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认识微信群的重要
微信作为互联网的“快捷杀手”,将颠覆当下所有的传媒业格局,特别是在传播的速度和广度上,可以用“秒杀”来形容。某电视剧组要招聘演员,上午10:00发出第一条微信,不到5分钟,第一个人就把资料发到了剧组。到了下午18:00,已经有600多人发来了报名信息。其中不乏美国、英国、韩国和港澳台发来的报名资料。据了解,这个剧组专门招用了一名“微信大咖”,他手里有300多个群,每个群的人数都在400人以上。
同样是一个院线电影招募演员,某影视公司加班加点用了两天时间制作了视频广告和1000张海报,并且联系了报纸刊登。制作和宣传成本达到了17万元。5天后报名的演员还不到200人。
现在,有不少宣传人的手里并不是掌握大量的报刊记者名录,而是手里要有几十个微信公证号和“微信把头”。只要他一声令下,几万甚至几十万人都会在“转瞬之间”得到同一信息。我们把这种信息传播的状态叫做微信群矩阵。
二、认识微信群的传播力
那么,矩阵微信群如何服务于大众呢?有如下例子:中国教育报一个微信公众号的粉丝就超过70万。《糖烟酒周刊》食品版、酒说等十多个微信公众号组成的微信矩阵群,总粉丝量超过60万。在都市报领域,都市快报微信矩阵目前已有88个产品,涉及各个垂直行业领域,总粉丝已超过130万,成为杭州广告主投放新媒体的首选。①我们还发现有个人组建的“手串讲座群”,“毛衣打花群”,“街舞表演群”,“xx汽车群”,“XX采风群”等等,而且开始了群与群、省与省、国与国的跨界联合。这些矩阵微信群不但都是垂直领导,而且都相当活跃。笔者曾经了解过其中的部分人员,大家基本上互不认识,但是行动起来又能基本上“步调一致”。特别是社会上的微信群,这种精准细分和精准定位,并不是政府或者哪个部门确定的,而是人们自觉组织起来的,一个专业的“群主爱好”,就是这个矩阵微信群的定位。因此,微信的传播将来会越来越“专业化”和“精准化”。可以说,现在有很多中外“大事情”都是通过网络和微信传出来的。
三、认识你身边的微信群
光有微信公众号,没有高度活跃的微信群,公众号等于“空壳”。只有高度参与和高度互动的微信群才能够解决问题。而微信的互动主要来自于大家共同的兴趣爱好。比如微电影群,初分的话就叫微电影爱好群。如果细分的化,会有制片人群、演员群、投资群、导演群、摄影群、灯光群、推广群等等。这就是我们常常说的“人以群分”。
微信群多按照“关系”来组建群,除了司空见惯的家庭群外,一个单位、一个小区、一个班级、一个“知青点”、一群“狗友”,甚至艾滋病患者都能够组成一个群。这些群的最大特点就是地位平等,对话平等。用通俗的话说叫做“能够在一起说上话”。
在微信群中,群主的人品、水平、资历非常重要,等同于他的号召力。另外群主没有无私的奉献精神,不消耗大量的个人时间和精力,是管理不好一个群的。可以说群主的喜好就是这个群的喜好。有不习惯的就会自动退群,有经常与群主唱反调的,还会被拉黑(清除出群)。
微信群不是行政组织,但有时微信群又可以组织各种活动。我见到过一个“绿化群”,每年春天都能够组织几百人集体种树;“环保群”能够集中很多互不相识的自由人,在某一天,一块上山捡垃圾,夜里打扫街道⋯⋯“玩车群”就更不用说了,组织的严密性不亚于部队,包括先头部队、医疗队、修理组、炊事班,应有尽有。
四、认识发挥微信群的作用
当我们认识了微信群,也就认识了群体传播的重要性。这种非制度化的、非中心化的、非政府组织化的、不被约束的、自发的、平等的、匿名的、交互的,也包括信息源不确定的传播行为更加强大。所以我们要清醒地看到,这种群体传播形式的风起云涌,是社会变迁、经济变革和技术进步的共同结果。
3年前,人民日报一位年轻编辑在社内培训时,举出姚晨粉丝1955万的事例,这意味着姚晨每一次发言的受众,比《人民日报》的发行量多出近7倍。可以说,微信传播已经撼动了传统媒体的统治地位,或者说以大众传播为代表的传统媒体,正在遭到微信群体传播的审视、解构乃至蔑视和反抗。
也正是由于微信生成了这些时代特点,才需要我们去了解它、解读它、影响它、引导它、使用它、利用它。在“数据改变历史,流量决定未来”的今天,微信传播也许会像所有的草根艺术的成长一样,总是要经过一个从“野蛮生长”到“治理整顿”到“科学管理”再到“有序发展”阶段。因此我们要感谢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感谢新媒体给我们这个时代带来的传播新思维和传播新技术。
同时我们也在微信传播中,看到了更多的“爱心接力”、“求助转发”、“网络声讨”、“紧急警告”等真假混杂的内容。我们且不说这里面多数还是正能量的友善、和谐,但就微信的传播影响力,我们作为主流媒体人就不得不敬畏!
五、要看重“朋友圈”的传播
在现实生活中,患手机依赖症的人越来越多,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人们平均每6.5分钟就会看一次手机,如果按普通人每天清醒时间为16个小时计算,那么人们一天要看150次手机。有人甚至把钱包、吃饭和手机放在一块让朋友选择:保留一样最爱,你选择哪一个?70%以上的人都会选择手机。
手机成了人们的“最爱“,微信又是年轻人交流的最爱。那么人们在手机微信里都看什么呢?笔者在高校讲座的时候做了几次小范围的调查,其顺序是:(1)突发新闻;(2)怪异标题的事件;(3)搞笑视频;(4)心灵鸡汤(年轻秘籍、健康常识、心灵抚慰等等);(5)惊悚猎奇;(6)历史反串(解密、戏说、翻案、话题辩论等等)。
于是就出现了一个颇为奇观的现象:一个搞笑的段子或者微视频,能够在短短的一个小时里,在微信“朋友圈”传给10万人、100万人,甚至1000万人观看,而且没有国界。也就是说,当微信把全民变成编辑、记者和传播者的时候,主流媒体、平面媒体如何与微信打拼?
六、微信传播势不可挡
在当代传媒中,电子邮件平均在发送后的24小时会被打开,但是微信只需要几分钟,比电子邮件快上千倍。火爆一时的微博呈大幅下降趋势,微信呈快速上升趋势。现代人在微信里了解事态的时候,不是看你的制作是否使用高清、是否精美,而是看你的内容是否快捷、是否吸引“眼球”。
所以在这里,笔者想说,在互联网+的时代:你可以放下电视,但是离不开手机!你可以离开电脑,但是你离不开微信“朋友圈”!
当下,传统媒体也好,新媒体也罢,都有一个传播的问题,谁传播得广,谁传播得快,谁的影响力就大,谁就是传播界的老大。我们再也不能忽视微信的传播了,要真正塌下心来研究微信的传播力来自于哪里?为什么大众是微信的主要提供商和转发接力者?靠大牌媒体的牌子,靠政府资金运作,靠领导和专家的赞扬都不能带来海量的转发、海量的传播和海量的观众。
我们今天生活在一个信息传播越来越趋向碎片化、动态化、视觉化、互动化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谁的视频能容易进入新媒体,谁的视频观赏率高,谁的视频短小精悍,谁的视频便于快捷传播,谁就是视觉山峰的王。现在的微视频:打开靠标题,观看靠内容,转发靠新鲜,新鲜靠独特的信息。我们无法再缅怀那个坐在沙发前看报纸,坐在电视机前看电视的年代了,打开手机,大千世界,无所不包。
从人类发展的历史来看,每一次技术变革都会带来观念以及传播形式上的革命。微信作为一种独立的、方便的、快捷的传播手段,一定能够迎合多媒体的、碎片化的、快节奏的、多元共生的传播生态,并会为我们带来区别于主流媒体的、独特的、巨大的传播力。
下一步你还能够花上几百万,拍摄个5分钟宣传片,等候在电视中播出吗?你还能够将最新的新闻发给纸媒报刊吗?你还能够对微信的“发声”不以为然吗?你还能够忽略自媒体的视频导向吗?你还能够把微信传播仅仅作为一种大众休闲的娱乐工具吗?
放下架子吧,不要把自媒体看作是可有可无的玩物,不要把微拍仅仅当作自娱自乐的工具,融入微信传播的海洋吧!
注释:
①郭全中:传统媒体如何玩转微信,http://media.people.com. cn/n/2015/0602/c396602-27091607.html。
(作者王文潇单位:旅游卫视总编室;冷凇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传媒研究中心/责编: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