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重庆本土电视剧,人们很容易将其与方言电视剧联系起来,认为重庆本土电视剧就是充满四川话、人物面貌和城市环境都停留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方言电视剧;并且,除了像《凌汤圆》、《山城棒棒军》这样一些早期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一定影响的剧作外,重庆本土电视剧都是只供本地观众观看,甚至走庸俗路线的小成本剧作。其实则不然。本文将通过梳理重庆本土电视剧的发展历程,总结重庆本土电视剧的特点和发展优势,以期观众和学界对重庆本土电视剧能有一个新的认识。
一、重庆本土电视剧的发展历程
(一)开端:20世纪80年代
中国电视剧发端于1958年的《一口菜饼子》,20世纪80年代初进入发展期,而重庆电视剧也是在这一时期迎来了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高峰。这一时期,重庆电视台顺应全国电视剧的发展形势,拍摄了大量的电视单本剧,如《烛光曲》、《案件发生以后》、《冲出地平线》、《秋月》等,尤以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希波克拉底誓言》和《巴桑和她的弟妹们》成就最为突出。这两部剧由重庆电视台资深编导、一级编剧张鲁、何为、潘小扬、蔡梅孩、王永春等成立的“重庆电视台青年摄制组”制作,以强烈的时代感、独特的视听语言和纪实感在中国电视界掀起了一股探索风潮,连续两届夺得全国电视剧“飞天奖”的桂冠。
这一时期,重庆电视台在系列剧的创作上也走在全国前列。除反映交通安全的《啊!方向盘》以外,还制作了规诫生活的系列剧《形形色色的骗局》,这些剧目内容贴近生活,风格诙谐幽默,是中国电视剧发展史上不可抹去的一笔。
(二)兴盛: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中期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电视剧发展进入到以连续剧为主导的阶段,重庆本土电视剧也在这一时期迎来了两次创作高峰:一是20世纪80年代,以方言电视剧《凌汤圆》为代表;二是20世纪90年代,以方言电视剧《山城棒棒军》为代表。
1988年,重庆电视台开拍方言电视剧《凌汤圆》。该剧讲述了一个以卖汤圆谋生的小贩,在尝尽人世间酸甜苦辣后,终于拼出一条人生血路,创造了“小鱼吃大鱼”的奇迹,成为陪都有名富翁的故事。1990年,该片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时引起了较大反响。
借着这股势头,1997年,重庆电视台再次推出方言电视剧《山城棒棒军》。该剧以改革开放后大批农民工进城为背景,以“棒棒儿”这一充分反映重庆地理特征的特殊人群为表现主体,展现了他们的生存状况以及与城里人在摩擦中产生的温情故事。该剧当时在重庆地区的收视率高达百分之四五十,成为一个至今都无法超越的经典,以致很多人戏谑重庆电视台为“棒棒军电视台”。
《山城棒棒军》的成功引领了方言电视剧时代的到来,《爬坡上坎》(1999年)、《奇人安世敏》(2000年)、《方脑壳的故事》(2001年)、《老坎客栈》(2002年)等都是观众耳熟能详的作品。在当时,可供人们观看的电视节目种类和数量都比较少,这些方言电视剧大量采用本土明星,讲诉重庆本土的故事,贴近生活,贴近百姓,风格轻松搞笑,在展现巴渝风土人情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新鲜感,因此这些电视剧不仅受到重庆本地观众的喜爱,也受到了全国观众的追捧。方言电视剧一度成为重庆本土电视剧的代名词。
应该说,这是重庆本土电视剧较为辉煌的一个时期。在这一时期,重庆本土电视剧在表现体裁、艺术风格、创作群体等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尤其是方言电视剧,它的起步实际上要早于后来影响更大的东北方言电视剧。
(三)发展:21世纪至今
虽然这一时期重庆本土电视剧在整体的发展速度和规模上放缓,全国影响力也并不理想,但在类型上却有所突破,主要体现在革命历史题材和现实题材作品上。
在2008年到2010年重庆获准发行的32部电视剧中,有接近一半是革命历史题材剧,包括《敢死队》、《雾都猎狐》、《解放大西南》等。在2015年推出的剧目中,《江姐》、《一双绣花鞋》、《失踪的上清寺》等革命历史题材剧都产生了一定的反响。这些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一方面体现了重庆本土电视剧的特色,赢得了观众的肯定;但另一方面,大量的“硬”题材又让整个重庆本土电视剧的生态景观显得有些单调,对其市场的扩大产生了一定的制约。
与此同时,重庆本土制作力量相继推出了一些方言电视剧之外的现实题材剧目,包括2010年的《好大一棵树》、《人生游戏》、《闹春莲萧舞起来》,2014年的《重庆小姐》,2015年的《侯天明的梦》等。这些电视剧反映了重庆本地人民的生活状况和风土人情,在当地的收视率比较高。
在此基础上,重庆市文化广电局选送的《周恩来在重庆》、《记忆之城》、《防火墙5788》,参与制作的《国家行动》等4部电视剧入围27届全国电视剧“飞天奖”候选名单,实现了重庆电视剧入选中国广播影视大奖·电视剧“飞天奖”终评剧目名录零的突破。
在方言电视剧方面,虽然由于内外诸多原因的影响,该类电视剧发展滞缓,难以再现昔日的辉煌,但本土制作团队仍做了一些努力和尝试。以《街坊邻居》为代表,自2000年播出第一部以来,该剧一直是在重庆本土叫得响的一个品牌;到2015年《街坊邻居3》推出时,该剧成为了“2015年重庆十大值得期待的事件”之一。据制片人刘岗介绍,《街坊邻居3》的收视虽然不如第一部,但在播出期间,当电视台其他频道的收视率面临下滑时,《街坊邻居3》在播时段的收视率却是上升的。该剧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绩,必然是与剧组的积极创新和努力分不开的。剧中除了大胆启用年轻演员以拉近与年轻观众的距离外,还增加了像网购、二胎等时尚元素,使方言电视剧具有了更开阔的视野和现代气息。
二、重庆本土电视剧的特点
(一)类型特点
重庆本土电视剧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方言电视剧,二是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
1.重庆方言电视剧
重庆方言电视剧是一种轻喜剧,其运用谐剧、喜剧等地方戏曲与喜剧形式和手段,讲述发生在重庆这片土地上的故事。该类电视剧一般由本土明星出演,其中大量的重庆方言和反映重庆人民性格特征的细节,贴近生活、贴近百姓,展现了巴渝地区真实的风土人情和当地人民乐观、坦荡、耿直、坚韧不屈的性格特征。
《山城棒棒军》是重庆方言电视剧中公认的经典,其不仅代表了重庆方言电视剧的最高成就,也对全国方言电视剧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街坊邻居3》作为重庆方言电视剧新时期的代表,不管是大胆启用年轻演员,还是在剧中加入大量时尚元素的做法,都是制作团队为改变重庆方言电视剧给观众的老旧落后印象,积极吸引年轻观众所做的努力,也代表了重庆方言电视剧的发展方向。
2.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
目前,重庆电视台播出的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以抗战剧和谍战剧为主,强调军事斗争和强情节叙事。
一方面,重庆是一个有着深厚革命历史背景的城市,尤其是作为战时陪都的这段历史为重庆打下了深刻的烙印。渣滓洞、白公馆、烈士墓、重庆大轰炸遗址等,为重庆的影视创作提供了非常丰富的资源,很多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如《烈火红岩》、《记忆之城》、《一双绣花鞋》等均取材于重庆,还有很多影视作品也是在重庆取景。另一方面,重庆的历史渊源也让本地观众长期以来形成了收看强情节抗战剧和谍战剧的习惯,而这种市场需求又作用于生产。
(二)创作特点
早期的重庆本土电视剧在表现体裁、艺术风格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如《希波克拉底誓言》的画外音,《巴桑和她的弟妹们》的纪实感,《山城棒棒军》、《凌汤圆》中方言与喜剧的结合等,这是重庆本土电视剧为中国电视剧的发展带来的惊喜。
除此之外,重庆本土电视剧的创作特点还表现在:其一,喜欢启用重庆本土明星和草根演员,尤其是方言电视剧,这些本土明星和草根明星在表演上具有鲜明的地域风格;其二,剧中故事大多发生在重庆地区,也基本取景于重庆地区,但在展现重庆特色文化和现代都市面貌方面还显得不够;其三,由于题材长期集中于生活类方言电视剧和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两大类型,缺少像《三国演义》、《汉武大帝》这类恢弘的历史题材,所以也缺乏精致的大制作;其四,由于表现角度和方式太专注于本地,造成了受众面和市场出路狭窄的问题。
三、重庆本土电视剧的优势
不管是特殊的自然环境、历史背景,还是全国公认的三大名片“美女、火锅、夜景”,重庆可以书写和展现的本土文化资源是非常丰富的。
(一)山城地理文化使电视剧呈现独特风貌
重庆境内的险峻山川作为巴蜀文化的一种具象,为重庆带来了“山城”、“桥都”、“雾都”的别称。因为独特的地理条件,重庆逢山开路、遇水搭桥,道路蜿蜒盘旋,城市隧道丛生,所有建筑沿山势而建,城在山中,非常具有立体感,“爬坡上坎”一词便形象地展现了重庆的地势特点。近年来,在重庆取景的电影电视剧越来越多,例如,张艺谋导演的《十面埋伏》便取景于重庆永川茶山竹海,而好莱坞大片《变形金刚4》也选择重庆武隆作为取景地。
(二)码头文化为展现风云故事提供平台
重庆地处长江和嘉陵江的汇合处,朝天门码头作为重庆的地标之一,不仅见证了纤夫的爱情,也见证了西南地区水运的发展。曾创作《决战天门》、《云雨生死恋》、《少林达摩》的香港导演余积廉就认为,重庆有着很好的展现风云故事的平台,非常希望能拍摄一部重庆版的《码头风云》。
(三)三峡文化具有挖掘潜力
三峡地区是历代移民的走廊和集散地,有着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浓厚的人文色彩。新世纪修建三峡大坝,重庆地区百万大移民,书写了光辉的篇章。虽然三峡的人文资源比较丰富,但影视业对三峡文化的开发还相当薄弱。除了《三峡好人》、《国家行动》、《家在三峡》、《三峡人家》等屈指可数的作品,这个文化宝库还尚待挖掘。
除此之外,依山傍水的自然环境不仅赋予重庆夜景极强的层次感,还为重庆夜景赢得了“小香港”的称号;同时,以火锅为代表的重庆美食也深受全国人民的喜爱。喜剧电影《火锅》就以开火锅店为线索,讲述了一个发生在重庆的神秘喜剧故事。
重庆本土的特色文化孕育出重庆人鲜明的性格特点,不管是直爽的“辣妹子”、温和的“耙耳朵”,还是坚韧善良的“棒棒儿”,都是专属于重庆影视作品的人物形象。这些本土文化资源既是重庆本土电视剧发展取之不尽的内容源泉,也为故事的展现提供了独具特色的拍摄环境,使重庆本土电视剧呈现出不一样的视觉效果。
重庆本土电视剧一路走来,有过曾经的辉煌,却未能趁热打铁将优势延伸下去。目前,随着重庆在全国政治经济文化地位的提高,重庆本土电视剧有必要也有条件进行一次跨越式发展,积极地走出困境,开辟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以上资料来源于《重庆本土电视剧发展研究》课题的调研采访
(作者周莹系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副教授、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艺术学博士;作者王烨系重庆工商大学讲师/责编:马莉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