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当代电视

电视剧《大舜》对中华文明起源时代的几点还原

作者:李秀林

口 李秀林

历史剧《大舜》自开播以来,观众好评不断。该剧通过现实主义的手法,以大舜传奇曲折的人生经历为主线,创造性地再现了上古人物尧、舜、禹三代领袖勤俭治国、大力治水、统一华夏、谋福百姓的伟大事迹,使尧、舜、禹时代通过影视剧的方式鲜活地呈现在四五千年后的华夏子孙面前。本文将从电视剧的内容入手,探讨该剧如何通过电视剧艺术“还原”中华民族文明特征,寻找支撑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文明支柱。本文从历史剧《大舜》展现出的历史面貌追溯中华民族始祖在处理天人关系、君民关系和华夷(中外)关系等方面的“中华经验”,以此唤起华人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

一、还原了中华文明起源时代的信仰关系:天人合一,以人为本

中华民族的信仰体系与欧洲、印度、阿拉伯等古代文明的信仰体系的区别比较明显,在信仰成长和发育期,中华民族的信仰就带有明显的人本色彩。在外来信仰伴随着外来文明开始与中华文明发生交往、冲突时,外来信仰明显的神本主义遇到了中华文明的人本主义的阻碍,无法迅速进入中国人的信仰中,即使是印度的佛教,在进入中国后,也经历了上千年的汉化历程,最终通过加入中国元素才慢慢成为部分中国人的信仰。近代以来,基督教一神信仰伴随着西方科学理性进入中国,中华文明前所未有地表现出对基督教信仰的排斥。在经历了中西大冲突之后,中国人开始接受西方的科学信仰,意在通过科学理性摆脱落后挨打的局面。科学理性从清末开始成为国人的主流信仰,这种信仰在一百多年里让中国开始主动与西方现代文明对接,加入以“征服自然”为主流的世界潮流中,到目前为止也取得了不凡的现实成就。在这场以“科学理性”为全民信仰指导下的“征服自然”的百年战役中,中华民族逐步疏远了自身的信仰传统。而以“征服自然”为追求的世俗行动并不是赚得金盆钵满,中华民族和其他民族一样,在收获科学理性带来的先进文明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环境破坏、信仰缺失等多重“疾病”。因此,在当代,众多民族开始深思科学理性信仰的利弊关系,开始从自身文明中挖掘有利于纠正科学理性信仰弊端的文明元素。

历史剧《大舜》通过梳理上古时代尧、舜、禹三代伟人带领华夏先人改造自然、驯化万物、制定法律的伟绩,为现代国人展现出一幅中华先人在尊重自然基础上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图景。剧中的帝王没有盲目地拜伏在神鬼的前面,也没有不可一世地把万民和自然玩弄于股掌,而是不卑不亢地管理万民,治理自然中威胁万民安居乐业的不利条件,让自然按照先天规律运行,让万民尊重天地休养生息。剧中,关于一些发明的起源,不是遵照西方文明中“人物对立”的思维,即人主动把万物置于自身的意识之下加以征服式认识,而是在人与万物的相遇中发现万物的奇妙。在第27集中,女娇参观营地时不小心把烧水的陶罐打翻,洒出的水浇在刚刚被火烧过的石头上,而火烧石头遇水炸裂的现象使大禹茅塞顿开,他带领众人实验“火烧水浇法”,终于获得成功。剧中这些戏剧性的镜头把中华先民的“创立文明”行为纳入到“天人合一”的信仰范畴,对今天的科学理性文明困境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还原了中华文明起源时代的君民关系:君明民善,以德治国

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的理论基础是君权神授,即假借宗教迷信进行统治,皇帝代表神在人间行使权力,管理人民。这种理论起源自夏朝,那正是尧、舜、禹统治结束后的历史时期。而所谓的神没有明确所指,这与中国民间信仰的泛神论相符。在这种理论指导下,各朝各代的统治者都在通过与某种神明建立关系来寻找自身统治的合法性,几千年换汤不换药,从而使中国的政治现代化建设充满阻力。西方现代政治思想传入中国以来,清朝的封建统治者极力反抗这种“君权人授”的政治理念,经过一批批革命先行者的艰苦努力,才使现代民主理念开始深入人心。但是,在近代以来的政治实践中,国人的话语和理念中,不断会涌现“明君”的念头,老百姓也不能建立纳税人与公务人员之间的关系的正确理念,致使公民的权利义务观比较落后,在面临维权事件时甚至出现“下跪”等愚昧举动。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背景下,中国政府和民间都在积极探索建立中国的政治文明。但是,由于西方的民主理念和民主实践是在基督教信仰和其他一神信仰的文化环境下逐步培养和建立的,中国几千年的无神或泛神信仰结构使得中国在民主理念的普及和实践中不能全搬西方模式。过多的皇宫剧展现出“皇恩浩荡”和“领袖的英明果断”,而恰恰不能通过形象的影视效果展示中国的君民“民主”经验,致使国人的头脑中只有皇帝和领袖的概念,而没有民主基础上的政治领导观念。电视剧《大舜》通过展现尧舜禹三代君王“举贤不维亲”的继承制度,首次通过电视剧叙述中国历史上的“民主经验”。尧、舜、禹时代的禅让制走出历史课本,以影视艺术的形式走进普通人中,让国人直面活生生的中国先民的“民主实践”,打破中国民主制度的“西方依赖”,建立国人的民族文化自信。电视剧把尧、舜、禹建立君权地位合法性的实践演绎得相当形象。在第18集中,舜的弟弟象听说封地之事赶来要封地,舜为了教育象的“不成器”,把有庳这个不毛之地分给他,而大多数人都误认为有庳是肥沃的宝地。丹朱等人前往有庳查看舜的“假公济私”后发现自己的猜测不成立,对舜充满敬意。舜继位后,仍跟以前一样亲力亲为,自己耕种,自己劳作,体恤民情。最终,一统天下的舜将帝位禅让给禹,而不是自己的儿子商均,成为中华文明史上伟大的帝王和原始民主制度的楷模,达到令后世帝君难以企及的高度。舜的政权合法性就是诸如此类的公义行为建立的。电视剧《大舜》的热播,正是对国人政治情感的一种艺术回应,也是对中国完善监督制度的一种文化自信。

三、还原了中华文明起源时代的中外(华夷)关系:和平共处,以德报怨

中外(华夷)关系的处理原则一直是中华文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历来被官方和民间重视,并成为中华文明被周边及世界各文明认同的重要标志。中华文明能与周边及世界各文明长期保持高度和平,就是源于中华文明中的和平外交文化。尽管经历了几次对周边国家的领土战争,但中华文明的外交文化底蕴是和平共处,而不是征服,因此那几次战争不能推翻这种文化基础。中华文明史上出现的外族归顺,也大多以文明吸引的方式实现,而不是战争。即使遇到外族的侵扰,中华文明也一直“以德报怨”,只有在被迫无奈的情况下才会“自卫反击”。因此,这种文化得以经历几千年而不丢失,从而使中华文明绵延几千年而不衰落,成为世界文明的标杆。近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被迫与西方多国、日本、越南等国发生战争,但没有一起是主动侵略,都是被动的自卫反击,因此都是正义的战争。这些战争经历给国人和中华文明注入了更多的和平理念和期待,中华文明中的和平因素前所未有地增多,成为每个国民的理念。

在关于对外战争题材的电视剧中,抗日剧比较盛行,但此种类型的大部分剧作中,均缺乏深厚的和平观念,编导和演员的目的在于吸引观众,观众的收看出发点在于“狠杀鬼子”的心理快感,这导致一种战争情结隐藏在民间和观众的内心。在近年来的历史题材电视剧中,缺乏深入展现中华文明和平外交理念和实践的剧本,因此,《大舜》的出现,是对这一缺位的填补,更恰当地说,是对中华文明和平外交理念起源的一次回溯和寻根。在剧中,尧帝几十年如一日贯彻自己的仁德。在对待内部敌人方面,面对鲧的多次“逼宫”,他仍旧包容鲧,信任鲧;在面对三苗部落的进犯时,尧帝也以“不战”为目标,虽然对三苗部落的“和平”态度让他经受了很多非议,但却拯救了万民的生命。电视剧重点描写在华夏、东夷两大部落实现“不流血联盟”的过程中,舜起到的关键作用。虽然剧中也有战争,但剧本强调的是舜帝的“德”和“仁”。剧中大舜通过抚琴演绎南方的《南风》,瓦解了对方士兵的意志,最终以“仁德之风”征服了有苗氏。如此,华夏、东夷、有苗在舜的时代实现了统一,为夏王朝的建立打下了国家统一的基础。

电视剧《大舜》从多个层面展现了中华文明起源时代的人文形象,使国人在看剧的同时也能追溯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形象。这些有关中华文明信仰传统、君民关系、外交关系的经典形象,将随着电视剧的广泛传播成为丰富的人文营养,滋养更多的国人。


《大舜》剧照

(作者单位:集宁师范学院中文系/责编:马莉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