又让自己尝试其他挑战,包括节俭地购买食品杂货,甚至整整一个月几乎什么都不购买。她还参与到了专门宣扬极简主义消费文化的博客社区中,提倡一种从杂乱到整洁的生活方式。
疲惫而无所适从的购买“天真地期望个人行为可以影响到价值亿万美元的全球产业,使其因缺乏透明度而臭名昭著是不必要的。但消费者可以迫使生产商放缓过度生产,避免大量浪费。”“反时装废物组织”创始人克里斯蒂娜·迪恩如此说道。
“通过控制自身消费,也就是少买衣物,消费者可以向每年生产亿万服装的巨头们发出清晰的信号——他们不想买这么多衣物,更不想买粗制滥造的便宜货。”迪恩说。
一些鼓励人们减少购买的企业也应运而生。Cladwell,一个极简主义服装APP,能帮助客户规划出一个衣物数量较少而质量更高的衣柜,以对抗时装产业的浪费现象。“作为社会的一分子,我们的消费方式已经导致了这个烂摊子,”Cladwell创始人布莱克·史密斯表示,“所以我的信念是:我们不能这样被消耗殆尽。”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在处理繁琐的信息和进行疯狂的消费中获得了大量的物质,而这些物质的获得并没有带来与之相称的满足感,反而消耗了大量时间、精力和金钱,令人感到疲惫和无所适从。人们渐渐发现,生活过得好不好和拥有多少物品毫不相关,所以极简主义开始流行,特别是在物质生活高度发达的西方社会。
除了“一年不购买新衣服”的艾米莉,美国人斯科特因为受到哈佛大学一位心理学家对“人类幸福的获取并不依赖物质”研究理论的影响,从2013年1月1日开始和妻子约定全家一整年“不购物”的事例也广为人知。
斯科特后来将这一年的心得体会写成了《不购物的一年》(《The Year Without a Purchase》)这本书,书中写道:“我们陷入了无止境的购物中,所以我们需要停下来,问一问自己,买了这些东西究竟对我的生活带来什么价值,并且我们应该更注重生活的体验而不是物质的享受。”
极简是奢侈还是牺牲极简主义是一种奉行“少即是多,简即是美”的生活方式,通过去掉生活中一些弊大于利的东西,来减少这些事物给你的打扰,从而改善你的生活。
极简主义者会减少个人用品、尽量挑选耐久实用的物品、充分利用旧物,对于那些渴望采取某些举措遏制购物欲的人来说是不错的指导。他们也愿意摒弃不必要的人际关系,这能使他们关注到日常生活中他们曾经忽视的重要部分。
导演安德鲁·摩根开始制作《真实成本》——一个关于时装行业给人类和环境造成的后果的纪录片时,他发誓不在完成影片前购买任何衣物,这总共持续了两年。
“我只是想重置生活。退一步讲,我希望找出我真正喜欢的衣物,和真正想购买衣物的地方。”摩根说。“这是一个很棒的试炼。”他抛弃了在时尚快消品牌购买廉价劣质衣物的习惯,现在几乎只在二手商店消费。
然而,极简主义者的言论也遭到了大量批判——对于那些生活拮据的人来说,“少即是多,简即是美”的口号听起来更像是一种奢侈,而不是一种牺牲。
“极简主义,只有当它是一个选择时才是一种美德,它的受众基础聚集在富裕的中产阶级,”《纽约时报》一位记者写道,“在不那么富裕的人看来,简约生活并不是一个衷心的选择。”
事实上,减少物品只是手段,通过减少这些生活中无益的事物,腾出时间精力来留给更有价值的事情,才是极简主义的核心。
在这样一番“断舍离”之后,我们留下的会是什么呢?一个黑白灰的家?几套性冷淡风的衣物?几本时读时新的书?从生活中去掉的东西越来越多,保留的越来越少,我们才会越来越清楚什么才是真正在乎的。
因为好用,它们代代相传,因此携带的日常生活记忆,让这些物件有一丝人的气味和温度。
长冈贤明:“不生产”设计师!
在东京最繁华的表参道商业街上,LV、Armani、Prada等一线大牌林立的地方,开着一间不太起眼的二手店。外表乍看像是个收拾整洁的仓库,可在当地却是非常受欢迎的店铺,它家有个很特别的地方,就是从来不卖新品,只卖那些回收后重新设计的旧物,椅子、桌子、袋子等,所有你能想到的生活必需品,在这里都能找到,并且它的再设计常会为生活带来惊喜。
想再一次拥有的普通物件
这家店的创始人叫长冈贤明,他原本是一名业内知名的平面设计师,上世纪90年代末的某天,他偶然看到路边被遗弃的轿车座垫,物品还好好的就丢掉也是好浪费,于是他就捡了回来,组装上简单的金属支架,重造出一把舒适耐用且极具现代感的椅子。没想到,这把长得像昆虫一样的新椅子竟在日本大受好评。长冈贤明的初心并非想要做出什么一鸣惊人的设计,只是为了能够继续使用罢了。仔细打听之下,他才知道原来很多人家里都有这样的废弃椅垫,留着占地方丢掉又可惜,而这种小创意设计刚好解决了这个难题。
这件事让长冈贤明突然意识到,虽然世界已经进入了所谓“买买买”时代,物品更迭如此迅疾,人们在消费—丢弃—再消费的轮回中游走,大量物品尚未等到发挥作用之时已沦为垃圾。受到启发的长冈贤明产生了“永续设计”(Long-Live Design)的想法,即物件的可循环性,他以“想再一次拥有”的普通物件作为考量标准,经过简单的改造和包装,更长久地发挥既有物品的价值。
“那我为什么不去做这样的设计呢?”于是长冈贤明辞去了原本事务所里的工作,开始跟朋友一起出来创业,开创了如今日本著名的二手设计店——D&DEPARTMENT。这家店铺最大的特色是不贩售任何新品,即“不生产”。他坚持以废材再利用的家具创作,将老家具结合设计的角度并赋予其新的价值,然后当作实际家具使用并销售。
美好生活杂货中转站
富士山下一所小学几近废弃,长冈贤明便回收了所有的课桌椅,在椅子原有的基础上,加上了四个做工精良的轮子,然后卖给发廊,结果,两千多把椅子全部售罄。
他还曾以6000日元的价格回收无印良品的桌子,经过一番修复之后,还可为他人所用。即使新桌子价格比原先贵了两倍还不止,却令消费者趋之若鹜,这让他看到了“循环再生”的商业可行性。
更有趣的是,长冈贤明甚至连产品的包装也坚持使用二手回收的材料。他回收了各种废弃的纸张、纸箱和购物袋,打理干净后重新贴上店里的LOGO,便可循环再用,还成了招牌购物袋。“那么多好设计已经存在于这个世界,大家考虑的不应该是再设计新的产品,而是怎么重新认识并使用已经存在的产品。” D&DEPARTMENT就像一个中转站,维持着循环再生系统的生生不息。
除了改造旧物,店内也有部分自主开发的产品,比如用课桌面改做的相框,生产过剩被收回的杯子在表面重新磨出波点图案。在这家高级杂货店里,你会强烈地意识到:有一种设计,是游离在时间之外的,它们朴素但实用,不被任何潮流干扰;所有的形状、颜色和材质仅仅是出于功能性的考虑。因为好用,它们代代相传,因此携带的日常生活记忆,让这些物件有一丝人的气味和温度。这些物品隐藏在民间不被人留意,却秉承了设计最根本的宗旨——功能。
不仅如此,长冈贤明的二手店还特别设置了专门的修理部门,所售商品均接受再次回收,真正做到了资源的循环使用,他一直努力向公众传达理念:“好的设计一定是可以再次循环使用的”。而物件本身携带的人情味,也将在循环中被一代代传递,温暖着每个使用过它们,并且从中受益的普通人。
在如今这个“买买买”盛行的时代,长冈贤明的二手店就仿佛是怀旧人士们的解忧杂货铺,简单却温暖,让人想倍加珍惜。
夜晚十点工作开始
夜晚10点,上海某商场商铺陆续打烊,有一拨人却刚刚开始工作。他们是本期的主角:激发你“剁手欲”的幕后推手——视觉陈列师。他们大多毕业于国内美术专业或是国外专门的视觉陈设专业,前者在快销店任职的比较多,后者则经常被奢侈品大牌雇用,而像是无印良品这种追求特殊美学风格的店,更会自己花时间来培训视觉陈列师,以达到特殊的美学掌控标准。
怎么判断坐在对面的这个人是位视觉陈列师?看他们的手机相册就知道了。无论出身如何,几乎每个人的手机里都会有几千张照片,从饰品的货架摆放位置、当季服装的搭配的灯光细节,再还有橱窗模特的搭配硬装照等等。
通常情况下,这些照片的更新速度极快,尤其是快销品视觉陈列,为了配合极快的货品上新速度,“慢则2~3天调一次陈列,快则每天调整一次,闭店后加班到凌晨四五点很正常。”曾任职于多家时尚连锁店的视觉陈列师Andrea介绍说。而奢侈品陈列师也不轻松,“大牌店相对商品数量少,但追求每一个细节的完美,通常每一个店铺都要由视觉陈列师亲自调陈列,遇上国内其他省市的店同时上新,那就直接飞过去调整。”
美容护肤品类的各类瓶子的瓶盖和标签必须朝向统一,被挂在高处的搓澡棉、浴花必需由店员用纸板作为尺子规整,保持同一水平高度。
视觉陈列师:帮助你发现美好物品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本来只想买一件大衣,但逛店一圈后,却买了一件大衣、一双鞋、一只手提包和一条围巾,这就是视觉陈列师的作用。在寸土寸金的繁华地段,视觉陈列师存在的意义就是做到“sales per square footage”,在有限的店面创造无限的价值。他们可个个都是偷心大师,要小心看好你的钱包哦。
“心机”诱导者
在很多普通人印象中,视觉陈列师是颇有“心机”的购物诱导者,但在他们自己看来,只是尽责地帮助引导顾客发现一件美好的物品。当我们走进店铺,就进入了视觉陈列师布置的空间,目之所及都是经过精心划分的区域,每一个货架、衣柜、展台都按照视觉习惯被区分为A、B、C等区域,顾客每踏出的一步都有视觉陈列师的设计用意。
比如Giorgio Armani西装的陈列,设计师就要突出品牌简约而注重功能性的美学,在陈列时就遵循了Top/Top/Bottom(夹克/衬衫/裤子)的商品陈列公式,为品牌的主要消费族群——金融精英们有效地节约了他们比金钱更宝贵的购物时间;而为名品折扣百货公司——美国21世纪百货公司做陈列时,陈列师则在店内张贴大量的折扣宣传海报,抓住消费者花小价钱买超值商品的内心想法。
要是遇上“极简系”的日本杂货店,比如无印良品。陈设虽然做不出太多的花样来,但要在整齐、饱满、富有冲击力上下足功夫,陈列师还要求考虑顾客购物习惯。例如文具区所有笔盖都必须朝向同一个方向,美容护肤品类的各类瓶子的瓶盖和标签也必须朝向统一,被挂在高处的搓澡棉、浴花必需由店员用纸板作为尺子规整,保持同一水平高度。
水果摊也能设计视觉陈列师Andrea特别喜欢逛街,尤其是去欧美出差,因为街头随处可见用心的陈列设计,这可是她拍照学习的大好机会。上至奢侈品品牌橱窗,下至超市的水果摊。“很多街巷水果摊的摆放方式会让人特别有食欲,那是因为他们严格设计了水果的数量和色彩,知道怎么摆放、组织是最吸引人的。”
当然,现在国内卖家们的视觉陈列力也有了很大提高,她拿离自家不远的一家五金小店举例,“店老板应该没学过设计,但他好几年前懂得将店里主打的公牛牌插座,大大小小的全都贴在门面上。我一看就晓得,哦,这家的插座很全,以后就来这儿买。”而如今,多数卖插座的小店都会这么做。帮助顾客一目了然地了解商品,节省他们的购物精力,这就是视觉陈列的力量所在,至于是不是叫这个词,那都无所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