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中国民族

用美丽“经营”幸福的侗乡人

作者:文·图/本刊记者 江凌
村里的普修桥“咯咯哦“——清晨,当你被这种声音叫醒,片刻之后就会明白,这不是手机里的闹铃,而是真的公鸡的叫声:你在侗家乡村享受了一个负氧离子丰富的夜晚。

皇都侗文化村位于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百里侗文化长廊”中心地带的坪坦乡,距县城10公里,辖头寨、盘寨、尾寨、新寨四个行政村。全村654户、2800余人都是侗族。相传,古夜郎国天子见当地山水明秀、风俗淳朴,遂建立“皇都”。皇都侗文化村亦由此得名。

早晨五点半,天刚蒙蒙亮,身穿制服的保洁工就在村里出现了:普修桥上、坪坦河畔、景区大道、荷塘四周……他们的劳动让景区看不到一点垃圾。

七点多钟,荷塘边的茶摊已经开业,滚烫的油茶加入了炒米和花生。坐在荷塘边看着薄雾中摇曳的莲花,身上有些凉,但心里却暖呼呼的。

九点多钟,游客渐多,各种店铺打开店门。风雨桥上,你会听到不同的乡音,有怀化的长沙的,也有广州、广西甚至东北的。坪坦河上,渐渐出现了几艘游船。

十点多钟,八九个身穿民族服装的村民开始在河边表演民族歌舞,下午这里也会看到他们的身影——这样的表演完全是免费的。

停车场上,一批批游客从大巴上下来,在导游的带领下奔向各个景点。老大妈不失时机地在街边摆出自产的小菜、水果和特色小吃……

鼓楼旁边的一块红色电子显示牌上显示:上午11点和下午五点半,艺术团将在室内表演侗族歌舞,优惠价格100元/人。

中午,众多侗家特色餐馆均告客满,这也是餐馆老板兴奋数钱的时候。

晚上六点半,侗家独特的“合拢宴”在露天和室内同时开始,数百游客对坐在几十米的长桌前,在侗家妹子的酒歌声中用餐。

入夜,皇都侗文化村美得像童话。房屋镶着金边,树上挂满不断变幻色彩的装饰灯,河面上倒映出朦胧的灯影。“开心侗妹”、“坐夜”等酒吧里传来诱人的音乐和歌声……

这就是皇都侗文化村的一天。当然,如果赶上重大节日,这里又会是另一番热闹景象。

2014年10月,通道县被列入湖南省第二轮特色县域经济文化旅游产业重点县。近几年,皇都侗文化村还荣获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文明村镇、中国传统村落等40多项荣誉。去年至今年上半年,全县共投入建设资金2000万元,撬动民间资金近4.3亿元,全部用于皇都侗文化村的旅游开发建设。

山水有价更有情

荷塘边,游人醉了,村民吴俊朝乐了。他刚摘下的莲蓬以10元3只的价格不断卖出,有人当场剥开吃莲子,有的则成为孩子手里玩耍和拍照的道具。其间不断有游客坐在荷塘边喝茶。看着在茶摊里忙碌的女儿,吴俊朝高兴得合不拢嘴。

去年2月, 52岁的吴俊朝在景区核心地带种了6亩观赏荷。当时他没有想太多,只是觉得种荷花会比种玉米挣钱多一点。今年,他暗自为自己的主意叫好:养鱼、卖莲蓬、在荷塘边开茶摊和粉摊,一家三口齐上阵,收入有望达到10万元。荷塘里还养了6000条鱼,不喂食,鱼吃荷根,一年只长一斤。20元一斤,去年卖出200斤,挣了4000元。卖莲蓬,挣了1万多元。莲子芯还可以剥出晒干,和茶叶混在一起,制成莲心茶,在女儿看管的茶摊上卖20元一壶。景区还奖励了他7000元,条件是允许游客在荷塘中的木板栈道上游览、观赏。

“感谢政府把旅游搞起来,去年政府投入很大,今年游客比去年多多了!”

吴俊朝26岁的女儿今年从外地回到村里,在家里做旅游生意比外出打工更吸引她。

“藤茶甜中带涩,莲心茶清凉去火。”吴俊朝因自己的荷花塘带来的茶生意迷上了茶道,他希望自己泡制的茶味道更好,茶摊的生意做得更大。

记者在村里采访时,住在新寨五号侗家乐旅馆。这是一座两层的侗家吊脚楼,住着6口之家:女主人李益叶夫妇、两位老人,还有刚从广州回来度假的大女儿。二女儿今年刚考上长沙师范学院外语系,村里奖励了她1000元。

旅馆楼上有6间客房,每间10平米左右,两个床位,80元/每天,配有电视、风扇。公用洗澡间和厕所则设在客房外的楼道里。一日三餐加上房费,每天140元左右。一早出门采访,临近中午女主人微信通知吃饭啦,我便赶回旅馆,和他们一家人一起用餐。饭菜简单可口,有鱼有肉,还有豆腐和当地出产的小菜。男主人吴元科50岁,每天和80岁的老父都要喝上两三斤自酿的米酒。这种米酒度数不高,装在水壶里,随用随倒。侗家人“三天不吃酸,两腿打倒窜”,所以,时不时他家饭桌上都有酸鱼、酸肉。

尽管与相隔不远、房价打了半折也是258元且房间已经预定到3个月后的月也客栈相比,五号侗家乐旅馆的生意冷清很多——在我住的4天里,二楼的6间房里只有我一个客人,已经预约的新一批客人要一周后才到,但还是有那么一些人,想来这里体验真正的乡村生活:不要空调,只想吹自然的风;不吃大餐,只想尝一口农家饭菜;不睡席梦思,硬板床正好保护了腰;洗澡间和厕所公用也无所谓——这些人是农家乐真正的客户。一周前,女主人送走了一拨长沙来的客人,11人租了5间房,住了3天。他们自己买菜做饭,只借用主人家的锅灶和柴火。曾在隔壁三号农家乐旅馆住过的客人更有意思,付费请主人陪他们上山采野菜,带回来自己做。

女主人李益叶2014年当上了新寨村妇女主任,乡里要求她带动妇女搞文化活动。她自编了一套“幸福侗家人”的舞蹈,带领村里的妇女一起跳。今年8月参加县里比赛,在参赛的15支队伍中夺得三等奖。女儿发微信来祝贺:“妈妈编的节目能上县里表演,我好骄傲!”

李益叶说,她从来没有学过编舞,完全是被逼出来的。第一次编舞她想了好久,找了三首歌曲的“串烧”,一个人在家里伴着音乐跳,反复设计动作。有时想起一点,就编一点。不想这台节目今年春节在村里表演,被乡亲们公认既好看又幽默欢快。农历五月十三村里纪念关公,她和组里的27位妇女一起上台表演。表演时穿的服装、头上的饰物,也都是李益叶自己设计的。

李益叶的婆婆今年78岁,一辈子没进过医院,喜欢吃茶水泡饭。老太太每天早上6点起床为家里做饭,80多岁的老伴每月有2000元退休金,但身体不好需要吃药,退休金只够照顾自己的身体,没有多少余钱给她用。按照政策,她不能享受低保。于是她养了两头猪和一些鸡,平时卖鸡蛋和鸡,过年再把猪卖了换钱。空闲时她编草鞋卖,一双可卖十几二十元。

坪坦乡驻皇都侗文化村干部莫进其告诉记者,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景区内十几年前修建的农家乐已经不适合大多数游客的需求了,村政府和承包景区的旅游公司正考虑对原有的家庭旅馆进行升级,并制订了相应的奖励措施:升级到一星奖励2万元,升级到二、三、四、五星分别奖励4万元、8万元、15万元、20万元。

对缺乏资金的农家乐旅馆,政府、旅游公司和农户可以采用合作的方式进行改造,由旅游公司出资统一升级,村民以入股的形式参与。村里的贫困户吴代建兄弟今年7月和旅游公司签订协议,公司出资20万元将他家原有住房进行了升级改造,建好后公司租用房子10年,产权仍归房主所有。前5年每年公司付给兄弟俩2万元租金,5年后根据市场重新制订价格。公司还利用旅游平台招商,农户可以参与管理领取劳务工资,还可以拿到租金,最后房子归农户自己,可谓一举三得;而公司通过招商吸引更多游客,也可带来可观收入,可谓双赢。

除了农家乐,村里还鼓励农户发展生态农业,种植荷花、桃子、提子、葡萄、猕猴桃等,让游客参与采摘,把精准扶贫与生态旅游融为一体,既丰富了景区的旅游活动,又增加了村民收入。

感动比门票贵

景区不卖门票,侗家艺术团的歌舞表演和 “合拢宴”是景区的两大收入来源。主持两大活动的是一对夫妻——艺术团团长欧俊楼和侗族大歌传承人吴焕英。

皇都侗文化村艺术团于1995年成立,演员都是村里的老艺人。20多年来,演员们走了一拨又一拨,最后坚持下来的只有欧俊楼夫妻二人。

20多年来他们一直坚持演出,游客只要超过5个人,他们都会认认真真把节目表演完。凭着信念和对侗族艺术的爱,他们走到了今天。

2006年,夫妻俩带着两个女儿参加中央电视台主办的“神州大舞台家庭大赛”,表演侗族歌舞、琵琶、芦笙、侗笛,小女儿唱了侗族大歌,获得一等奖。

在欧俊楼夫妇的家里,我看到了央视奖励给他们的一架钢琴,墙上还挂着一家人和主持人崔永元的合影。大赛在中央三台上播出,获奖回家乡时,一家人像凯旋而归的英雄,受到了热烈的欢迎。

近年来,随着景区的升级,游客越来越多,观看露天演出的观众最多时可达千人,平时室内演出每天也有四五百人。除了在村内表演,艺术团还应邀到北京、上海、杭州、深圳等地演出。

目前,艺术团有五六十人。每天上午11点、下午5:30分别表演两场,每场20个节目。演员们都是村民,很多人从小就会演奏侗琴、琵琶、木叶,进入团里稍加训练就能上台。他们有演出时上台演出,没有演出时就在家里干活。有的开店,有的开网吧,有的开旅馆……演员中年纪最大的76岁,表演芦笙;年纪最小的不到10岁,和大人们一起唱侗族大歌。

演员们的收入是工资加提成,每月收入3000元左右。2014年团里5名演员合作开了“开心侗妹”餐饮店,请了4位店员,生意相当不错。还有5位演员合作开了一间“坐夜”酒吧——这里姑娘小伙晚上谈恋爱叫“坐夜”,酒吧里有KTV,不同的是唱歌时由演员们吹奏芦笙伴奏。

团里技艺好的演员流动性很大,姑娘大了也要结婚生孩子。20多年来,一共有210名演员在艺术团演出过。一些演员在这里参加培训后会加入到别的艺术团——比如在省内比较有名的芷江艺术团,就有一半演员出自这里。

作为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的传承人,吴焕英还受聘在皇都侗文化村中心小学作辅导员,教学生吹奏芦笙,每周一节课。下学期,芦笙吹奏将纳入全县的小学课程。

在室内演出厅,我应邀观看了演出。十几个节目个个精彩,观众看得非常投入,很多人拿着手机录像、拍照。最后一个节目,演员们邀请观众同台共跳侗族传统的“哆也”舞。

“演出真是太棒了!没想到水平这么高!”很多观众看完后还深深沉浸在优美的歌声和舞蹈的韵律里。

“合拢一宴宴天下”

在皇都侗文化村,让人难忘的当数合拢宴。“合拢一宴宴天下”,吃合拢宴,是侗家人最隆重的待客礼节。传统的合拢宴,由各家各户拿出自家的拿手菜,摆到寨子里长长的桌席上,然后大家围坐在一起,品尝百家饭。如今皇都侗文化村的合拢宴已经进行了部分改革:由餐厅统一向村民收购土鸡、嫩黄豆、红薯叶、南瓜、白菜、辣椒等本地特色菜,还有老乡家里的腌鱼、腌肉,然后进行统一加工,确保了新鲜、卫生和口感。

合拢宴每天晚上6:30 开始,室内室外的客人加起来有四五百,参与做饭菜的乡亲有三四十人。期间,餐厅老板娘——侗族大歌传人吴焕英带领一群女服务员为客人们一一唱敬酒歌。50元一位的价格虽然不算太便宜,但能在吃饭的同时体验到正宗的侗族风俗,也是一件快事。

“吃饭是小事,关键是能够体验到侗族文化!”一位游客喝完米酒,意犹未尽地对同伴说。

侗家后代的快乐生活

在景区免费演出的“非常侗人”乐队组合

在景区卖弥猴桃的夫妻

欧俊楼夫妇侗锦是侗族传统的手工艺品,被称为“没有文字的博物馆”,它承载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元素。“以前游客少时,再好的东西也卖不出去,织出来的侗锦只能自己用。现在游客多了,织出来的侗锦有公司收购,一年能赚四五万元。”69岁的侗锦织娘石培云高兴地说。

为传承侗锦文化,村里建立了侗锦博物馆和侗锦传习所,先后培养了590多名织女。每个织女的年收入有3至5万元。

劳有所得 老有所依

除了侗锦,村民们还从事草鞋编制、芦笙制作、银饰加工等。一双普通草鞋平时卖2元,在景区能卖到20元。盘寨村吴年跃一家6口人,以前是村里的贫困户,近年来他在自家楼下开手工艺店、楼上开农家乐,主要是做木质鼓楼、风雨桥模型。鼓楼模型每个能卖600-1800元,风雨桥模型每个能卖15001800元,仅手工艺店他家每年收入就有10多万元。

盘寨村妇女主任吴肖在路边开了个小店专门出租民族服装,同时给人理发,代收移动电话费。店里有儿童和成人的侗族传统服装20套,可供游客租用拍照。吴肖对景区的变化感受很深:排污解决了,还建了石板路和有花有树的生态停车场。游客多了,店里的生意也越来越好,仅出租服装,她一个月的收入就有2000多元。

风雨桥上,65岁的吴姓妇女细心地清扫着桥面。路面上从来看不到一点垃圾。她告诉我,整个景区有12位保洁员,每人每月工资2000元。

73岁的陈彪和69岁的吴喜莲夫妇今年已经卖了上千斤猕猴桃;36岁的杨谊会除了在马路边摆摊卖,还在网上发货,当天已经卖出18箱,每箱8斤、60元;贫困户欧军力养了几百箱蜂,就在路边卖蜂蜜,生意相当火爆。今年他申请脱贫,彻底摘下了贫困户的帽子。

2015年,皇都侗文化村共接待游客76.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73亿元,全村有672名村民通过旅游实现脱贫,人均收入达到8870元,较前一年增加1825元。今年上半年,村里共接待游客48.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55亿元。至今年8月,有478人摘下了贫困的帽子。通过努力,村里的每家每户都能在旅游的“大盘子”中切到自己的那一份“蛋糕”。对一些因种种原因陷入贫困无法尽快脱贫的家庭,乡政府一直给予帮扶:65岁的吴海川和妻子杨正英双双残疾,孩子在外打工,两人都享受低保,每人每季度650元;52岁的吴兴男家里上学的孩子于2013、2016两年分别得到“雨露计划”资助500元、1000子元;50岁的吴桃湾双目失明,丈夫在附近打工,两个孩子在外读书。2016年,学校资助他的孩子1000元,同时,按照标准,他们一家4口均享受低保……

因为这些,皇都侗文化村的贫困户对党和政府充满了感恩之情。

几天的采访结束了,离开皇都侗文化村时,房东老妈妈送了我一双她亲手编的草鞋,女主人送我一条侗锦背带,还用微信把她和乡亲们参加跳舞比赛的录像发给了我。至今,离开村里三个多月了,我还时常想念村里的美景和人们,真是印证了当初我进村时看到的那句广告语:“走遍天下,心系皇都。”

(责编 梁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