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当代电视

纪录片《故宫》:展现中国皇家建筑风格

作者:张晓云 路军 金妍 梁海娟

口 张晓云 路军 金妍 梁海娟

纪录片《故宫》是中央电视台联合故宫博物院推出的大型历史纪录片,每集50分钟,共12集,总投资约1200万,2005年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间首播。纪录片以故宫的建筑风格、设计使用、馆藏文物和大修经历等为主要内容,多方位客观展示了明清皇家建筑不为人知的过往,以及从紫禁城到故宫的转变过程。纪录片中穿插了大量历史人物的故事和命运,以及宫中的日常生活介绍,让观众可以触碰到真实的历史资料,感受厚重的中华文化。

相比传统的纪录片审美标准,《故宫》的创作手法和模式都有了较大改变。无论是拍摄技术,还是表现手法,纪录片《故宫》都开启了我国纪录片的新时代,迄今为止网络点击量超过千万,网络平台观众评分为9.1分,获得了国内观众的喜爱。此外,《故宫》还经由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剪辑出时长达两小时的国际版,在一百多个国家签约出售。纪录片《故宫》的成功引发了故宫题材纪录片的大热,随后推出的《台北故宫》和《故宫100》等纪录片也都延续了其制作水准,虽画面风格大不相同,但对于纪录片真实性、艺术性和哲理性的理解是一脉相承的。本文从纪录片内容和拍摄技术等方向着重分析《故宫》的创新点和成功之处,以及其对中华文化和皇家建筑的表现技法。

一、实景拍摄展现故宫布局

北京故宫博物馆(简称“故宫”)原名紫禁城,占地72万平方米,住过明清两代24位皇帝,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皇宫。但是据史料记载,紫禁城却是中国历史上较小的皇宫建筑,比明太祖朱元璋建设的南京皇宫也小些,仅为汉朝未央宫的七八分之一,为唐朝大明宫的四五分之一,可能仅为秦朝秦王宫的千分之一。紫禁城虽小,但却是我国古代建筑工艺的最高成果,风格精美雅致,布局严整紧凑,中轴线横贯皇宫与京师(明清时期北京别称),最符合我国古代建筑格局规制,体现了传统儒家思想中皇权至上的思想。紫禁城、皇城和京师又是城城相围,体现了传统儒家思想中森严的等级制度。

纪录片《故宫》重视对于建筑布局的展示,但如何展现故宫严谨的布局和磅礴的气势却是关键点。秦王宫、未央宫和大明宫都已消失于历史洪流中,故宫却见证了中国600年历史,历经战火而侥幸保持下来,虽仍然保留了皇宫的气势,但早已褪下了政治色彩。因此在拍摄纪录片的过程中,对于故宫整体布局和气势的展示就尤为重要。摄制组选用了延时拍摄技术,在中轴线及中轴线上宫殿的拍摄过程中,对每一帧的拍摄进行精确控制,拍摄出了独特光影变化下的故宫轴线,比如对故宫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的延时拍摄,在二十几秒的时间里为观众呈现了前朝三大殿在冬至前后的光影变化。同时,在拍摄故宫中轴线时,摄影师十分注重对于故宫中轴贯通、东西对称、外松内密的展示,因此利用了航拍或是站在景山上俯拍等手段。

在拍摄手法方面,摄影师运用升格镜头、降格镜头和间格拍摄等手段记录故宫的不同时段光线的变化和色彩的变化,比如对保和殿前路过的女子背影的升格镜头映衬的是满族女子在皇宫中的游走,对中轴线上太和殿定点降格镜头映衬的是改朝换代在建筑上的直接体现,对蓝天、红墙、殿顶照影的间隔拍摄是展现时光流逝下的西风东进。

实景拍摄展现了一个个精彩的镜头,但600年历史的故宫并非一直不变,因此纪录片中还加入了实景再现,比如将清末民初的故宫远景照片和现在的故宫影像叠加出故宫百年间变化的真实写照,这都成为故宫历史资料整理的最佳记录。

二、高清摄像展现皇家建筑风范

故宫是我国古代数百年历史的沉默证人,浓缩了我国五千年建筑文化,纪录片利用高清摄像技术从故宫的空间、构图、色彩等方面展现了故宫的艺术表现力、和谐美以及韵律美。

纪录片中采用远景和分组镜头穿插等手段展现故宫的空间序列,比如第一集中,大远景镜头描绘出故宫中轴线上大殿的排列,以近景镜头展示连廊和偏殿以描绘大殿之间的联系和过渡。故宫建筑气势恢弘,中轴线上的太和殿是我国现存最大的木结构殿宇,俗称金銮殿。在拍摄太和殿过程中,摄影师先在殿外拍摄广场东西两侧和大殿外观,随后镜头穿过大门进入殿内,用摇臂将镜头由远景推近,展示了大殿内主脊梁和八条垂脊,以及脊梁上飞禽走兽等装饰物。高清摄像技术使得黄色琉璃瓦制成的88位仙人走兽的每一个细节都可以清晰地呈现给观众。

此外,故宫中有明显的前朝和内廷的空间划分,纪录片将镜头对准乾清门,以此强调建筑功能的转变,即前殿主要是皇帝处理朝政、举行盛典的地方,而越过乾清门后就是皇帝居住和游玩的地方。通过近景和远景配合,将天安门、端门、午门的前序到太和门作为过渡,再到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进入高潮,再经过乾清门的过渡到乾清宫的另一个高潮,最后以御花园结尾。纪录片展现了故宫在空间布局上的抑扬顿挫,贯通一气。

故宫建筑设计比例非常和谐,构图均衡对称。纪录片中,对于故宫建筑设计比例的描述主要集中在殿顶部分。《故宫》第二集中详细介绍了三大殿的屋顶,从长宽高比例、凹凸比例等方面翔实地介绍了故宫设计的艺术美;通过对比三大殿各有特色的殿顶结构,也展现了古代建筑学哲理。备受关注的四座解楼,各部分比例也非常协调,檐角秀丽,结构奇巧,造型别致。纪录片中常常出现故宫以太和殿为中心制高点相南北铺开的对称构图,使其庄严肃穆的感觉扑面而来,增强了纪录片的美感和艺术表现力。

在建筑色彩方面,纪录片更是用高清摄像还原色彩对比。故宫高高的红墙、明黄瓦片等,在高清拍摄下展现出完美的艺术效果;屋檐下的青绿色彩画配上蓝天白云后,更显华丽灵动;甚至午门大门上的兽面衔环和九九排列的门钉,也在移轴镜头下充分展示了古代文化。通过对故宫空间结构、构图比例、色彩等方面的高清展示,更加充分展现了我国古代的皇家建筑风范。

三、动画还原建筑环境

在介绍故宫的历史时,纪录片大量采用了动画技术再现当年故宫设计建设的全过程。比如,在第一集中,为了还原故宫建立之初的地理位置,纪录片用三维动画先框出紫禁城的范围,使若隐若现的宫殿建筑群出现,之后用亮光圈出皇城的范围,当画面中浮现出京师的道路走向后,又用亮光圈出北平的位置。一步步勾画出紫禁城、皇城、京师的范围和相对位置,浮现的建筑群轮廓让观众可以更为直观地了解到明清时期京师的城市布局,以及古人对于建筑美学和建筑风水的认知,也展现了明朝地缘政治的变迁,这些都成为了非常珍贵的资料。

为了重现永乐年间工匠为了建造故宫,而将巨大楠木顺流而下运送到京师的过程,在纪录片第二集中还利用动画还原了神木山的大树和巨石,展示了古代皇权对皇宫建筑的苛刻要求以及劳动人民的不朽智慧。在第五集中,动画展示了太和殿从打基地开始到墙壁、殿脊架设和屋顶布瓦的整个组装和配套过程,每一帧动画都展示了中国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宫殿建设的步骤和工艺,使其翔实而严谨地展现在了观众面前。

四、特写镜头展现放大建筑细节

纪录片本身就是细节的艺术,特写镜头展示的细节具有放大的作用,可以突出最具关注价值的信息。而故宫是我国现存最为精美的皇宫,其细节更是展现皇家建筑风范的最好例证。在第五集中特写镜头聚焦于养心殿的陈设品。养心殿是现在人们可以看见的唯一一处皇帝寝宫,环境虽然非常狭小,但房内的陈设上极尽奢华,与天子的威仪相称。特写镜头中,白玉碧玉围棋、铜镀金镶珐琅围屏式钟、铜镀金八仙水法转花钟、珐琅彩平安瓶等精美陈设品展示了皇家建筑配饰的奢华。在《故宫》第六集中,特写镜头将焦点集中到故宫瓷器上。故宫最珍贵的藏品之一—明成化斗彩三秋杯,被特写镜头以360度的缓慢旋转拍摄,充分展示了这对小巧玲珑的酒杯上绘有的蝴蝶、兰花和小草图案,凸显了不足两寸高的明成化斗彩三秋杯鲜嫩而淡雅的风格和旷绝古今的风姿。在第七集中,特写镜头将焦点集中到故宫书画上。乾隆皇帝在位60年间喜爱收藏书画文物,成就了整个清王朝的宫廷书画收藏,如今挂在故宫墙上和藏于仓库中的书画,很大部分是乾隆皇帝的毕生收藏。特写镜头中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上乾隆的点评清晰可见,镜头中描绘的书画文物都传递了中国文化的审美价值和观念。

总而言之,纪录片《故宫》用实景拍摄展现了故宫布局,选用高清摄像技术展现了皇家建筑风范,注重纪录片的真实性和哲理性,而且选用三维动画还原了建筑环境,特写镜头展现放大建筑细节,使该纪录片的哲理性、真实性和艺术性得到了统一,让观众全面了解到了一个真实的故宫博物院。

基金项目:河北省建设厅科研计划项目(2013-219);河北省建设厅科研计划项目(2013-221)

(作者单位:河北建筑工程学院/责编:倪啸)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