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韦晔
麋鹿起源于距今200多万年前,但在距今约3000年的商周时期以后却迅速衰落,到清末时,野生麋鹿早已绝迹,只剩南海子皇家猎苑内的200多只。
一位法国传教士在北京看到麋鹿,将这种充满神秘色彩的动物介绍到西方。随后德、英等国先后到南海子引进麋鹿。1900年八国联军毁坏皇家猎苑,南海子的麋鹿也宣告灭亡,是英国第十一世贝福特公爵让麋鹿绝处逢生:1894年到1901年,公爵花重金从各地收购了18头麋鹿,饲养在家族的庄园乌邦寺内。由于来源不同、血缘多样,这些麋鹿的数量逐渐增长。
多数麋鹿专家认为,麋鹿绝迹的重要原因是历史上各个朝代的大量猎捕,造成了麋鹿种群灾难性的减少。同时,湿地被开垦成为农田,使麋鹿没有了容身之所。
野生麋鹿的最后栖息地
野生麋鹿的最后栖息地是长江口附近的沿海湿地,江苏省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就位于长江口以北的南黄海湿地,大丰附近曾出土12处麋鹿化石,证明这里曾有野生麋鹿生活。
1985年,中英两国签订《麋鹿重引进中国协议》。同年8月24日,首批22头麋鹿乘专机从英国乌邦寺抵京,当晚运至南海子麋鹿苑,开始了麋鹿回归中国的历史。
1986年,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从英国伦敦动物学会7家动物园和公园挑选了39头麋鹿赠送给大丰,我从麋鹿专家丁玉华那里得知了不少故事。
引进麋鹿到大丰,最终目的是想在麋鹿原生地恢复野生种群。当年国内几乎没有养护麋鹿的资料,起初为这39头麋鹿分别准备了棚舍,但它们情绪烦躁,不吃不喝。工作人员思来想去才意识到麋鹿是群居动物,不能彼此分开。
要让它们重新适应自然,得有个过程,保护区圈出了足够大的林地和沼泽,让麋鹿在半散养的环境下过渡。冬季可食食物很少的时候,它们能够找到吃的,结冰时能找到水源,遇到寒流刮西北风时,麋鹿头对着西北风,风都顺着毛刮过去,保温效果就很好,如果背对着风,毛被刮起,皮肤就暴露在寒流中了。
到了1998年,大丰麋鹿总数达到354只,恢复野生种群,进行野外放归的条件已经成熟。11月5日,保护区挑选了8头麋鹿进行试验,这是100多年来麋鹿第一次走出围栏,回到野外。
一只较强壮的公鹿带着的无线电颈圈源源不断地发回信号,工作人员24小时不间断地进行遥感跟踪,确定它们的活动范围。
那么,每次野放的麋鹿是怎样产生的呢?丁玉华告诉我,麋鹿种群的最佳性别比是1:2,因此在选秀时,每1公2母是一组,体质好、个头高、膘肥、身体健康是最基本的要求。
年龄也要有搭配,4岁至8岁处在最佳繁殖期的麋鹿是主力,但幼年和中年的麋鹿也选了一部分,保证放出围栏的麋鹿是一个完整的小社会。
在野放的选秀中,对公鹿的要求起初是要求角形规则,体质在群中排名靠前就可以。随着研究的深入,要选更强的公鹿,“我们选胸围大的,这说明它的肺活量大,爆发力强;还要选尾巴长的,去年还挑气质好的,有称王的潜质。”
挑选出的麋鹿并不是一步跨出围栏就过上无拘无束的生活。
丁玉华介绍说,野外放归前必须先进行适应性测试,保护区紧邻海堤公路,人的活动频繁,车辆也比较多,放后它们也许会靠近公路,必须先适应这一环境。
保护区工作人员先在靠近海堤公路的坡地上搭建10亩左右的围栏,让它们在围栏中感受各种噪音,并有卡车在围栏旁不断地鸣笛,起初这些麋鹿躁动不安,到处乱跑,但没多久就习惯了。
习惯了噪音,麋鹿们还要通过可食植物的辨认关。此前曾有东北虎野放后找不到食物,甚至惧怕小动物的情况。“保护区内的植物非常丰富,有的能吃,有的不能吃,有的更适口,我们把各种草料放入围栏中,它们都能找出最适合的品种。”
最后一关测试是水源,围栏中的水塘有的是淡水,有的是海水,麋鹿在测试中找到了淡水才算完成了全部测试。
经过一冬一春的考验,1999年3月上旬,其中一头母鹿在野外产了第一头小崽。但母鹿怀孕时还是在半散养区,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野生,母鹿性成熟要2年,2001年它性成熟后发情交配,2003年3月3日在野外又成功分娩,这一天,中国结束了100多年没有野生麋鹿的历史。
1
2
3
4
5 1-3野放的麋鹿。
4牛背鹭和麋鹿。
5正从枯草中钻出来的麋鹿们。
镜头中的麋鹿
麋鹿的种群不断扩大,让我们的拍摄越来越有“底气”。一个冬日的清早,天刚蒙蒙亮我们就动身了。同行的好友在微光中遇见第一只麋鹿,就舍不得移步了,眼看着太阳升起,还未到最理想的拍摄点。我一再催促,终于又向深处进军,经过水塘附近时,一大黑影从头顶飞过,鹗!
我连拍数张,才发现没有曝光补偿;鹗也很给面子,兜了一圈儿,又从头顶飞过,还不屑地低头观察我们这些不速之客。
麋鹿们从枯草中钻了出来,站在远处的小路上,一只黄鼠狼从它们脚下嗖地溜过,那景象真是滑稽。
对食物丰裕的食草动物来说,秋冬季的毛色着实好看,浓密而有光泽,一些雄鹿的大角还没有脱落的话,入镜是最美的。若是到了春天,换毛时的“千疮百孔”,总是不那么讨人爱。
离开半散养区中华麋鹿苑,我们还要沿着海堤公路边碰碰运气。
川东闸是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就在海堤公路边,工作人员每天都要骑摩托车到这里观察自1998年起陆续野放的几批麋鹿。
据说天气晴好时,大约每两天能观察到一次野生麋鹿,因此看到麋鹿的几率还是挺大的。隆冬时节,夜里的温度在零下5摄氏度左右,它们白天的活动会频繁些,如果运气好,能看到麋鹿在光滩上晒太阳取暖。川东闸大麦草高1米多,成年麋鹿身高约1.3米,往往只能看到头部,运气好的时候,可以看到三四十只。
风从海上来,眼前只有两色:天的蓝、草的黄。穿过一大片盐蒿走上常有麋鹿出没的光滩,低洼处的水刚刚干涸,泥地里留下了很多野生动物的脚印。
“你看这麋鹿的蹄印还是新鲜的,有昨天的,有前两天的,也许是水源没了,它们又找到新的觅食地,大概有四五头。”保护区技术员带着我识别起动物的留痕。这些洞眼都是招潮蟹留下的,涨潮时,每只蟹都会切一小圆块泥带回自己的洞穴。它们钻进洞中,放下泥块当盖子盖住洞。气泡被密封在洞里,蟹就呼吸其中的空气。水退前丹顶鹤也来过,你看有这么深的趾印,应该有成年丹顶鹤,这里有它们爱吃的小型贝类。我用手指比划了一下,趾印比中指还长些。你看牙獐的蹄印就比较尖了,还留下了粪便。
我们在川东闸守候了一下午,未果。正准备返程时,技术员又在路基的坡面上发现了麋鹿的脚印,他又发现了海堤公路对面的水塘,“很可能是前天它们没有找到水源,夜间在没有人活动时穿过了公路取水。没有更新的脚印说明它们找到新的、更安全的水源了。”
原来,在冬季的白天,麋鹿最近也要在距离海堤公路200米以外的地方活动,春夏季路基附近的草很嫩,如果运气好,就在50米开外觅食,但对人还是很警觉。
自1998年麋鹿首批野放后,保护区每天都要在野外观测,如果连续3天在外围看不到麋鹿,他们就要结伴进入滩涂深处,在大麦草、芦苇中步行寻找野生麋鹿的踪迹……
大自然的希望
2016年3月3日是世界野生动植物日,16头来自江苏省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麋鹿又在洞庭湖放归野外。1998年,因长江发大水,湖北省石首市天鹅洲国家级麋鹿自然保护区内27只麋鹿逃出,进入了洞庭湖湖区,成为了自然野化种群。无心插柳,洞庭湖广袤的洲滩,特别适合麋鹿繁衍生息,逃出来的麋鹿种群不断发展壮大,已近百只。春夏之交时,雄鹿会在自己的身上涂泥,角上挂草,来彰显自己的实力,因为,麋鹿争霸赛将如期举行。新来的雄鹿需要在争抢配偶时与土著鹿王进行较量,获得交配权,才能实现种群交流。专家们期待来自大丰的麋鹿能和它们进行基因融合,为湿地多样性增添新的活力。
麋鹿从野外灭绝,再到今天的复兴,让我们这些热爱野生动物的朋友,在雾霾中看到大自然的希望。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这样美妙的湿地图景,一定会穿透时光,留下生命的回响。
1
2
3
4
5 1 麋鹿群。
2灰头麦鸡。
3黑翅长脚鹬。
4洞庭湖广袤的洲滩,特别适合麋鹿的繁衍生息。
5 保护区的麋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