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当代电视

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分析

作者:谢薇娜
口 谢薇娜

在自媒体时代下,微信、微博等自媒体的迅速发展,对中国社会的舆论格局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使高校网络舆情的应对面临着更大的挑战。高校网络舆情是高校学生的晴雨表,对建设和谐校园有着重要的意义。当前这项工作在各个高校普遍处于起步阶段,面临着一定的困境,因此高校管理者应当积极分析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研究应对策略,进行科学的舆情引导与处理,进而营造出和谐的校园氛围。

一、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

所谓网络舆情,是指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①而高校网络舆情是指以在校大学生为主的群体通过互联网对校园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校园管理,以及其所关注的其他社会现象、社会问题所表达的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②高校网络舆情的发展也是一个从开始、发展、高峰到衰退的波动过程。结合传播学理论,在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的传播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一是网络舆情内容复杂。高校网络舆情的内容涉及社会重大时事新闻、热点焦点事件和敏感问题等,也涉及教育政策法规、教育管理问题和学生个体利益等,广泛的范围使得舆情内容较为分散。同时,网络的匿名性特点使得人们可以随意发表见解,在相当程度上可以不承担责任,这也就使得高校网络舆情更为活跃,舆情内容更为繁杂。二是网络舆情生成迅速。在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传播的渠道极为多元。微博、微信、QQ群等载体门槛低、平民化,运作简单,传播过程迅速,交互性强,一旦有某个公共事件或者某个话题引起了部分大学生网民的注意,他们就会通过不断地转发来参与讨论,从而吸引更多的大学生网民来关注这个事件或话题,更多的情绪和意见被释放出来,使得舆情的生成也非常迅速。三是网络舆情扩散难控。网络舆情传播的速度、波及的广度和影响的力度几乎可以呈几何级数增长,容易形成“雪球效应”③。在传播过程中,“意见领袖”又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他们会引领其他参与者意见的迅速聚合,使得信息的传播可能会出现裂变式的扩散效应。

二、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的困境

当前,这项工作在各个高校还处于起步阶段,在自媒体飞速发展的背景下,高校从传统舆情应对到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应对的转换过程中产生了许多不适,又缺乏相关的经验,进而陷入了被形势推着走的状态,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工作普遍面临着一定的困境。

首先,主体特定性产生“同群效应”。人们容易受到同群人的影响,产生“同群效应”。在校大学生是高校网络舆情的特定主体,他们彼此之间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更能找到适宜的谈论话题,也更能引发共同的情感共鸣,因此网络舆论在大学生群体中更容易短时间内形成,而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也更易引发群体危机。其次,传播随意性产生网络谣言。自媒体传播的自主化强等特征,使“人人皆记者、人人做媒体”成为了可能。人们不仅可以接受到全方位的信息,也拥有更大的话语空间,可以自由参与信息互动,“守门人”已然消失,这就给网络谣言的出现提供了“温床”。针对大学生群体来说,90后大学生更加注重个人感受、敢于张扬个性、强调实现自我价值,但他们的主体意识不够成熟,自我反思精神也有缺失,其价值观念和认知水平还处于成长阶段,极易受到不良观念的影响,甚至还有可能成为谣言的“推手”,这就给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第三,舆论聚合性产生“蝴蝶效应”。这里的“蝴蝶效应”是指网络舆论在自媒体聚合效应下的“龙卷风”现象。每当一个新的高校网络舆情事件出现,便会在网络上迅速传播、扩散,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引导,便有可能在短期内发酵成为高校群体性危机事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对高校的网络舆情应对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的“三大法宝”

针对以上分析的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的困境,笔者认为,管理者应当从舆情演变的全过程着手,全面部署管理工作,学习舆情监测技术和舆情应对技巧,同时要根据大学生群体的特点,将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结合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全局工作中去。这里,笔者将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策略归纳为“三大法宝”:发现舆情“火眼金睛”、处理舆情“又好又快”、引导舆情“三管齐下”。

1.发现舆情“火眼金睛”

在网络舆情处于萌芽状态时,仅仅是零散地存在于拥有海量信息的网络空间中,这时还不能称之为舆论,但其影响力是潜在的。这种散播状态是一种常态,绝大多数信息都不会引发公共舆论,只有少量的信息才能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成为舆情。所以,如果能够准确预见其中部分舆情的演变可能,就可以从源头上加以干预,使网络舆情变得平稳有序。可见,发现和研判舆情至关重要。这时,就需要舆情监测人员掌握较为科学有效的监测方法及管理手段,一方面应当引进先进的自动化舆情监测技术设备,并不断升级技术设备,以适应不断出现的网络新技术、新形态,另一方面要辅以人工监测分析,利用人的经验来发现机器无法读出的隐喻,从而尽量杜绝网络舆情的漏网之鱼。同时,还要设计好高校舆情监测关键词。当前最容易引发大学生关注的内容大致可以归为三类:(1)时政社会类,例如国家重大政治事件和公共卫生、医疗保险、社会保障、劳动就业、政府管理等;(2)教育类,主要指教育政策法规和教育管理类的信息,比如学校名誉事件、校园重大交通安全事故、招生就业问题等;(3)学生权益类,这是与学生切身利益关系最密切的话题,例如后勤部门的食堂饭菜质量问题、住宿问题、后勤员工的服务质量问题、各类收费问题以及教学部门的教学实验设施问题、图书馆问题等。所以,在设计高校舆情监测关键词时,以上三类话题是需要重点关注的范围。另外,高校还应配备专职工作队伍,开展学习培训,提高对于网络信息的分析能力、甄别能力和敏锐度,练好“火眼金睛”,掌握更具动态、更深层次的网络舆情。

2.处理舆情“又快又好”

高校网络舆情从发生阶段到发酵阶段有一个“黄金四小时”规律④,在黄金四小时内如果高校官方对事情处置和舆情响应过慢,频频失语,信息不透明,没有准确地研判网络形势、统一对外口径,将可能面对网上不断兴起的猜测和质疑,进而失去话语权,甚至会给谣言传播留下空间。因此,我们必须在黄金四小时内启动有效的动态响应,把握反应快、动手早、措施果断有效的原则,“又快又好”地去处理舆情。具体来说,首先应做到第一时间发声,做突发事件的“第一定义者”。信息发布的方法主要有三个:一是网络发言,通过高校官方网络媒体渠道如校网、官方微博、官方微信等发布信息,这是最具有针对性的方法;二是召开新闻发布会,高校官方代表或当事人应勇于在公众面前露面,亲口去解释说明事件,这也是最能体现解决问题诚意的方法;三是向传统媒体提供新闻通稿,利用传统媒体报道的权威性和深入性为自己发言。其次,是要有技巧地发声,要把握几个原则:一是快速发布事实,慎重发布原因;二是持续发布信息,不留太长的间隔;三是发布有效信息,抓关键元素;四是主动设置议题,巧妙引导舆论视线;五是态度诚恳,不说假话。

3.引导舆情“三管齐下”

这里论述的“引导舆情”是指在舆情事件发生、发展、高峰时段之外,舆情尚未萌芽时的引导工作。在自媒体时代,高校首先要树立高度重视新媒体的观念,建设好官方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校园网站等这些主流新媒体。高校要利用好主流新媒体的渗透力,为大学生载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要不断强化“把关人”的功能,又要积极改变传统的宣传方式,运用互联网的思维,创新互联网宣传技巧,使之成为大学生接受的、相对成熟的信息发布平台,在日积月累中做好舆情引导工作。其次,要积极开展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网络识别力和对有害信息的思辨能力,使大学生了解网络世界的内在机理,推动大学生与网络的良性互动,让大学生做到不但不传播不良信息和反面信息,更能抵制和阻止他人进行谣言散播,做网络空间的“卫士”。第三,要集聚一批“意见领袖”,参与网络发言和评论工作。高校应将管理人员、专职教师、辅导员等群体集聚起来,组建一支有能力、有水平、善沟通、善协调的网络评论员队伍。在舆情事件发生后,“意见领袖”可以承担整合、梳理纷繁复杂的意见,发出主流、理性、可靠声音的任务,将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平时,“意见领袖”作为一个“隐形”的网评员,还应经常参与网络发言,写好立场正确、情绪饱满、简短精炼、学生爱看的网评文,在大学生中间产生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注释:

①陈少平: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研究与处置对策,《中国青年研究》,2012年第3期,第5-9页。

②唐亚阳、李亚斌:高校网络舆情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年第3期,第98-104页。

③王来华:“舆论雪球”现象:新媒体对民意诉求的强化,《理论与现代化》,2013年第3期,第94-97页。

④薛大龙、马军:《网络舆情分析师教程》,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年第4版。

(作者单位:浙江传媒学院/责编:胡斌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