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当代电视

浅析本土原创节目《中国好歌曲》的传播模式

作者:李艳昆

口 李艳昆

中央电视台联合灿星制作出品的原创音乐真人秀节目《中国好歌曲》,以其令人耳目一新的节目形式及植根本土的节目内容,从第一季开始就受到观众源源不断的关注与好评,节目收视率居高不下,并且成为我国首个向他国卖出版权的原创电视节目,将中国的音乐选秀类节目带入到一个崭新的高度。《中国好歌曲》的成功并非偶然,本文从传播学视角入手,总结其在传播过程中的四个特点。

一、符号化的元传播

所谓元传播,就是人们为了传播而进行的传播行为,包括对所传递符号的定义及其诠释规则的约定。从元传播的角度看,《中国好歌曲》的编导通过设计将参赛选手演唱的歌曲中“中国式hip-hop”、“中国风”等音乐元素符号化,使观众在观看各位选手演唱的同时,调动自身对这些歌曲元素的理解,找到自己观看的兴趣。而在选手演唱过程中及之后,节目播放画面的屏幕右侧标注有歌曲与歌手的名字以及导师们的评价,这些文字相当于给观众提供了更多产生元传播的基础元素,受众在接受信息时会感知到对方对该符号的指代和区别性指代,产生相同、相反或者全新的诠释规则。再结合互联网等SNS平台,将这些符号与其他人充分互动,使得受众了解了彼此符号指代的意义,也因此产生新的元传播。在播出平台的选择上,《中国好歌曲》选择了中央电视台这一在中国影响力最大,也是最为权威的电视媒体,使元传播的主体具有较高的可接受度。中央电视台在《中国好歌曲》播出之后,会安排节目中人气较高的选手来参加《中国好歌曲》的衍生节目《原创之声》,主持人与选手以聊天的方式谈论其所创作的歌曲,这样就通过传统媒体,运用高度类似的报道产生共鸣效果,让网络充当节目讨论的放大器,从而丰富了元传播的符号定义和规则约定,扩大了节目的影响。

二、场内外受众的“使用与满足”

顾名思义,“使用与满足”即把受众成员看做有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做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得到“满足”的过程。

当前,歌唱选秀类娱乐节目近乎充斥荧屏,在同样的生产方式和运营模式下,一成不变的节目流程自然会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为了充分满足观众“使用与满足”的需求,音乐选秀节目就要不断创新,从而改变观众的体验。《中国好歌曲》将节目立足于寻找中国优秀原创音乐,这种立意与以推人为主的选秀类节目产生了极大的区别。观众在收看《中国好歌曲》的时候,其收看动机比收看其他选秀类节目单纯:即对歌曲本身进行品鉴。这不仅需要观众具有较为专业的音乐素养和知识,也为节目制作方在选题方面提出更高的视听要求。以该节目导师设置为例,《中国好歌曲》至今已播出三季,该节目的灵魂人物—刘欢,一直雷打不动地居于导师位置,这也是制作团队从侧面对节目专业性的一种保证,满足了观众的收视期待。而“为好歌曲推杆”、“使用直通键将好歌曲直接收入原创大碟”等形式,都是《中国好歌曲》吸引大众眼球的手段,尤其是“为好歌曲推杆”这一符号元素的设置,巧妙地让悬念贯穿节目始终,俨然成为节目的标志性镜头,为提升节目辨识度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而风格各异、节奏突出的一首首原创歌曲也很好地照顾了观众的观看心理,使其“使用与满足”的需求得到解决,并且让节目拥有很强的延续性。

三、社交媒体展现出的“大众传媒议程设置理论”

美国传播学家麦库姆斯和肖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

《中国好歌曲》播出以来,其新浪官方微博的粉丝数已达近60万人,微博发布量达到3200多条,无论是官方微博还是导师微博的转发量都相当可观。每一期节目结束后,对于节目、选手以及歌曲的讨论俨然成为了粉丝的狂欢。以第三季第一期为例,曾家喻户晓但近年却仿佛销声匿迹的范晓萱担任节目导师,是本季《中国好声音》的主推点。而正如节目组所期待的一般,节目播出后,有关范晓萱的截图、语录、表情包等内容在短短的时间内,便被迅速转载到各个网站、论坛、公众号上,仿佛重现了范晓萱当日大受欢迎的场面。而本不看节目的群体,也因为这种病毒式营销,知晓了范晓萱成为《中国好歌曲》导师这一事件,节目的知名度、传播率被大大提升。另一方面,由导师在官方微博中对《中国好歌曲》不同选手表现的主流分析,经过大众传媒的发布,也会直接影响多数人的判断,从而对选手的知名度起到推动作用,使大众传媒议程设置的效果更加明显。

四、节目录制中的“沉默螺旋”与网络讨论中的“反沉默螺旋”

“沉默的螺旋”是一个政治学和大众传播的理论,即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会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中国好歌曲》中,评委导师是从事音乐行业多年的资深人士,在节目录制现场,他们就是绝对的“意见领袖”。现场的观众会直接感知到四位导师的所做的结论。这其中,若一部分观众发现自己的意见跟导师所做的观点相吻合,他们就会充分利用手中的社交工具向周围人传达他们的意见、观点,引发集体讨论;而另外一部分观众若发现自己的观点跟导师不完全一致时,有的会选择偏向导师意见,试着接受权威,有的则选择一直沉默下去。如此,优势意见就会越发壮大,劣势意见则越发衰微,最后慢慢形成一个螺旋式的结构。例如《中国好歌曲》第二季中,赵牧阳所演唱的《侠客行》因其浓郁的西北风格并不能使全部的现场观众产生认同,但在刘欢对歌曲的讲解和对选手的介绍后,现场观众最终给予了选手热烈的掌声。音乐本身并没有一个规范的评价标准,但当优势意见形成时,很多人会主动认可这种意见。由此便形成了一个相对主流的意见环境。大家会对照这个意见,将其放到自身来比较,遵循着螺旋定律而循环往复。但是在全媒体时代,“反沉默螺旋”假说应运而生。这一假设认为网络的“开放性”、“匿名性”会削弱人的孤独感和身份性,同时网络所提供的开放宽松的语言环境,使人们不再害怕被孤立。同是这首《侠客行》,在网络中也有着不小的争议,争执双方各执一词,由于并没有权威对其进行界定,因此讨论并没有得出最终的结果,但这也从侧面说明,《中国好歌曲》在音乐评论中所具有的权威性。

总之,《中国好歌曲》作为第一档能够在国内电视节目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并且将版权卖向海外的本土音乐真人秀类型节目,表明了国内电视节目市场具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但如何将这股创造力转换成生产力,使我国摆脱目前这种节目形式有求于人、受制于人的困境,在当前新媒体的传播语境中,制作出更多成功的原创性节目,是电视节目制作者应该深思的问题。

(作者单位:唐山师范学院/责编:倪啸)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