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礼仪中揭示传统文化的美
1.交接场面的礼仪设置
在古代,较大的场所或者府邸之中,每一个区域都由不同的人来负责,且每个区域的引路人都会自行进行交接。而在近几年的影视剧中,由于交接场面的设置会给拍摄带来一定的不便,所以很少有影视剧做过这样的场面设计。但是,《琅琊榜》重新审视了这一传统文化,并通过细节的刻画,为观众还原了这一真实的场景,使观众感受到了古代社会制度下的尊卑文化。以第一集中“萧景睿与言豫津去见梅长苏”为例,他们来到偌大的江左盟时,为他们引路的人只会带他们从自己的区域走过,在到达别人的区域时,引路人之间则会进行交接。不仅如此,在交接的过程中,下一段的引路人会半弯腰向客人问好,并伸出自己的左手为客人引路。在长达54集的《琅琊榜》中,几乎每一个引路的场景都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如夏冬回宫复命时,为她引路的宦官都会在不同的区域中进行交接并行礼,然后伸出左手为其指路。
2.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的行礼制
首先,我们一起来探讨古代文化中的拱手礼。拱手礼,通常是古人相互见面时的惯用礼仪,与我们现代社会中的握手有异曲同工之妙。拱手礼十分讲究,它存在一定的男女之分,男子在行拱手礼时,左手在上,寓意男子以左为尊;而女子在行拱手礼时,与男子恰好相反,应该右手在上,寓意女子以右为尊。在《琅琊榜》中,所有的男子,如梅长苏、萧景睿、言豫津、靖王等在行拱手礼时,都是左手在上;而所有的女子,如霓凰郡主、夏冬等,她们在行礼时,都是右手在上,没有一丝的纰漏。
其次是退礼,古代在施退礼之时,须先面对对方后退几步,方可转身离去。在该剧中,不管是靖王向皇帝施退礼,还是奴才向主子施退礼,都严格地遵守了退礼的规则,进而在给观众带来震撼之余,也让观众体会到了导演的良苦用心。
最后是祭奠礼,在以往的古装剧中,对于祭祀场景的设置大都过于浮夸,鲜少会向观众展示正确的祭奠礼。而在《琅琊榜》中,通过梅长苏祭祀聂峰的场景向观众完美地展示了祭奠礼的全过程。祭奠礼的第一步是将梗草轻轻地撒在所要祭奠的墓前,第二步是对着墓碑行拱手礼,最后一步则是行顿首礼。梅长苏在祭祀的过程中,将这些动作一气呵成,给人一种久远的古代气息。这一标准的祭奠礼,也反衬出了梅长苏对聂峰的尊敬。
3.上下、尊卑之分的和睦礼制
古代的中国十分注重上下、尊卑之分,旨在体现人们在不同身份、地位之间的和睦共存。因此,作为宫廷剧的《琅琊榜》自然也少不了这一传统文化的展示。如剧中每一次誉王回府时,一到门口,候着的下人就会立刻接过誉王身上的披风,两侧未接披风的下人则会保持行礼状态至誉王离开。又如,剧中有一次长公主需要出门,下人自然地走到长公主面前为公主披上披风,整个过程中,长公主并未召唤丫鬟,这些近乎自然的情境设置,可以看出是封建制度、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综合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大众礼仪。此外,该剧中下人出现的频率极高,即使在可能遗漏的细节方面,下人的礼数也是一丝不苟。比如,静妃回到自己的宫殿时,作为娘娘的她,自然会有人伏地为她托起衣裙,尽管在这个镜头中,那个丫鬟仅仅露出了头部影像,但也是礼数到位。整部剧中对上下、尊卑文化的设置数不胜数,给观众带来了一股浓浓的古典气息,使得观众仿佛置身其中。
二、从造型中揭示传统文化的美
《琅琊榜》中每一个人物的造型都给观众带来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古代的中国,每一个朝中大臣都需要在上朝时身穿官服,而回到家中则不再适宜身着朝服,应以便服为主。《琅琊榜》中服饰的设置完全符合古代中国的这一特点。以“靖王”为例,他上朝时便会身着朝服,出门时身穿将军服,回家后则换成了便服。不仅如此,在他成为太子之后,他的服装又发生了一些细微的变化,即不管是在色彩还是在面料上都变得更加精良,以服饰之美衬托出了其身份的尊贵。
整部剧中,每一个人物的服饰都十分讲究。以“后宫几位嫔妃”为例,皇后的服饰要显得更加高贵,其次为贵妃,最后才为妃。所以,静妃的服饰与其他几位娘娘相比,显得更加素雅、朴实。不仅如此,贵族的服饰颜色要更为鲜艳,而梅长苏这般的江湖人士所穿衣服的颜色则十分淡雅,所用的材料也较为简单。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该剧在每一个细节的编排上都花尽心思,使之与传统文化相辅相成。
三、在“情、理”之中揭示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当前人们的价值观与中国古代相比,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孝、礼、贤”为主的价值观始终没有变。而《琅琊榜》则通过人物关系的设置,巧妙地在“情、理”之中向观众展示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1.从“发乎情,止乎礼”的爱情看传统文化
古代的中国,男女之情是带有青涩与含蓄的,他们发乎情,止于礼,所有深刻的感情都埋藏在心底。以《琅琊榜》中的梅长苏与霓凰为例。梅长苏,即林殊,原为霓凰郡主的未婚夫,在遭遇了梅岭冤案之后,他以一个崭新的身份出现在了大家的面前。在霓凰并不知道梅长苏的真实身份之前,她对梅长苏所行的礼都是拱手礼,表明自己对梅长苏的尊敬,而在得知梅长苏就是自己思念多年的林殊之后,她对梅长苏所施的礼是女子惯用的万福礼。此时,礼数的变化恰到好处地诠释了霓凰内心的变化。但是在古代的中国,尚未出嫁的女子并不能与自己喜爱的男子有过多的接触,因此导演在整部剧中对梅长苏与霓凰单独出现的场景设置有限,即使他们内心深爱着对方,在他们见面时也只是进行止于礼的攀谈。梅长苏与霓凰之间的爱情,更多的是眼神间的交流、内心的交流,给人一种温暖、温馨的感觉。这种爱情观正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才得以形成的。在《琅琊榜》最后一集中,当梅长苏说出“此世一诺,来世必践”时,触动了多少观众的心,他们这种热烈而又含蓄的爱情表达正是出自于中国传统文化下特有的至纯至真的爱情观。
2.对朋友“义”、对兄弟“情”的传统文化美学解读
《琅琊榜》其实主打的并不是爱情,而是情义千秋的兄弟“情”、朋友“义”。主人公梅长苏在为忠魂沉冤昭雪进行的权谋争斗中,首先想到的是“义”,是为朋友着想,不伤无辜。当揭开谢玉隐藏的真相时,伤害到了无辜的朋友景睿,梅长苏深感歉意。无论江湖之远或是庙堂之高,梅长苏所表现的都是中国传统的大义、忠义文化。而梅长苏与靖王的兄弟情也深深地感动着观众。在整部剧的前几集中,我们看到了皇帝对靖王的不屑与厌恶,而这一切都是因为靖王对林殊的兄弟情。同时,梅长苏对靖王也是重情重义,他不顾自身虚弱的身体,几番遇险,却仍旧一心一意地想要辅佐靖王登基。在一次次的误会不被理解时,他又始终扮演着靖王身边最好的谋臣。最终,当靖王认出他就是当年的林殊时,有感动、懊恼,更多的则是相逢的喜悦。当他拿出自己珍藏多年的珍珠和林殊的弓弩时,这份兄弟情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而正是因为坚守可存的兄弟情义,才彰显出人性的光芒。
3.对传统“孝”文化美学解读
“孝”文化是中国传统的主流文化,《琅琊榜》虽是以南北朝时期为历史背景,但剧中出现的晚辈孝敬长辈的场面则体现了当代社会的传统美德,给观众以一股暖心的力量。比如,在前两集中,太皇太后拉着梅长苏的手,口中喊着小殊的名字时,梅长苏望着这个曾经最疼爱自己的太祖母,却不能与太祖母相认,他所做的一切动作,包括他的眼神都将“孝道”彰显无疑。在太皇太后崩逝后,梅长苏悲痛吐血,相见不能相认,连她最后一面也见不到,只得在苏宅默默斋戒。他穿着一身素衣麻服,静望夜空,来祭奠祖母的仙魂。其他的晚辈皇孙们也是守灵禁食、静默哀思。这些都体现出了人物恪尽孝道的品质。
电视剧《琅琊榜》作为古装影视剧的新标杆,其阐释的仁、义、信、孝、情、礼等都是传统文化的内涵本质。我们希望《琅琊榜》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去引导更多的影视工作者不断地在作品中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观众传递正确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