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当代电视

微电影助力城市品牌推广

作者:姜小凌 吴敏

口 姜小凌 吴敏

第四届中国襄阳大学生微电影展微电影论坛于2015年12月27日上午在历史文化名城襄阳召开。本次论坛由襄阳市委宣传部、湖北省电影家协会、湖北省电视艺术家协会共同主办,襄阳广播电视台和湖北文理学院联合承办,襄阳市影视家协会和天一兄弟传媒有限公司协办。来自中国文联电视艺术中心、《当代电视》杂志社、湖北省电影家协会、湖北省电视艺术家协会、香港卫视国际传媒集团、中视玟羽国际传媒董事局、华中师范大学、湖北文理学院等业界专家、高校学者、影视圈名人及演职人员等,围绕微电影创作与城市品牌推广等话题,进行了细致而深入的学术研讨。

论坛由湖北省电视艺术家协会常务副主席郭光俊主持,分为两个环节:主题发言和“红沙发”对话。在主题发言环节,中国文联电视艺术中心主任、《当代电视》杂志社主编张德祥,湖北省电影家协会驻会副主席余述平,华中师范大学彭涛教授,香港卫视国际传媒集团副总裁王复龄和湖北大汉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世国分别做了“对中国微电影的思考”、“拐弯之处见光影”、“微电影的冷与热”、“香港文化创意产业和微电影创作”和“微电影:中国汉城盈利的伙伴”的主题演讲;“红沙发”对话环节就“微电影与‘千古帝乡 智慧襄阳’城市品牌推广”、“青春与微电影”、“微电影盈利模式”等话题进行了现场互动交流。现将本次论坛的研讨内容综述如下:

一、关于微电影本体的探讨

作为一种诞生于新媒体环境中的新型影视艺术形态,微电影应具有什么样的审美特质?它和电影、戏剧等艺术形式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

目前学界和业界均未形成统一看法。张德祥认为,微电影的时长一般不应该超过30分钟,微电影是为适应人们在移动状态或短时休闲状态下的观影行为而摄制;其次,精巧的艺术构思是微电影的突出特质。微电影虽然短小,但艺术元素必须齐备,诸如矛盾冲突、思想交锋、悬念包袱、幽默滑稽等艺术元素,微电影都可尝试借鉴;在主题选择上,张德祥强调,微电影应该扎根生活,要具有生活气息和时代气息,要表达人民的愿望和真善美的艺术理想。余述平认为,微电影是传统电影的放大版,通过放大电影的某一两个细节来放大对生活的呈现、梳理与思考,从而达到一定的艺术高度与深度。影视导演周波认为,微电影应被视为电影的浓缩版,如果说电影是一幅画卷,微电影就是微雕艺术。前者一笔画错尚可弥补,后者每一笔都必须非常精准。而对于微电影的创作艺术,他强调要用严谨的态度去创作,用心去体验和表达,使作品达到精准水平。

二、关于微电影创作现状的反思

论坛从三个方面讨论了我国微电影创作的现状:

一是关于当前微电影创作的整体状况。彭涛用“三新”、“四多”和“三少”进行了概括:“三新”即新形态(指微电影这种新的艺术形式)、新渠道(主要是网络传播平台)和新技术(指拍摄制作技术发生革命性变化);“四多”即创作主体多、微电影节多、作品数量多、投资主体多;“三少”即优秀作品少、成本回收少、专业队伍少。

二是对于微电影创作主体的要求。在艺术创作渐趋世俗化的今天,微电影的创作主体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姿态或者情怀呢?余述平认为:首先要做一个有敬畏感的人,敬畏这个时代,敬畏人与人之间的亲情,要摒弃追逐金钱、欲望和权力的价值取向;其次要做一个有情怀的人。他提出包括微电影主创人员在内的所有艺术创作主体都应保持三个“度”,即温度—须了解人间冷暖;向度—创作方向要正确;高度—应站在哲思和人性的高度进行评判,而不是仅仅停留在道德评判和社会评判的层面。

三是大学生的微电影创作问题。张德祥指出,大学生微电影作品的学生腔和小资情调比较浓,虽然作品也有构思、也设悬念,但是人为的痕迹很重,设计色彩浓厚,无法做到“羚羊挂角,无迹可寻”状态。彭涛也认为,大学生微电影作品在主题上大多表现出对青春、梦想、爱情和成长的偏爱,却不愿触及社会、人生和人性问题,不愿表达对现实的思考。

那么对于尚未走出校园的大学生而言,怎样才能使微电影作品关注现实、反映社会人生和人性的问题呢?

影视演员江涛提出,作品要发真情,更要接地气。针对大学生微电影创作过程中专业演员缺乏的问题,他表示,只要创作者态度端正,剧本构思比较好,演员和导演都可以公益参与大学生微电影的创作过程,目的是要充分发挥年轻人的想象力,使之不受外在因素的约束和禁锢。同时他还建议,包括各类媒体和传媒公司在内的社会机构能够为大学生提供便利条件,促使他们快速成长,创作出质量上乘的微电影作品。

有大学生询问,如果从专业的角度人为地设置一些框架、规范或标准,是否会束缚大学生的创造性,甚至扼杀大学生的创作个性?对此,余述平用“绳子”的比喻予以解释。他说,没有绳子的世界是混乱的,到处是绳子的地方是可怕的。艺术创作要有基本的控制规律,以保证创作的基本规范,但全用“绳子”捆绑的艺术形式一定是没有生命力的。郭光俊认为,大学生微电影创作本身的确存在缺少提炼和构思等问题,学者专家提出一些规范要求,目的是希望大学生微电影创作能够提升品位,达到一定的专业水准;作品主题既要跟自己对话,更要与社会对话。若仅仅立足于记录校园生活和个人性情,终将陷入自娱自乐的窠臼而难以自拔。

三、关于襄阳微电影创作与“千古帝乡 智慧襄阳”城市品牌的推广

本届活动围绕“智摄帝乡、慧影襄阳”的主题进行,旨在依托襄阳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新型影视业基地的优势,把襄阳打造成湖北乃至全国电影人才和新媒体影视业的关注地和集萃地,助力襄阳的城市品牌推广。那么,微电影是否可以传承襄阳丰富的历史文化?微电影创作怎样助力襄阳城市文化品牌的推广?

对此,张德祥认为,襄阳微电影创作从题材上应该和襄阳地方厚重的历史与文化元素联系在一起,这更有利于襄阳城市品牌的推广。王刚强导演表示,襄阳微电影创作可以利用的资源和平台很多,襄阳城市品牌的推广应该走出襄阳,吸引全世界关注襄阳和反映襄阳。

针对襄阳城市品牌的推广是否可以“打旧牌”,即充分挖掘和利用襄阳厚重的历史文化元素,通过历史剧、古装剧去展现襄阳风韵,传播襄阳品牌的问题,余述平认为,如果全用历史文化元素去解读今天的襄阳未必正确,因为历史的东西如果不能和当代重构,不能跟现代对话,不能引起古今心灵的共振,是绝对不能进入影视视野的。

关于襄阳微电影创作和城市品牌国际化的话题,郭光俊认为,国际化是把最本土的东西放到国际上,供大家欣赏,而不是遵照“国际标准”使本土的东西被国际化。这就要求创作者有长期的体验和积累,要挖掘出本土文化的精髓,以恰当的艺术形式予以呈现,从而引起国际关注甚至获得国际认可。

李世国介绍了即将以汉光武帝、武则天、诸葛亮等历史人物为主体拍摄的大型历史剧,以凸显“千古帝乡 智慧襄阳”的城市品牌。他希望中国汉城影视基地能够孵化出更多、更优秀的影视作品,助力襄阳城市品牌的推广。

四、关于微电影盈利模式的探讨

微电影是否可以盈利?有哪些盈利模式和平台可资借鉴?对此,来自香港卫视国际传媒集团的副总裁王复龄和本届微电影展获奖影片《谁的青春不热血》的剧组代表分别结合各自的经验进行了介绍。

王复龄介绍了香港文化创意产业的整体情况。他指出,2005年香港的文化创意产业已经列入特区政府计划,主要有艺术、媒体和设计三大类。十年来香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迅速,源于特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政策扶植,如提供优惠政策、完善知识产权的保护,设立电影发展基金,以支持中小型微电影的制作与发展等措施。

对于香港的微电影,王复龄介绍,由于微电影具有片时短、制作规模小、播放平台容易,接收平台多样化等特征而深得青少年的喜爱,也成为香港特区政府进行德育教育的有效工具与载体形式。

针对襄阳大学生微电影创作的推介平台和创收渠道,王复龄表示,优秀的影片可以在香港卫视播出,同时还可以参加首届两岸四地青少年微电影展。此外,作为中国移动的CP(节目内容合作商),香港卫视还可为优秀的微电影作品提供另一个收益渠道和分账平台。

在多数微电影成本回收困难的情况下,网络电影《谁的青春不热血》成功盈利,该剧组的代表介绍了其主要的盈利渠道:第一是广告植入;第二是依靠网络点击量的分账收入。他们的实践为微电影的盈利模式提供了新的思路。

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微电影有太多的不确定性需要学界和业界共同关注与探讨。本次论坛中对微电影的本体特征和盈利模式的讨论、对微电影的品质和层次提升问题的讨论、对大学生微电影创作规范的讨论等等都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此外,怎样借力微电影这种艺术形式,向全国甚至全球推广襄阳城市品牌,对其他城市的品牌推广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与会专家学者、影视界名人和年轻学子围绕以上议题形成以下共识:微电影应该有形式上的标准和艺术上的规范;大学生微电影创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可以借助社会力量和渠道予以解决,前提是必须有扎实的创作能力和充分的想象力;襄阳城市品牌的推广完全可以借力影视剧,关键是要创造条件吸引人才来拍摄襄阳、反映襄阳和表达襄阳。至于微电影的盈利模式,目前业界还在不断摸索与尝试之中,本次论坛仅从实践操作的角度进行经验介绍,提供新的思路,虽然没有从理论的层面进行深度探讨,但是对这个话题将持续关注。

(作者姜小凌单位:湖北文理学院;吴敏单位:襄阳市影视家协会/责编:丁磊)

 

从《纸牌屋》系列看欧美小说的影视剧改编

从朋友圈到城市群—城市电视台的新机会

浅谈电视剧《伪装者》的画面构图艺术

美国影视制作专业MFA教学理念探析

电视文艺节目的文化关注和审美探讨

论新常态下播音员主持人的媒介素养与媒介责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