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中国民族

总理一直牵挂着的村庄

作者:文·图/本刊记者 刘娴
7月的武陵,是一幅色彩浓重的水彩画。

我们的汽车小心翼翼地行驶在蜿蜒的双龙公路上,路的两端连接着湖北省恩施市龙凤镇和其所辖的龙马风情小镇,全长37公里。车窗外是连绵起伏的山峦,一座座村庄点缀其中。大山离我如此的近,仿佛摇下车窗,便可伸手触碰到山体。

海拔越来越高,车子行驶至双龙公路的终点,一栋栋土家族风格的建筑赫然出现于我眼前。据介绍,这里是龙凤镇正在精心打造的龙马风情小镇,2014年开始启动。龙马民族学校、龙凤卫生院龙马分院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黄家大院居民安置小区、龙马农产品加工园也将陆续竣工,这里正在成为恩施市城镇化建设的一个样板。

可惜,龙马风情小镇并不是我采访的目的地。带着一丝不舍,我们继续沿与双龙公路衔接的龙青公路向更高的海拔行进——到青堡村去。

与双龙公路相比,龙青公路显得愈发狭窄与曲折。车子放慢速度,每小时不过二三十公里。在不停的颠簸摇晃中,我几度晕车。所幸,山间秀美的风景化解了行路难带来的不适。

越往大山深处走,内心越无法平静:我要到达的是一个怎样的村庄?那里生活着什么样的人们?究竟是怎样的因缘让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克强两度来到这样一个距离镇中心最远的村庄……

种种好奇和疑问一直萦绕着我,直到峰回路转,这座可爱村庄呈现在我面前时,直到感同身受,与当地村民朝夕相处数日之后,这一切才找到了答案。

青堡村一瞥青堡第一夜

到青堡村,已近傍晚。下车,清凉的风迎面扑来,顿时将旅途的疲惫一扫而光。

我在青堡的房东家是一个正在装修中的农家乐,屋外堆放着成捆的建筑木材。家里有49岁的女主人余南梅,丈夫蒋仕洪,以及她年逾七旬的老母亲。一双儿女在外地读大学。余南梅对于我的到来很是惊喜,她笑盈盈地接过我手中的行李,将它搬到三层一间提前为我准备好的卧室里,并努力用并不十分流利的普通话对我说:“先休息一下,有什么需要跟我说!”

这栋新房的一层是宽敞的大厅,二楼有一间客厅和三间带独立卫生间的卧室,客厅里铺着深黄色的木质地板,沙发、茶几、电视柜、电视机一应俱全。从客厅向外延伸,有凸出去的宽大露天凉台。仿古风格的雕花围栏,与屋顶青瓦相呼应的青色廊柱,让房子顿时有了诗意。三楼还有三间客房,每间都配有衣柜、双人床、床头柜。卫生间里安装有热水器,有的还配有浴霸、洗衣机等电器。

倚靠在二层露天凉台的围栏上欣赏着远处云雾掩映下的群山,我迫不及待地想在余辉笼罩下的村子里走一走。心细的余南梅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晚饭后便邀我一同去村委会前的广场上跳莲响舞(一种流行于当地土家族中的民间舞蹈),顺便带我参观一下村子。

2014年,余南梅被选为村民代表。她对村里的情况很熟悉:“虽地处山区,但青堡是高山中的平坝子,这很难得!”环顾四周,果真是一片开阔的平坝,四周连绵不断的群山将青堡围合其中。

通往村委会的路,是延绵数公里的乡村主干道,也是龙青公路延伸至村庄的一部分。公路的一侧是望不到边的砖瓦新房,白色墙身、灰黑色瓦顶、新颖别致的木质窗棱和门柱让这一座座小楼显得格外清新脱俗;公路的另一侧是成片的烤烟田,按照“田字形”的网格化土地管理被整齐地分隔。路两旁,栽种着芳香四溢的桂花树和开着玫瑰红色花朵的紫薇树。

余南梅看着眼前的这条路,打开了话匣子:“这条路修通之前,我们村民去龙凤镇太不方便了。只能先步行到龙马集镇,从那里才有公交车去往龙凤镇和恩施市。”

“步行?”我十分惊讶地问道:“那需要多长时间?”

余南梅一歪头回忆道:“差不多三四个小时吧。那时村里召集我们村民义务去挖路,修了整整三个月。”

“什么时候通车的?”我又问。

“2004年的时候,这条路用石子碾过一次后就可以走车了;后来2008年的时候,又用水泥硬化过一次;最近的一次硬化扩建是2014年,是州烟草专卖局帮我们搞的。”余南梅清清楚楚地记得每一次道路改造的时间。

“烟草专卖局来青堡村多久了?还为村里做了哪些事情?”我好奇地问。

说话间天色渐暗,公路两旁的路灯亮了起来。“这排太阳能路灯就是烟草专卖局投资安装的。”余南梅指着头上的光亮,兴高采烈地说。“还有这排漂亮的新房,也是他们建的。你看这些房子的窗棱还有门柱,都是我们家做的。做装修生意十多年,我们算有些经验吧。”

“没想到蒋大哥还有这个手艺!”我开始佩服起那个个头不高、又不爱说话的男主人。

“我们家现在正在改造的农家乐,也都是你蒋大哥自己装修的,地板、柜子、床都是纯手工制作。他爱好这一行呐!”余南梅的眼神里透露出对丈夫的赞赏。

大约走了20多分钟,我们到了村委会。村委会前是前年修好的活动广场,占地300多平米。广场上,几个正在打篮球的孩子玩得汗流浃背,对面是去年刚刚修建好的村卫生室。不一会功夫,广场上又陆陆续续聚集了20多人,大家每人手里握着一根一米左右长的竹竿。竹竿被削成曲折形,中间贯穿一根绳子,上面系有数个铜钱。广场上的灯亮了,欢快的音乐响起,大家一边跳舞一边用竹竿在地上及手、肩、脚、背等身体各部位敲打,竹竿上的铜钱随之发出一阵阵清脆的声音。

余南梅站在一旁津津有味地看着,时不时还跟着音乐迈几个舞步。她介绍说:“这就是‘打莲响’,跳的时候一个节拍配一个拍打动作。我们村里的几位老大姐还将武术和划船等一些姿势加入其中,编排了一整套舞蹈动作。”余南梅是个很健谈的人,总想将自己感兴趣的事情都告诉我。这时她将视线从舞蹈队身上移开,抬头望着广场斜上方的灯继续对我说:“以前想在村里组织个文娱活动太难,男人都外出打工,家里的事情全都交给了女人。种地、做家务、照顾老人和孩子,一年到头没有闲。而且前几年一到晚上,整个村子就黑了,连个路灯都没有,更别说这么亮的灯了。现在照明、场地、音箱都不是问题了,村里也很支持,计划给我们统一定做舞蹈服装,前些日子刚刚统计了尺码,估计快要发下来了!”

欢快的音乐,轻脆悦耳的铜钱碰撞声,整齐有节奏感的舞步,热闹又不失和谐。夜深了,随着最后一首乐曲的结束,人群逐渐散去,我和余南梅也相伴离开了广场。

回家路上,一轮明月悬挂半空,偶尔的几声虫鸣从道路两旁沉睡的烤烟田里渗出,却又很快被淹没在这厚重的沉寂里。也许是刚才过于热闹,又或者是我的耳朵已经习惯了城市的嘈杂,此刻静谧下来的青堡村让我突然有些不适应。我第一次感觉到这来自天地间的力量,让我不自主地放轻了说话声音,放缓了走路步伐。我感觉自己变得十分渺小,像是被这辽阔和寂静“吞”了下去。身旁的余南梅也沉醉在方才的情境中,让我不忍打扰。

整个村庄沉沉睡去,而我却难以入眠,甚至不敢合眼,生怕错过青堡村清晨的第一缕阳光……

一场暴雨

很可惜,刚入夜,就开始下起雨来,第二天清晨也没有要停的意思。“再这样一直下下去,可能就要受灾了。”村里人也担忧起来。

年近六旬的村委会主任廖康元从头天晚上开始就心事重重。作为工作近30年的老村干部,他十分清楚一场天灾会给这个正在脱贫中的村子带来怎样的损失。村主任家住后河小组,离村委会有四五公里。这天他早早就起床,在雨中一路小跑着来到州烟草公司在青堡村设立的烟草收购组,找到烟叶工作站的负责人郑斌。

“你说这场雨打不打紧,烟叶眼看就要收了,不会有什么损失吧?”见到郑斌,廖康元就焦急地问。

“要看这雨下多长时间了。如果中午还不停,咱们就出去探探灾情!”很显然郑斌昨晚也没休息好,眼圈还泛着红。

郑斌和他的收购组是2013年进驻青堡的。当时,国家烟草专卖局为恩施州投入10亿元综合扶贫专项资金,州烟草专卖局抓住这个有利机遇,以青堡村为核心,开始大力推进龙凤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区建设。

“青堡三年来的变化很大!”廖康元望着窗外越来越大的雨对我说:“村里曾经以白肋烟为支柱产业,产生了一定的效益,但是由于轮换田土少,加上部分年份霜冻早,效益逐年下降。后来随着外出务工人员逐年增多,留存劳动力年老体弱,主产业白肋烟最终被放弃。”

“那村里有没有考虑发展种植一些别的经济作物?”我问。“有的有的。村里也规划发展漆树,但受益的周期太长,而且占用大量的田土。前两年,国家鼓励退耕还林,每亩地3年补偿1500元,我们村就栽了7700亩漆树和8000亩柳杉,还在林下套种魔芋、蔬菜、药材。这样一来,不用去占好田好土,也不怕周期过长,村民还能拿到一些生态补偿金。”廖康元欣慰地回答说。

“青堡能成为如今这个样子,还要归功于州烟草专卖局。三年前,他们给村里投入了2090万元的扶贫资金,计划按照美丽乡村建设的要求打造青堡生态村庄来发展乡村休闲旅游。村里的1600亩烤烟种植基地、烟草专业合作社、扶贫搬迁居民点、基础设施和村庄美化,都是专卖局帮忙建设的。他们是我们村的福星啊!”廖康元边说边看着身旁的郑斌,满脸的笑。

但郑斌似乎对这些“功劳”并不十分在意,此刻他更关心的是有可能酿成的灾情。于是,他决定出去看看。跟我们同去的还有一名烟农,名叫陈兴德。

雨下得正酣,汽车的刮雨器已经调至最高档,但视线还是模糊不清。公路两旁的排水沟渠水流湍急,几处低洼的路面积水很深,汽车已无法通过。车上的三个男人焦急地趴在车窗上向外望着,每到一处积水较深的烟田处,他们都会停下车走进田里查看,郑斌不停地用手机给受灾的烟田拍照。

“这处受灾太严重了,看看能不能报灾?”廖康元指着面前的一处被淹的烟田对郑斌说。

“我先把它拍下来,等雨停了以后,再过来看看损失大不大。”郑斌惋惜地回答。

“如果要报灾的话,会有多少救助资金呢?”陈兴德惦记着自己的那80亩烤烟田,焦急地问郑斌。

“如果是12片叶子的烤烟,每亩赔400元;16片叶子的,每亩赔600元;成熟可以收获的,每亩赔1000元。你放心,这个救助资金都是到位的,不会让您有太大损失。农民不容易啊!”郑斌边拍照边安慰陈兴德。

要说陈兴德对烟叶工作站那可是信任得很。2013年工作站进驻青堡村时,曾鼓励村民种烤烟,并成立专业合作社进行烤烟种植技术培训和加工培训。从来没种过烤烟的陈兴德虽然很想尝试一下,但心里还是犯嘀咕。2013年至2014年间,他在工作站相关人员的组织带领下曾两次到城郊乡烟草基地单元参观、培训,还听到了当地很多村民因为种烤烟而发家致富的故事,这才让他下定了决心。

回到青堡,陈兴德就加入合作社,种了40亩烤烟,当年收益就达到3万元。见到收益的陈兴德很是高兴,第二年,在工作站的指导下增种了10亩。第三年,又增种了20亩。如今他的烤烟种植规模已达到80亩,年收益6万元。

“我每天都过得很充实,终于可以在自己家门口挣钱了,而且比外出打工赚的都多。我妻子也会在每年烤烟收获的时候到工作站帮着烟叶烘干和分类,每天有近400元的收入。日子终于有奔头了!”陈兴德抑制不住兴奋地对我说。

站在一旁听我们谈话的廖康元高兴得始终就没有合拢过嘴,他对陈兴德说:“只要大家勤动手、肯动脑,致富是不成问题的,以前那种‘等、靠、要’和‘磨洋工’要不得!陈老弟,你要向村里人多多传授你的致富经啊!”

雨一直下得没完没了。晚饭时候,年轻的90后村后备干部朱治民开着自己刚买不久的新车带我去他的邻居家做客。对我这个“空降”的外村人,朱治民很是欢迎。他也似乎看出了我的不好意思,热情地对我说:“现在村民的生活都富裕了,家家户户都种着蔬菜,养着土鸡和羊,不缺吃。”从小在青堡长大的朱治民19岁入伍,退伍后又回到家乡,成了村里的后备干部。“记得小时候,我家住在山上的中岭小组,每天上学都要走两个小时,而且只能吃上一顿饭,肚子天天都是空落落的。课间饿得没办法,只好去山里摘果子充饥,那种感觉真是一辈子都忘不了啊!你看现在我们都住进了新房,有几户是从山上搬到这里来的,有几户在旧房原址处改造了新房,前年新建的青堡教学点就在前面几百米的地方,村里的孩子们再也不用像我小时候那样辛苦了。”

对于扶贫搬迁的农户,还有相应的资金补助措施。“一般贫困户人均补助1万元,特困户人均补助1.2万元,还有以前山上的土地退耕还林的补助,最后每户大概再掏三四万块钱就可以住进新房。那些实施就地改造的房屋,政府按户均1.2万元的标准给予农户实物补助,包括瓦、门窗、外墙粉刷等。”朱治民掰着指头给我算起了账。

正说着,我们就到了李代佑老人的新居前,车子停在了他家宽敞整洁的院子里。这个占地近300平米的半封闭院子,三面是粉刷一新的二层小楼,中间是开阔的大庭院。李大爷热情地将我们迎进屋,他的三个女儿和女婿正忙着端菜、摆碗筷,老伴抱着不满周岁的重孙已经就坐——丰盛的家宴就要开始了。

外面的雨淅淅沥沥,李大爷听着雨声感慨地说:“以前我们山上的老房子是木质吊脚楼,年久失修,一到雨天就开始漏雨。有年下大雨,屋后的大树倒下来把后门砸坏了,门外的积水冲进屋子,把娃娃吓得呜呜直哭,还把家里仅有的几件家具泡烂了。那个年头一遇到这样的雨天,全家人都担惊受怕,连觉都睡不好!”

“现在不用害怕了,老爹!下雨了,哪都去不了,我们就正好躲在家里吃锅子!”李大爷的小女儿边笑边打趣,全家人都被逗乐了,呵呵笑起来。

青堡村的民居和烤烟田

烟农正在青堡村烟草工作站烘干烤烟

余南梅在给全家人炒腊肉“脚踩金斗四方,又有吃来又有穿”

今天是余南梅的侄子娶亲的日子。雨在夜里竟然停了,没有耽搁这场婚礼。蒋仕洪一大早便接到大哥的电话,告诉他车队已经出发了,赶往龙马集镇去娶亲。“好,好,我们快快收拾,一会就到你家去!”蒋大哥喜笑颜开,连声回答。

余南梅不到6点也起床了,忙碌着给全家人做早饭。村里还没有通液化气,做饭需要烧柴生火。柴灶上有口直径近一米的大铁锅,是她当年陪嫁过来的嫁妆。余南梅对它充满了感情,说:“用它来烧腊肉,味道好得很!”看着巴掌大小的腊肉片在铁锅中滋滋冒着晶亮的油,浓郁的肉香夹杂着木柴的香气丝丝缕缕地钻进鼻孔,城里长大的我终于明白,这样的味道是无法复制的。

腊肉出锅,用自家酿制的酸水(一种用糖、醋、盐和水混合发酵而成的调味品)一拌,就可以上桌了。蒋大哥见有腊肉,赶忙斟了一小盅酒,这是他几十年来养成的习惯。他边吃边连连对余南梅称赞道:“只有你能做得出这个味儿!”那顿早饭,我不仅吃到了地地道道的土家腊肉,也“吃”出了青堡普通人家里满满的幸福感!

早饭过后,蒋仕洪就赶去大哥家帮忙了。余南梅将我叫进她的卧房,让我帮她一起挑选参加婚礼的衣服。衣柜里,整整齐齐挂着十多件衣服。余南梅思忖着,用手指轻轻地掠过它们。最终我们选中一件红色连衣裙。这是女儿送给她的生日礼物,因为颜色太艳,一直也没有机会穿。换上新装的余南梅,像变了个人,她望着镜中的自己自言自语道:“要是当年结婚时,也能穿上这么一身衣服,那该多好!”

余南梅的父亲在她年幼时就患病过世,只有母亲一人照料几个儿女。她的学习成绩非常好,但是因为生活条件差,初中读完就没有再继续上学,老师们都替她感到惋惜。“我不想让母亲伸手向别人借钱,相反我觉得应该替母亲分担一些。”余南梅至今不后悔她当初的决定,但是从她的眼神中我依旧看出了些许的遗憾。“自己没有条件上学,所以不能苦了孩子,我和孩子他爸努力赚钱,也就是为了能让他们受到好的教育。只有读书才能真正摆脱贫困啊!”余南梅感叹道。

还有个决定也是她从不后悔的,那就是嫁给蒋仕洪。对于这个家庭条件并不是很好的男人,余南梅一直充满赞赏:“他是闲不住的人。2005年,我们一起去城里打工,他跟着装修师傅做学徒,两年的时间就学会了基本的手艺。为方便照顾孩子,我们回到了村里。之前活少的时候,我帮他打打下手。现在村里开始移民搬迁,盖房子搞装修的越来越多,我们就雇用了几个老乡一起做。他们跟着学手艺,还可以增加些收入!这两年,青堡准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你蒋大哥又琢磨着开个农家乐。这应当是笔不小的收入!”村里的孩子好奇地扒在车窗上看新娘子

听完余南梅的故事,我突然想到了前天采访过的村干部胡桂平。

2002年,老家在重庆的胡桂平,与张钦仙在福建打工时结识并喜结连理。张钦仙是土生土长的青堡人,她至今还清晰地记得第一次跟着丈夫来到青堡时的情景:“当时青堡的路凹凸不平,房子矮小破旧。记得那天屋外下着大雨,而屋里下着小雨,地上摆了很多接雨的盆子。下雨电断了,屋里漆黑一片,我一进门就不小心踢翻了盆。”看到婆家这样的生活条件,胡桂平心中不免有些许的失落感,但是她并没有犹豫,决定跟着丈夫一起留在青堡。

结婚不久,在外地打了十年工的张钦仙,决定回青堡发展。他先在村里加工空心砖,后又加工砂石料,再后来又用积蓄的钱买了辆小型农用车跑运输,拉建筑用料。这一跑就是十年,不仅维持了家里的基本生计,还解决了一双儿女的教育费用。

见丈夫辛勤地工作,胡桂平也不肯落下。她一向对村里工作十分热心,2008年被选为村里的妇联干部。“以前村里没有开展全程代理业务的时候,村民办理准生证、领养老保险之类的业务都要去镇上。我们家有辆农用车,我就帮村民们去镇上办理业务。从2014年开始,办理这些基本业务不用再出村,在村委会就可以办理,方便多了。”胡桂平对我说。

日子就在这无数个平淡如水的日夜中度过。2014年,张钦仙将目光瞄准蔬菜种植行业,于是流转了村里40亩地来种植无公害的有机蔬菜。“现在人们越来越重视饮食健康,无公害蔬菜种植是朝阳产业。我们恩施的土地里含有硒元素,对人体有益,一定会很有市场。”张钦仙说。种了蔬菜,下一步就是寻找销路。前年州里的华硒蔬菜批发市场负责人吕灿来青堡村寻找蔬菜种植基地,村委会便将他介绍给张钦仙,两人一拍即合。

种的蔬菜有了销路,张钦仙决定扩大种植面积,于是他同吕灿商议在村里成立一个蔬菜专业合作社。2014年恩施市硒来乐农业专业合作社在青堡成立,当年初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并且陆续搭建起了蔬菜、苗木、花卉三个培育种植平台,张钦仙现在是苗木培育种植的负责人。

胡桂平看丈夫的事业越做越大,作为村干部的她希望能让村里更多的人受益。于是她动员丈夫让合作社对村里的妇女进行了一次猕猴桃嫁接技术的培训,让培训后的妇女留在合作社做工。同时,合作社还给村里的贫困户免费发放蔬菜苗、猕猴桃树苗和土鸡苗,让他们发展种养殖业。“我们今年帮扶的一个贫苦户只有两亩地,合作社免费给他们家发放了莴笋苗,一年可以收获两季,每季都有8000块钱的收入。”张钦仙对我说。

问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张钦仙兴致勃勃地提到了“乡村旅游”。就在前不久,合作社组织“大自然徒步队”开展了一次徒步活动,从龙马风情小镇出发至青堡村共15公里,沿途风光秀丽、景色迷人,吸引了近300人前来参加。当日,合作社还在村口搭建了一个农产品交易平台,一些农户将自家的蔬菜、土鸡蛋、苕粉拿来卖,销售一空。“现在合作社正在培育一种新品种的蔷薇花,不久的将来,就会有一座大型的玫瑰园落户青堡,将吸引更多的游客来游玩!”张钦仙信心满满地对我说。

一连串此起彼伏的鞭炮声打断我们的谈话,接亲的队伍到了村口。孩子们一边喊着“新姑娘来了,新姑娘来了”,一边三五成群的跑去看热闹。车队行至新郎家门口停下,鞭炮声再次响起,一应俱全的嫁妆被陆续搬进家,新郎背着新媳妇紧随其后。行至堂屋门前提前摆放好的马鞍子处时,主持婚礼的司仪在一旁念念有词:“一块檀香木,雕成玉马鞍,新娘跨过去,步步保平安。”新郎背着新娘跨过马鞍,这才进入堂屋。在正堂举行过拜天地的仪式后,新娘从送亲人手中接过十六双筷子,前甩八双,后甩八双。此时,司仪在一旁念词:“脚踩金斗四方,手拿金筷十六双,前头八双跟我去,我有吃来我有穿;后头八双给兄弟,多多进些钱和米。”礼毕,新人被亲朋簇拥着送入洞房,然后一对童男童女端进盛水的铜盆,新人在盆中清洗双手之后互饮交杯酒,接着媒人、公婆分别前来道喜祝福。之后,婚礼才算完毕。余南梅边看边感叹着:“现在年轻人结婚,搞得真喜庆。我结婚那会聘礼少,嫁妆也少,程序也简单得很哩!”

是啊,现在的青堡村越来越富,人们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但正如婚礼上美好的祝福一般,真要想“脚踩金斗四方,又有吃来又有穿”,还需要勤劳的双手和不服输的精气神。祝福他们!

“牵牛要牵牛鼻子”

在青堡的日子里,我不止一次地从村民口中听到“崔书记”。2016年7月1日,对于青堡村所在的恩施市龙凤镇来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特殊日子——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的庆祝大会上,龙凤镇党委书记崔宇辉代表镇党委来到人民大会堂接受了表彰。一同被表彰的,还有100名全国优秀共产党员、100名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和包括龙凤镇党委在内的300个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

“那天我们全村人都守在电视机前,等着看崔书记上台接受表彰。这是我们龙凤镇的荣誉,也是我们青堡的骄傲。”今年入党的村干部朱治民,激动地对我说。

能在全国440万个基层党组织中脱颖而出,龙凤镇党委都做了哪些工作呢?

这还要从龙凤镇的一件“大事”开始说起!

时至今日,总理的来访依然是龙凤镇干部群众津津乐道的一件大事。2012年12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克强来到龙凤镇调研。那天下着小雨,当调研完原先确定的村子后,总理要求去看一看当地“最穷的村”。当时的龙凤镇,“最穷的村”就是青堡了。它离城镇最远,路最不好走。汽车行驶在蜿蜒湿滑的公路上,路过青堡村茶园沟小组的符茂艳家时,总理要求停下车来入户看看。在符茂艳家,他和几个村干部围坐在方桌前,拿出笔和本,倾听老百姓的“恼火事儿”。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说起来:有的说连接自然村的道路不行;有的说办理业务太麻烦,还要到镇上去;有的说村里连接重庆奉节的断头路一直没有修通……李克强一一记下,州、市、镇里的干部也在一旁将其牢牢记在了心里。

离开符茂艳家时,李克强没有直接上车,而是沿着公路边一条满是泥泞的小路,爬到一块陡峭的挂坡地上查看。看到地如此的薄,一亩地只能收百把斤粮,李克强现场指示:要以龙凤为点,恩施为片,在扶贫搬迁、移民建镇、退耕还林、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先行先试。

李克强走后,龙凤镇在符茂艳家旁的小河上架起了一座小桥,取名“爱民桥”,寓意党中央对百姓的关怀和挂念,也体现了龙凤镇党员干部深入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作风。

2013年,全国精准脱贫攻坚战打响。龙凤镇作为试点,定下“到2016年底在恩施州率先实现脱贫出列”的军令状。为全面推进龙凤镇综合扶贫改革试点体制机制创新和精准扶贫工作,恩施市在龙凤镇成立精准扶贫综合服务中心。这座服务中心的大楼是由以前的龙凤中学旧校舍改造而成,共有7个部分,分别是规划显示中心、电商服务中心、综合产权交易中心、金融服务中心、便民服务中心、网格化管理中心、党建暨基层治理中心。大楼门前的液晶展示屏上,清晰记录着距离龙凤镇全面脱贫的倒计时间,时时提醒着党员干部不可松懈。

三年来,青堡村那些在群众眼中最为关切的民生工程正在一项项完成:经过两年的项目实施,在全村重点滑坡体地带实现坡改梯,配套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全村新修蓄水池两处,新建教学点一处、村卫生室一所;全村完成农网改造,实施了扶贫搬迁、民居改造工程;2016年底,通往最后一个未通车的中岭小组的公路也将完工。

“牵牛要牵牛鼻子”——党员干部和能人大户的带头作用是青堡村发展迅速的关键所在。龙凤镇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一辆敞车,一百条板凳,一套音响就是我们党群关系的生命线。”车子到了哪里,板凳就摆在哪里,政策宣传就在哪里。每年50多场的“百姓宣讲堂”,深入全镇18个村、148个村民小组。宣讲成员包括党员干部、产业大户、村民代表,将党中央的声音传达到基层,让扶贫的政策深入到百姓中,使脱贫致富的经验鼓舞更多群众。

2014年是青堡村发展的关键时期,龙凤镇每个月都在村里组织多场政策宣讲会。已当选村民代表的余南梅十分关注上面的扶贫政策,每当听说有宣讲会,她都第一时间赶往村委会。也就是那个时候她了解到村里要开始建移民搬迁房,想到了丈夫的老本行,她便跑到村主任廖康元的办公室里毛遂自荐。这是个双赢的好事情,不仅帮村里搞了建设,还鼓了村里人的荷包,廖康元没有丝毫犹豫就答应下来。从那以后,余南梅家的生意越来越好,仅2014年的收入就达7万元。不仅自己赚到了钱,她还雇佣了村里的贫困户一起干。“有钱大家一起赚。”每每有生意做,余南梅都不忘记乡亲们。

尝到甜头,余南梅更加关注村里乃至镇上的发展规划。未来村里将会搞旅游扶贫,镇上正在大力发展金融扶贫,可以为村民提供小额贴息贷款。这不,余南梅家的农家乐快要建成了,现在就盼着门前那条断头路快快通车……

就在完成采访回到北京不久,我得知青堡村至重庆奉节的断头路已经开始进行改建工程项目招标,青堡人几十年来的愿望即将实现。

这个消息瞬间将我的记忆再次拉回青堡。我甚至想像到,通车的这一天余南梅一定会为丈夫炒腊肉,蒋仕洪喝着小酒,高兴得合不拢嘴,边吃边感慨:“终于通车了!”

(责编 许鑫)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