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符号学宗师克里斯蒂安·麦茨认为,电影具有五种基本的传播元素,即影像、文字、声音、音乐与音效。而电视剧则在此基础上兼具“互联网+”时代由数字媒体所附加的动画、特效、交互、媒介融合等属性。因此,电视剧这种艺术形式能够更加高速、高效地反映现代文化的演变和现代人的审美流向、审美观。由此,将审美与文化合二为一,并在数字媒体的视角下研究是可行的。
“现象级电视剧”是指被很多人所观看、谈论的电视剧,其反响规模之大几乎形成了一种社会现象。近几年,现象级电视剧层出不穷,从2012年的《甄 传》,到2014年的《宫锁连城》,再到2015年的《花千骨》、《芈月传》等,都在电视媒体与网络媒体上收获了超高人气与不俗的收视率,甚至连剧中的对白都成为街头巷尾热议与模仿的对象,一时间成为一种“现象”。因此,以现象级电视剧为研究主体符合时代特色,更为典型与时尚。
一、现象级电视剧中数字媒体的运用
1.从艺术作品生产的角度—数字特效发力
近几年,中国电视剧在生产环节中越来越重视对数字特效的使用,在数字化的进程中迈进了一大步。然而与国外相比,中国电视剧的特效制作还差强人意。《伪装者》、《花千骨》等热播剧虽然多以类电影镜头的拍摄手法使画面更加唯美,光效和粒子的运用也使得视觉效能凸显,但是仍有大量的特效缺陷让观众痛心不已。其实,中国特效团队的技术实力是不容小觑的,如美剧《权力的游戏》第五季《冰与火之歌》里的冰原狼就是中国制造的,其整体形象设计真实而神秘,动作敏捷又不失气势,可谓数字技术的上乘之作。热播电视剧《芈月传》官方声称投3亿巨资打造,尤其在特效、服装、道具方面投入巨大。由此可见,数字特效在电视剧中的发力还将在观众的期盼中继续下去。
2.从传播媒介的角度—数字媒介融合
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即讯息”,媒介技术的进步使得 “大众传播”的集体喧哗时代一去不返,数字媒体的发展将传播中心的位置从传播者交到了受众手中。与此同时,数字媒体也将“分众传播”的媒介集成为以公共传播、信息、服务、文化娱乐、交流互动于一体的数字媒介融合,以组合拳的方式实现精准营销。
以《花千骨》为例,该电视剧的目标受众群体为90后、00后的年轻人。通过将《花千骨》的播放时间定为90后、00后的舒适收看时间段22:00-24:00,该剧获得了2015年中国电视剧周播收视率与钻石独播剧场收视率双料冠军。但在“一剧两星”的管制下,传统播放媒介的时空局限仍然存在,因此发行公司通过爱奇艺、优酷、搜狐等网站,以网络直播与点播的方式对传播媒介进行了扩展,同时以移动互联网媒介作为碎片化收视率的保障,在手机视频APP中也推出了该剧集的全部内容,收获了大量的白领精英铁粉。截至2015年9月8号,该剧网络播放量单日点击破4亿,刷新单日播放量纪录,播放总量突破200亿,成为首部网络播放破200亿的电视剧①。由此,《花千骨》完成了传统媒介(电视)+网络媒介(互联网视频类网站)+移动互联媒介(手机视频类APP)的数字媒介融合,全方位、无死角地使《花千骨》的信息漫散在受众的生活中。
3.从受众接受的角度—IP矩阵凸显价值
IP,即Intellectual Property,译为“知识产权”。当下很多现象级电视剧都以优质I P的方式在不同的媒介平台上转换,以获取最大的边际效应。《花千骨》就是一个典型的IP案例,它起源于一部同名网络小说,在拥有众多读者后被慈文影视传播有限公司同时买断了该小说的影视剧改编、舞台剧改编、游戏改编等—从网络平台、电视平台、剧场平台、移动平台等形成了IP产品矩阵,从各个层面击中受众接受心理的要害,引爆全民狂欢,产生巨大影响力。据不完全统计显示,《花千骨》所衍生出的电视剧、游戏等版权产值已经超过20亿元。而继《花千骨》之后,如《云中歌》、《蜀山战纪》、《秦时明月》等剧的陆续出现,仿佛成为了一场不会停歇的青春文化IP狂欢。
二、数字媒体对现代审美文化的异化
1.徘徊于真实与虚拟时空的审美需求
审美需求是审美主体根据以往的审美经验所凝练出的审美期待,一种希望在未来审美过程中能够实现和感受到的审美体验。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的“高峰体验”理论,精彩的电视剧往往能够帮助观众体验人生百态、尝尽生离死别,因此看电视时的专注即为观众从电视剧中实现审美需求的状态。
电视剧作为一种艺术形态,源于生活的同时也高于生活。数字特效的加入使得以实拍为主的电视剧焕发了新的生机。各种类型、题材的电视剧不再囿于技术的束缚而不敢尝试。人们对于电视剧的审美需求既有源于生活的真实情景与感情纠葛的回味,又有来自对未知世界的幻想与追求的体验。而数字特效能够将现实世界打造得更加真与美,对于虚幻世界又能构建得如梦似幻,因而观众在真实与虚拟时空的徘徊中才能够完成审美需求中的最高层次,即以“忘我”的状态进入剧情。
2.具有狂欢色彩的“吐槽”引爆审美视点
“吐槽”一词来源于日本漫画,相当于中国相声中的“捧哏”,如今已然成为大众熟识的网络流行语。借助于数字媒体,在网络热播平台中,以弹幕的方式将观众的“吐槽”内容显示在屏幕上,不仅是对电视剧的二度创作,更成为一场具有狂欢色彩的认知形态盛宴,引起了“一剧两看”的热潮,重新解构了受众的审美视点。
英国学者尼古拉斯·阿伯克龙比曾经这样描述坐在电视机前的受众的状态:“一种普通的形象是,坐在电视机前,无所用心地被动地观看电视⋯⋯据说,被动观众喜欢琐碎的节目,因此制片人便提供这种节目来迎合他们。琐碎和被动的结合,导致沉迷和批评功能的减弱”②。但是现在,坐在电脑前的受众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以“吐槽”和看“吐槽”为视点主动参与剧情进程。弹幕以“吐槽”本身而非电视剧成为审美新视点,引起了受众的兴趣。
3.多维度“在场”营造完美移情审美对象
立普斯(Theoder Lipps)的移情理论对于今天的电视剧审美文化同样具有深刻的影响力。他认为“审美快感的特征就在于此:它是对于一个对象的欣赏,这个对象就其成为欣赏的对象来说,却不是一个对象而是我自己。”“它是对于自我的欣赏”③,这种审美主体的客体化正是主体移情的结果。在数字媒体的助力下,一部现象级电视剧往往以多种身份进驻到不同媒介领域。IP剧的成功运营、线上线下的互动交流、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的无缝对接,形成了电视剧的多维度的“在场”。
《琅琊榜》、《伪装者》、《花千骨》等现象级电视剧均以多维度的方式一直“在场”,欢瑞游戏也把“在场”称为“AHM模式”(A Heart Multitasking,一心多用)④,指一个优秀的IP应该是将电影、电视、游戏、音乐、动漫、文学、周边创意等其他娱乐产品融合叠加,并形成互动与统一思想,打造多维度的立体化娱乐体验(见图1)。正是这种全方位的“在场”,才使得审美主体形成习惯与持续的“兴奋度”,逐渐由“陌生人”转变为“熟悉人”,进而成为自己的影子,异化为完美的、被认可的移情审美对象。
图1 基于“AHM模式”的IP 3.0计划三、结语
在“互联网+”时代,电视剧尤其是期望成为“现象级”的电视剧,都需要得到数字媒体的协助,甚至是深度融合。数字媒体不仅存在于电视剧的生产过程和传播过程中,在受众接受的过程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带来了可观的商业价值,同时也从审美理论的角度对电视剧的审美文化产生了异化的作用:打造虚实相生的视界激起审美需求的异化、带有狂欢色彩的“吐槽”引起审美视点的异化、多维度“在场”引起移情审美对象的异化等。当然,数字媒体只是电视剧发展过程中与时代紧密结合的一种手段与途径,真正与受众产生共鸣的仍然是电视剧中精致的剧情、深刻的内涵与真善美的体现。在不断提高电视剧内容生产水平的同时,如能对数字媒体善加利用,中国电视剧将会迎来生机勃发的春天。
课题项目:西安市社科规划基金课题《媒介融合背景下西安传统电视媒体的转型与创新研究》,课题编号:16X99
注释:
①《花千骨》被赞周播剧王 网络播放量破200,新华网,2015年9月15日。
②[英]尼古拉斯·阿伯克龙比:《电视与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67-168页。
③立普斯:《空间美学》,转引自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下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610页。
④爱手游网-拾荒,看《古剑奇谭》品I P 3.0专访欢范一奇,http://gamessinacom.c n/o/n/2014 - 0711/1344798157.shtml。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博士研究生;西安邮电大学讲师/责编:丁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