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建立在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移动技术等基础上的新媒体快速崛起,成为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的媒体新形态,并渐渐在议程设置和新闻生产中起着主导作用。传统媒体日渐式微,纷纷探索媒介融合,走全媒体的发展道路。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一起构筑的新媒介生态,呈现出媒介形态多样化、传播方式多元化、媒介竞争白热化的特点。新的媒介生态下,播音主持工作的创作环境、创作手段乃至创作观念等都发生着变化,也对置身于媒介传播一线的播音员主持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认为,播音员主持人需要同时扮演好以下五个角色,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一、播音主持专业人才的五个素质
1.跨界传播的“能手”
为了应对传播媒介的多样化和受众接受信息渠道的多元化,争夺受众的注意力,播音员主持人的语言传播必须面对多样化播出路径(包括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等),以往只为单一媒介形态工作的播出状态将渐渐成为历史。由于不同播出路径的传播语境及特点各不相同,如广播是一种伴随式收听,电视更讲究家庭式收看,网络讲究多媒体互动式传播,手机等移动终端擅长碎片式传播。因此,即便是同一传播内容,不同媒体介质选择的节目形态也未必相同,所面对的受众群体就更是千差万别,播音员主持人应该认真分析传播渠道异质化所带来的语境差异,有甄别地分析受众接收信息的环境和行为特征,制定最优的传播方案。
2.舆论引导的“高手”
新媒介生态下存在“两个舆论场”。一个是依托传统媒体的“主流媒体舆论场”,一个是依托新兴媒体的“民间舆论场”。两个舆论场传播基调和诉求表达长期分离对立,不仅直接挑战党管媒体的原则底线,而且导致社会阶层分裂对峙、政府公信力严重受损、党的执政基础腐蚀削弱。新的舆论格局呼唤既有坚定政治立场,又有很高业务水平的主持人,主动放下高高在上的“官媒”架子、摒弃刻板说教的“灌输”模式,认真研究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关心人民群众的疾苦和愿望,从公众舆论中捕捉话题,从群众角度设置议题,悉心感受社会跳动的脉膊,扛起舆论引导的大旗。
3.专业领域的“好手”
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导致社会阶层持续分化,社会利益主体愈发呈现多元化格局,受众对信息需求的差异性也随之加剧。在新媒体领域,当前技术的发展已经完全实现个人信息定制,用户可以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某一类信息。要适应分众传播趋势,主持人必须埋下头,苦钻研,成为自己节目所在领域的专家,既能专业地为受众筛选整合信息、又能专业地为受众分析解读信息,还能专业地为受众答疑解惑,只有这样,才能切实锁定目标受众,增强受众黏度。
4.个性传播的“巧手”
新媒体尤其是自媒体的发展颠覆了我们对于媒介以及传媒人的固有认识,传统的传者和受者的认知系统被打破,话语权不再集中地掌握在媒体工作者手中,任何一个自由人都可以随时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在这个人人都有了麦克风的时代,主持人要在众多的“声音”中脱颖而出,就必须表现出独特的主持风格和个性魅力。
5.临场应变的“妙手”
新的媒介生态下,节目的互动性较之以往明显增强。绝大多数节目都开辟了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网友可以在节目的直播过程中直接参与节目互动。东方卫视《幸福魔方》节目中,设置了“网友九宫格”,网友直接通过视频聊天的方式参与节目互动。而在网络视频节目直播中,网友的观点更是直接在屏幕上滚动。这样的节目形式逼迫主持人必须储备充分,积极做好各种预案,这样才能在直播的过程中随机应变、游刃有余。
二、面向新媒介生态的播音主持人才培养的适应与转型
媒介环境发生了变化,播音主持的工作方式也随之改变。这个改变又会导致播音主持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发生改变。
1.特色培养,因材施教
首先,不同类型节目对主持人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新闻节目要求主持人端庄大气、有较高的新闻素养;综艺娱乐节目要求主持人时尚而有活力,善于调动现场气氛;生活类节目要求主持人有亲和力,交流感强;而谈话节目要求主持人善于倾听、主动把握话题走向。就像我们很难要求一个老师可以教授所有门类的学科,我们也不能奢望一个主持人可以轻松驾驭所有节目形态。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才是人才培养的根本之道。因此,摒弃同一模式的培养“万能型”播音员主持人的做法,分门别类培养不同节目形态播音员主持人的理念应该成为共识。让学生在修完通识课程以及专业基础课的学分之后,通过对自身专业条件、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等的综合权衡,自主选择某一类节目形态做为自己的主攻方向,如新闻节目主持、社教节目主持、综艺娱乐节目主持、谈话节目主持等。相应地,老师也结合自己的业务特长和研究重点确定自己的教学方向。
其次,在办学思路上,各高校还可以在分析传媒市场人才需求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条件、学科背景,实现人才培养的特色化、差异化。在开办播音与主持艺术的高校中,不乏一些外语院校、财经院校、体育院校、艺术院校等等,这些学校完全可以发挥自身学科优势,培养相应领域的“专家型”主持人。一些综合类院校也可以通过采用鼓励学生辅修第二专业的方式,培养学生在某一专业的学科优势。学生具备了专业的学科素养,就可以更加全面地参与到节目的策划、创意、选题、制作、播出的各个环节。这样的人才自然会成为被用人单位追捧的“香饽饽”。
2.优化课程,交叉融合
首先要加大通识教育比重。当前播音主持专业教育普遍重视业务技能课程的开设,从吐字归音、科学发声到语言表达技巧,再到文艺作品演播、各类型节目的主持等,不仅开设课时多,而且开设时间长。相比之下,文学、艺术、新闻传播、心理学等方面的通识课程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很多学者认为,通识课程可以拓宽学生知识面,丰富学生头脑,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使其长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其次要开发“融合型”课程。媒介形态的多样化和传播方式的多元化要求播音员主持人要了解各类型媒介形态的特点,掌握多种传播技能。因此要打破只注重广播、电视媒介的现有思路,将新媒体运营及其技术应用融入课程体系。同时一些学校还可以发挥自身学科优势,将播音主持专业技能与其它领域课程进行融合,如将体育与体育解说相融合,将英语与新闻播音相融合,将法律、旅游、动漫等与社教类节目主持相融合,开发特色课程,实现特色培养。
3.校企合作,内外驱动
播音主持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有搭建校内校外两级实训平台,两翼齐飞才能确实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校内实训平台构建方面,除了要加强专业自身硬件设施设备的投入以外,各校要充分利用学校广播站、电视台、校报、校园网等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同时还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开设微信公众号,通过市场调研,确定受众定位,定期推出图文并茂、集音视频于一体的作品,直接面向公众,倾听网友反馈,接受市场检验。构建校外实训平台,不能浅尝辄止,要突出校企深度共建,形成产教联盟。双方在节目生产、人才培养方面资源共享,责任共担,过程共管,成果共享。如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集合省内外150多家媒体、企业,牵头成立了湖南文化产业职教集团,推进校企合作办学。随后修建一栋演播楼,自动变身为湖南电视台的节目生产基地,并引进了韶山之声广播电台,电台主持人在校兼职任教,指导学生直接参与节目生产制作与播出,优秀的学生还被电台聘用留台工作,校台双方真正实现了互利共赢。
4.职场教学,学岗直通
新的媒介生态下,媒体竞争更加白热化,主持与播音专业教学唯有紧跟行业发展步伐,努力实现课堂教学与行业职场的无缝对接,才能使学生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立于不败。这样的大背景下,推行职场化教学不失为明智之举。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播音与主持专业经过多年摸索,开发出了“主持人中心制”教学模式。这一模式将老师带的小课组转变为节目团队,教室变为工作室。老师担任节目总监,学生按照媒体节目运作的流程分别轮流担任主持人、配音员、记者、编辑等职位。其中主持人兼任制片人,起主导作用,全程参与、融入节目制作过程,并对整个节目“把关”。节目播出时,团队里的成员又转变为网友,实时在线,即时互动。这样一来,学生既感受了真实的节目采编播流程,也建立了真切的互动体验,同时还能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一举多得。
课题项目:本文为湖南省十二五教育规划课题“频道细分化背景下高职主持与播音专业特色人才培养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XJK011BZJ022
(作者单位: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责编: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