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欧美小说被改编成为影视剧。小说《纸牌屋》于1989年面世,次年被英国BBC改编为电视剧,2013年Netflix又将其改编为美剧,两次改编都非常成功,备受观众好评。本文将从美剧《纸牌屋》系列出发,探讨欧美小说的影视剧改编情况,分析小说改编成影视剧的动因,并由此讨论其中的得失。
一、欧美小说的影视剧改编简况
小说与影视剧之间既有相当大的差异性,又有某些共通性。从差异性来看,二者一为文字艺术,一为综合艺术;从共通性来说,二者同为叙事性艺术。影视剧的剧本与小说之间的共通性更为明显,只是在具体表现手法上有所不同。小说可以注重人物的心理描写,在人物思想层面上进行探讨,故事情节有时候只是小说展开的一个背景,作者写作的重心在于表达自己的某种思想与情感。尤其是在现代派与后现代派的小说创作中,人物与情节有时候甚至被简化为符号,人物只是承载某种思维的工具。在意识流小说中,作者会花大量笔墨在人物的心理描写上,情节跳跃、破碎,作者的叙述角度一直在变换,稍不留神,读者便会迷失在这破碎的叙述中。
然而,小说最大的魅力与其不可替代性依靠的便是它的故事性,对于非专业的读者来说,阅读一本小说,更多的是想要阅读一个故事,感受小说的叙事魅力。现代派小说的文学成就毋庸置疑,但对普通读者影响最大的、最畅销的小说,大概仍属于专注于叙事的。影视剧同样如此,一部好的影视剧,其重点在于讲好一个故事,这个故事让观众喜欢,能吸引观众花时间看下去。小说与影视剧在故事上的共通性将这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紧密联系在了一起。此外,影视剧的剧本同样是由文字写成的,剧本与小说的共通性就更大了。然而这两者之间仍存在差异,比如剧本应当突出的是人物的语言与动作,小说则有可能更突出人物的心理描写。剧本为影视剧服务,无法通过人物表现出来的部分在剧本中会被相应省略。对叙事的重视,为小说改编成影视剧奠定了基础。
《纸牌屋》系列并非是美剧中由小说改编而来的特例,事实上,由小说改编成美剧已成为一个重要趋势。如比较有名的美剧中,《权力的游戏》改编自马丁的小说《冰与火之歌》,《真爱如血》改编自查琳·哈里斯的小说《南方吸血鬼》系列,《穹顶之下》改编自斯蒂芬·金的同名小说。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知名小说提高了美剧的收视率,成功的美剧又促进了小说的销量,二者息息相关。
小说改编成影视剧已成为大势所趋,这种趋势的背后是读图时代的继续发展与延伸。美剧影响力的扩大,尤其是在中国等国家的影响力加大,不仅是美国文化强大渗透力的表现,同时也是读图时代由发达国家不断向发展中国家延伸的体现。印刷文化向视觉文化的转向早在上个世纪便在欧美国家发生,电视的普及对视觉文化的形成至关重要,而后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又加快了读图时代的发展步伐。在这样一个时代,影视剧构成了整个社会文化的重要一环,尤其在对大众的影响力上,影视剧甚至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民众对某一事物的认识。
经典小说的改编最容易说明读图时代影视剧这种艺术形式的特殊地位。尽管经典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然而由此改编的优秀影视剧在收视上却依然能取得不俗的成绩。诚然,好成绩中有部分是由经典小说的名气带来的,但也说明,影视剧的叙事方式仍会带来与以往不同的新体验。除了经典小说,其他小说的改编情况则不一样。通过改编,能够实现小说作者与影视剧制作方的利益双赢。小说作者借影视剧强大的传播力扩大自己作品的名气,让自己的故事被更多人看到,能进一步促进小说销量的增长;影视剧制作方则借助小说故事提高自己的影视剧质量,从而吸引更多观众。两者相互借势,相互影响。
总之,小说改编热潮背后最大的推动力是双方对利益、影响力的追求,读图时代的出现又使得这当中的重心向着影视剧偏移。值得注意的是,在小说不断改编的过程中,改编这一行为便足以在观念上影响小说尤其是通俗小说的创作。通俗小说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或许会为了便于改编而追求小说的画面感,从而影响小说的整体叙事。
三、小说《纸牌屋》影视剧改编的得与失
小说改编成影视剧,不管是在欧美还是在中国本土,都较为普遍。然而,小说和影视剧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在由小说向影视剧改编的过程中,必然有得有失,现以《纸牌屋》为例对此进行分析。
美剧《纸牌屋》系列改编自英国同名政治恐怖小说,其作者迈克尔·道布斯自己便是一名政客。他曾是撒切尔政府幕僚长,但在撒切尔夫人第三次竞选首相后却对他失去了信任,他由此逐渐退出政坛。政治上的挫折让他非常苦闷,便在度假的时候拿起笔写了《纸牌屋》这个故事。据作者在后记里称,他“一手握着笔,一手拿着酒瓶”写小说。《纸牌屋》的情节发展与道布斯自身的经历有着明显的相似之处,其对政坛的各种描写及政治布局都非常合理。小说《纸牌屋》在1989年出版后很受欢迎,成了当时的畅销书。第二年,英国BBC便将其改编成了电视剧,这部电视剧共分为三部,每部四集,在2000年的BFI评选的“100部英国最优秀的电视剧”中排名第84位,颇受观众欢迎。
这并非是小说《纸牌屋》改编的终点。2 013年,Netflix在网站上全球同步首播由小说《纸牌屋》改编而来的电视剧。该剧将故事的发生地搬到了美国,如何除掉首相的情节相应变成了如何除掉总统。故事主人公的名字缩写仍是FU,但考虑到英美两国的差异,该剧将其姓氏换成了安德伍德。这部美剧大受欢迎,不仅在美国影响巨大,在中国也颇有口碑,并促进了《纸牌屋》小说引进中国。
小说改编成电视剧,不管是在人物塑造上还是在情节安排上,或多或少都会有所调整。《纸牌屋》同样如此。小说中的故事发生在英国,在电视剧编剧们将其背景换到美国后,故事的整体环境便完全不同了。由于英美两国的政治环境不同,虽然两位主人公要达到的目的及其背后动因基本一致,但他们所采取的行动却有着很大的差异。美剧《纸牌屋》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借用了小说《纸牌屋》的故事架构,表面看来是同一个故事,内里却被填上了完全不同的东西。这种改变不仅是故事国别背景变化的必然,同样也是由小说与美剧在艺术形式上的差异造成的。
小说《纸牌屋》所讲述的故事在出版的时候便已经是完结的,是一个完整的故事。读者阅读这本小说,无论是喜欢这个故事还是讨厌这个故事,都只会影响到小说的口碑、小说的销量以及一切与小说出版相关的事宜,但无法影响这个故事本身。作者可能会在小说再版时进行修改,但这种修改大多只是对某些细节的调整,基本不会对整个故事的走向做出特别大的改变。阅读的个人性与阅读过程的私密性,让人很难对读者的体验做出特别精确的判断。美剧则不同,这种影视剧的制作与播放是同时进行的,后续剧情的发展要根据观众的反馈进行调整。换言之,观众想看什么,美剧就播什么,观众更希望剧情怎么发展,美剧的剧情就怎么发展。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给这种制作方式提供了更多的便利之处。网络能忠实记录每一位观众在观看时的行为,在哪里暂停、哪里快进、哪里会反复观看,大数据为制作方提供了一切信息,制片方则不断根据这些反馈进行调整。
美剧《纸牌屋》便是这种由大数据制作出来的典型。Netflix在播放前便发现,很多观众不满足于每次只有两集的播放方式,于是在网站上首次发布整整一季的内容,这一举措满足了许多想要一口气看完整季剧集的观众。又因为是一次性发布,整季的剧情相比其他不断根据观众需求调整剧情的美剧要更为完整。美剧根据观众意见调整剧情,一方面更容易赢得观众的喜爱,另一方面也会导致某些剧情的牵强。但这并不代表美剧《纸牌屋》全然抛弃了观众的意见。事实上,这部美剧从第二季开始便基本上已经脱离了小说原作,几乎靠编剧们自由发挥。Netflix利用大数据,收集观众的喜好倾向,在此基础上塑造剧情,再向小说《纸牌屋》构建的框架里填上观众想看的内容,包括政治阴谋、舆论导向、丑闻等等。
这种改编方式必然是既有利又有弊的。其利在于,改编的影视剧更容易获得观众的喜爱,在收视上获得成功;其弊是很容易给观众带来对小说的错误看法。观众在观看由小说改编而来的影视剧时,很容易将影视剧与小说混为一谈。事实上,小说在改编过程中就已发生了变化,不仅是艺术形式差异带来的叙事手法以及故事发展上的变化,在对受众态度的考虑上同样也发生了变化。
四、结语
小说的影视剧改编早已形成趋势,欧美的影视剧有相当一部分改编自小说。在改编过程中,制作方或借助小说的框架在其中填充自己的东西,或忠实于原著,只对剧情做出少量调整。不管是哪种方式,小说的改编都或多或少受到大数据的影响,甚至在根本上改变了电视剧的制作方式。而小说改编实质上体现了读图时代对影视剧这一艺术形式的重视,以及小说作者与影视剧制作者双方对利益的共同追求。
(作者单位: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责编:马莉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