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当代电视

浅析电视新闻的故事化倾向

作者:蒋倩

口 蒋倩

我国电视新闻的故事化,主要是从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的《百姓故事》栏目开始的。近几年来,随着受众需求的变化和电视新闻的发展与创新,电视新闻故事化作为一种报道的形式和风格,被运用得越来越多,从中央台到各级地方电视台,电视新闻故事化已是越来越普遍。笔者拟从电视新闻故事化在中国的发展来分析电视新闻故事化形成的原因、存在的问题,旨在探索电视新闻故事化的发展趋势。

一、电视新闻故事化形成的原因

近些年来,电视新闻的故事化倾向早已屡见不鲜。笔者认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满足受众的需要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与完善,传媒市场已经从原来的卖方市场转化为买方市场,受众本位的传播理念逐渐回归。传媒在受众眼里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老爷”,而是以受众为中心,为受众服务的行业。即传媒从以人为本的前提出发,积极倡导受众本位,在节目内容和形式上不断满足着受众的需求。而用故事的手法制作电视新闻,则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从情感因素上说,人们都希望在每天的忙碌后,打开电视并在最短的时间内,既能获取到信息,又可以放松身心,满足娱乐的需要,而不是听一些刻板的说教。所以,观众需要电视新闻既要有新闻价值,又要有娱乐价值,而新闻故事化加入了情感因素,加强了贴近性,更具有平民意识,也就更能赢得人心。

(二)激烈的市场竞争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新兴媒体迅速崛起,各级电视台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都在最大限度地争夺受众。对于同一热点新闻,各媒体要面对的往往是十几家甚至几十家媒体之间的竞争,所以新闻同质化变得越来越严重。如何解决这一困境,每个新闻媒体都在努力寻找解决方案。如何让观众在得到信息的同时,视觉听觉等元素也能得到全方位的体验,这就需要新闻媒体把被动发布信息变为主动的加工信息。而在电视节目中利用好故事的元素,则有助于树立节目、频道的品牌形象。

(三)适应新闻发展的需求

当前,在新闻写作和制作上,更多采用的是特写和富有人情味的手法,新闻故事化则使得从业人员深挖了题材,使写作风格更加多样化。具体来说,时间短的新闻以量来充实,而时间长的新闻,如天津电视台新闻频道的《第一观察》、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调查》、湖南卫视《背后的故事》等,就需要在一定的时间内按期播放。这时就要把硬新闻软化,一方面可以把握事件的进展,另一方面则有利于将这种手法在以后的节目中反复使用。由于这样做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效率,所以新闻故事化渐渐为电视新闻从业者所青睐。

(四)各电视台相互模仿

从央视到地方各级电视台,新闻故事化的节目层出不穷,如天津电视台《都市报道60分》中的《百姓纪事》板块,央视的《走进科学》、《新闻调查》,湖南卫视的《乡村发现》、江西电视台的《传奇故事》等。一旦这一形式的新闻受到了大家的欢迎,收视率得到了提高,那么各个电视台便开始互相模仿,也推出了形式主题差不多的节目,从而使得新闻故事化的风气愈演愈烈,渐渐成为了电视新闻节目的一种趋势。


电视新闻节目演播室

二、电视新闻故事化的优势和弊端

(一)电视新闻故事化的优势

电视新闻的故事化之所以越来越多,是因为它受到了受众的喜爱和认可,提高了节目的收视。

1.使媒体出现新面孔,更具亲和力

故事化的电视新闻大多讲述的是新近发生在百姓身边的新闻事实,具有强烈的平民性。这些报道中往往有一个或几个人物是主角,且人物又以个体的身份出现,在性别、年龄、职业、家庭等方面,总会与观众有一些类似之处。所以通过普通人的讲述,能够增强事件的亲切感,具有感染力和可信度,能引起观众的共鸣。故事化的新闻,更加注重的是受众的感受,寓教于乐,受众也变得较为主动,从而易于受众去体验和感受,也利于扩大传播范围。

2.增强说理性,丰富新闻报道的内涵,使情感得以升华

故事化的电视新闻总会以具体的人和事为例来讲述一般性的问题。比如,《今日说法》节目是以真实的案例为依托,并将案例故事化,最后才介绍法律知识,这样就很能说服观众。另外,故事化增强了新闻的逻辑性,符合观众的接受心理,比平铺直叙的报道更能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更能深入人心。

(二)电视新闻故事化的弊端

随着电视新闻故事化倾向的出现,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弊端。

1.缺乏创新,容易导致模式僵硬

从各级电视台来看,目前电视新闻的故事化可以说模式基本相同,千篇一律,情节的起因、经过、结果、高潮也已成为一种固定的模式。这样不仅限制了模式的创新,也使观众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故事模式心理,导致了观众的审美疲劳。久而久之,受众心理也会变得越来越麻木。

2.剥丝抽茧,新闻的时效性受到影响

新闻,就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而新闻故事化要求新闻在情节上必须是完整的,这就需要编辑和记者在新闻播出之前应了解事情发展的前因后果,要花时间去整理和理清各个人物之间的关系,从而也就大大削减了新闻的新鲜性和时效性。比如,有一些新闻在播出时就已经有许多观众知道了结局,它的报道只是为了把这件大家都知道的事情去更加细化的分析其发生的整个过程,这样一来,新闻的时效性无从说起,也就称不上是新闻了。

3.故弄玄虚,容易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

由于可以让人眼前一亮的新闻资源毕竟较少,所以一些节目就会把一些本来很不起眼的小新闻做大,小题大做,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比如某节目经常制造一些悬念,把人们弄得兴趣很浓,晕头转向,最后一看也就是把一件极其简单的事神秘化而已。

4.新闻真实性缺失,易引发质疑

真实在新闻报道中是极其重要的。无论何时何地,记者都应该遵守职业道德,不能杜撰新闻,欺骗观众。

随着电视新闻故事化日益成为新闻制作的重要方式,节目的质量也就变得越来越参差不齐。一些节目为了追求收视率,夸大其词,记者也不会深入基层,而是凭自己的意向信手拈来。有些记者和编辑,甚至为了使故事更加曲折而刻意地夸大故事情节,利用煽情的手段来吸引观众,造成了新闻的失真和恶劣的影响。

三、如何做好新闻故事

攒足新闻素材,接下来就是讲故事了。一个好的记者就像是一个好的说书人,要把新闻讲得声情并茂,跌宕起伏,具体应做到如下几点。

(一)要遵循新闻的真实性原则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如果为了突出故事性而虚假地描述新闻,那么它就不算是一个真正的新闻故事。所以真实对于新闻进行故事性创作是一个前提,也是最重要的部分。

(二)要给新闻故事“搭好架子”,提高叙事技巧

一个好的故事需要有一个好的情节发展过程,不同的新闻事件,往往有着不同的叙事结构,例如倒叙、插叙等。因此,记者要看准素材,把握好基调,设置好结构,故事就可以开讲了。记者的责任就是用最好的方法把故事讲述出来,比如把每一章节都放在合适的位置,对搜集来的素材都有所取舍,从而将新闻故事实现优化。

(三)变第一人称为第三人称,让新闻人物自己推进故事

第一人称永远是最容易把握的叙事方式,但也是最容易让人偷懒的方式,如果把新闻故事中的“记者赶到现场”、“记者看到”、“XX告诉我们”这些字眼,转化为新闻人物自己的叙述,将更利于故事的展开和推进。

(四)要善于营造叙事气氛,设置悬念

悬念设置的出发点是掌握好观众的心理。因此,要提炼矛盾冲突,情节要设置巧妙、跌宕,在观众和记者同时面对一个疑点时,观众的眼睛就像是摄像机,而记者的采访则是观众的疑惑。除了悬念之外,还有情节的发展、变化、结局等,也是新闻故事化要必须注意的环节。

(五)要做好故事化的拍摄、剪辑、编辑工作

在拍摄中适当运用一些长镜头和特写镜头,可以更加细致地观察到事物的变化,起到强调细节的作用,也可以及时表现出人物的表情和心理变化,使得节目的故事性自然流露。在后期的剪辑中,还要运用好对比、配乐、片段、情景再现等多种手法。同时,还要处理好解说词与同期的关系,因为解说词只是人物话语的必要补充,所以不到迫不得已尽量不要用解说词,一些需要交代的信息(如背景资料、数字信息、政策法规、科学知识),可以在整理好后再放在合适的位置。

电视新闻故事化是一把双刃剑,要扬长避短。在采集新闻的时候要遵循新闻价值的基本标准:新鲜性、趣味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电视新闻记者也要在坚持真实性的基础上善于观察、把握全局、以情感人,使新闻故事结构更加合理,这样,故事化的电视新闻才会受到更多受众的喜爱,才会展现出其旺盛的生命力。

(作者单位:天津广播电视台/责编:胡斌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