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旅游

昌平博物馆 卧看五千年风云变幻

作者:文·图\/ 程奥冰
昌平,作为"密尔王室,股胧重地",素有"京师之枕"之美称。金、元有居庸关、龙虎台等险隘,明代又是陵寝所在,而如今是声名显赫的卫星城。但要想从真正意义上认识昌平,您还真得来昌平博物馆一看端倪。这里不仅能了解到5000年前原始部落人群如何依靠自然条件来繁衍的生存状态,而且能欣赏到从古至今一件件精美绝伦、目不暇接的各种文物,还可以通过泥塑人物场景感受昌平悠久的风土人情……

文·图/ 程奥冰

自古昌平好风光。西有太行为屏,北有燕山之饶,南俯平原,居庸关扼控南北。昌平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期。那个时候这里就有人类生活的痕迹,史称“雪山文化”。可要说昌平真正开始有建制那是在西汉,因为夏代到西汉时期,昌平这块地方一直属于州、郡。西汉至明代才沿用昌平县的编制,只有在南北朝时期被改为“昌平郡”。到了清朝“昌平”的编制越来越大,设置成“昌平州”。而如今,昌平发展成了北京这座现代化都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人们常说,时间和空间是人类回溯历史和展望未来的隧道。在这个隧道里,5000年只是倏然一瞬。如今走进昌平博物馆,无论是众多展品勾起你记忆中的幸福与辛酸,还是多年前的老物件带给你曾经拥有的坚韧与顽强,都将使你更加自信与豁达,哪怕是你未曾经历过的故事,就像原始部落人群刀耕火种的劳作,也让你深深感谢前人的贡献和大自然的滥觞。

昌平博物馆位于昌平区城北街道府学路,地处昌平老城区东侧,距离地铁昌平站不足千米。博物馆置身于昌平图书馆内,分为两个展厅,分别是一楼的昌平风情民俗展和二楼的古代昌平文物展。

来到昌平博物馆,置身于远古和现代的交汇点上,不禁思绪悠悠万般感慨!

古风泥塑:沉淀的乡情

俗话说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富饶美丽的昌平怎样养育了勤劳淳朴的昌平人?带着好奇,我们首先来到一楼的民俗风情展厅参观。

推门而入,环顾四周,才发现这间展厅并不算太大。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5米见方的展厅里到处都展示着上世纪昌平人生产生活的痕迹。四周的墙壁全是青灰色砖块图案组合而成的贴纸,古色古香的环境让人突然有一种想要触摸历史的冲动。特别是玻璃橱窗内,泥塑的小人物栩栩如生,很是吸引眼球。这些泥塑展现的是昌平地区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农村生活、生产和婚丧嫁娶等民事活动的场景。泥塑的小人物形象逼真,有的是表现逛庙会时的摩肩接踵,有的是反映婚嫁娶亲时的锣鼓喧天,还有的是展示秋收时人们欢庆节日的热闹场面。这些平凡的场景无不折射着昌平民俗风情的无穷魅力。

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婚姻嫁娶,是一个人成家立业的标志,是一个人独体生活的转折,自古以来倍受重视、讲究。既是一桩值得庆贺的喜事,又是非常注重礼仪的过程,表现的形式和手段极其隐喻,简单而深刻,鲁拙而脱俗,风趣而文明,形成了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表现着深受民俗文化影响的昌平人的传承。只见那娶亲场景中的迎亲队伍,一个个吹着唢呐笙箫、敲锣打鼓、燃放鞭炮喜形于色、乐不可支,好不欢腾,好不热闹。诱引着观赏的游人恨不能也立即投身进去,置身在喜庆的场景中。

古时昌平人故后历为土葬。在举行葬礼时,保留着很多传统仪式和传统用物。这些仪式及用物包括了吹、拉、弹、唱、书法、刺绣、剪纸、折叠、板印、沾帖、绳结、纸艺、面艺、插艺、缝艺等几乎所有的民间艺术。出殡之日,亲朋近友均参加。起灵抬柩有十六抬、二十四抬或三十二抬。土葬情境中,泥塑的小人物一个个面容哀愁,神色悲伤,俯首行走,好似霜打了的茄子。出行的亲属不停地向路边撒着纸钱,祭奠死去的亲人。

泥塑中的这些风俗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如今,昌平农村的日常生活中还多有沿用旧习者。择日开工,供奉土地神;开工期间讲究高挑红旗,以镇邪气。新房合顶时,要贴对联、放鞭炮,并宴请工匠,表示谢意。迁往新居时,要先“填宅”,杀一只大红公鸡,以鸡血喷洒房院。搬迁时,要先搬进玻璃瓶子、案板、筷子、蜡烛、发面等用品,表示“平平安安”“快快乐乐”和“发福”之意,这些都可以在博物馆泥塑情境中找到。

通过参观不难发现,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勤劳的昌平人只用了几十年的光景,就超越了祖先们数百年的生活历程。虽然生活质量提高了,但他们的民族精神没有变,优良传统没有变,艰苦奋斗的本色没有变。不论从事何种职业,不论身处他乡异域,祖先的血脉品性永远在一代代传承着。在享受现代生活的同时,蓦然回首,却发现那些渐渐远去的东西原来是我们最不能忘却的,因为那是先辈们数百年生产生活经验的积累,是一代代华夏儿女乡土情感的沉淀,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的深深足印,更是厚重的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结晶。

1

2

3 1 陶壶(汉)。

2青花将军罐(清)。

3陶罐、石镰。

4古钟(清)。

5陶鬲、陶兽、陶庴、耳杯。

6厨俑(汉)。

7铜佛(明)。

TIPS

开放时间:8:00—17:00

门票:免费

地址:昌平区府学路20号昌平区图书馆内

永安城:护卫皇陵做先锋

上世纪60年代,有一部名为《冰山上的来客》的电影广受好评。之所以叫《冰山上的来客》,是因为故事发生在冰山之上。如今有人称昌平人是“雪山上的来客”,因为在昌平的雪山上发现了新石器时期人类生活的遗址,后来被考古学者确定为“雪山文化”遗址,距今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但如今的雪山上并没有雪。五千年的风雨剥蚀改变了雪山的容颜,五千年的大浪淘沙也造就了如今的昌平人。

在二楼的文物展厅内,一件件不同时期的文物犹如一段段重见天日的历史,静静地展现在游人面前。这些文物都是在昌平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出土的,有新石器时期的生产工具,有夏商周时期的陶罐瓦罐,还有汉代的陶壶,更有明清时期精美的瓷器……这些古老而又精美的文物向游客展示着古人发达的技艺,又仿佛在向游客们默默诉说着昌平悠久的历史文化。

虽说昌平历史悠久,地大物博,但要说昌平最鼎盛的时期,还要属明清时期的永安城了。这些可以从展厅内的昌平明清版图和锈迹斑斑的冷兵器中得到印证。

如今,昌平博物馆对面的永安公园内,人群熙来攘往,好不热闹。大人们悠闲地踱着步,孩子们嬉戏追逐,不时有小狗狗跟在他们身后,一路欢跳而去……人们享受着舒适惬意的闲暇时光,多么希望如此安定祥和的生活场景能长伴于己,这也与昌平城曾经的名字“永安”颇为应和。很难想象,历史上的“永安城”就坐落在离这座公园的不远处的昌平老城区。

初到昌平的人,沿着老城区走一遭,就会很容易发现它的布局特点。那是因为现今的昌平城,沿用了历史上“永安城”的格局,东西南北四环路建在昔日的护城河上,稍向内收就是古城墙,表明东西南北四环圈已经超出了历史上的“永安城”。永安城就是昌平县城,古城遗址在今天的四环路以内。我们所说的昌平,不仅指城内,还包括县城的关厢:即东关和西关。

说到“永安城”,就不得不提它的历史源头。明代以前,昌平县城位于今昌平旧县村。明代以后,与北方草原民族的关系时好时坏。抵御来自北方的南侵势力,成了明代社会的常态。“土木之变”后,明英宗朱祁镇被瓦剌部首领俘获至北方。危难之际,主战派拥立英宗弟朱祁钰监国,次年改元景泰。为了加强对皇陵的守备,择皇陵兆域的南侧,距原昌平县城东八里处建永安城。

后来,因陵卫续设日益增多,又在城南筑一城与永安城相连。“至崇祯九年,兵部侍郎张元佐拆旧城南面砖石修补东城门楼,城遂合而为一。”至此,永安全城初具规模,由最初的正方形变为长方形,面积也增加了不少。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东南西北四条环路以内的地域即为当年永安城的范围。可见,环路内“一纵两横”的街道格局也源自那个时期。

如今,现代化的昌平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上栉风沐雨一路飞奔,但人们依然能想象出守护皇陵的永安城上那曾经的缕缕烽火!

昌平:而今迈步从头越

现在,昌平的大街小巷仍然依稀可见旧时“永安城”的痕迹。“永安路”、“永安环岛”、“永安公园”这些名字,似乎在提醒着人们昌平与“永安城”密不可分的联系。几百年过去了,永安城已不复当年模样,许多遗址也在历史的打磨下渐渐消失,后来人只能在文字记载或者史书中,穿越的时光,遥想“前世”昌平——永安城当年的盛景。

昌平博物馆,卧看五千年风云变幻。一件件展品承载着今人的情感,一件件文物闪烁着前人的智慧。无论是陶器还是瓷器,无论是风情还是民俗,都传递着社会发展遗留的种种信息,都会从中感受触摸到社会前行的历史脉络。这让源源不绝的参观者睹物思人,以史为鉴,启发心智,更加珍惜和热爱美好的新生活。

独特的地理位置孕育了昌平的成长,两千年的历史文化丰富了昌平的内涵,勤劳的人民创造了昌平的辉煌。“昌平”两个字,既包括着古代的荣昌、平稳,也蕴含着现在的昌盛、安平。伴随着时代汹涌的浪潮,如今的昌平,正以崭新的面貌在京北的土地上赫然崛起。

4

5

6

7

 

天空之镜乌尤尼

缤纷印尼 日惹与巴厘岛纪行

北美最高峰下的七天五夜

北回归线的老旭甸

土窑里的柳编人

探秘森塔斯湖畔的草原石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