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当代电视

浅谈我国电视新闻的“冲突 ”叙事

作者:魏欣
口 魏欣

冲突是什么?著名叙事学家托多洛夫指出,“典型的故事总是以四平八稳的局势开始,接着是某一种力量打破了这种平衡,由此产生了不平衡的局面,另一种力量进行反作用,又恢复了平衡。第二种平衡与第一种平衡相似,但不等同。”①这种叙事结构就是平常所说的“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结构,而推动这一变化的主要力量就是冲突。在不少影视作品中,这种冲突叙事的手法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可以起到引发收视期待、提升传播效果的作用。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不仅是指事实发生的时间是“新近”的,还概括了事实变动的“新”,变动就意味着状态的转变,从平衡到不平衡或是从不平衡到平衡。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真正具有新闻价值的往往都是那些破坏平衡或恢复平衡的事件和现象,平衡状态本身是没有新闻价值可言的,除非它是不平衡状态的潜在对立面,新闻详细报道的往往都是那些具有显著知晓意义的处于不平衡状态的事件或现象,而冲突是它们最为常见的表现形式。”②换句话说,具有冲突性的事实往往是电视新闻最为常见的报道内容。

不过,并不是每个新闻事件中蕴含的冲突性都显而易见,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增强电视新闻的传播效果,新闻采编人员必须围绕新闻事实进行深度挖掘,将深埋于新闻事实中的冲突展现出来,引发观众收视期待。这就是电视新闻的冲突叙事,它并不是编造事实或是添油加醋,而是通过画面、采访、文字等各种形式,挖掘和展现原本就存在于新闻事实中的冲突,以期提升电视新闻的吸引力和影响力,顺应新时期对电视新闻的新要求。具体来讲,电视新闻冲突叙事的技巧主要可以分为悬念设置、情感挖掘、事实辩论三大类。

一、悬念设置

悬念“在心理学上是指一种急切期望的心理状态”,“常常是指在情节发展的关键时刻出现的悬而未决的疑问”,“会造成观众的某种猜想、探寻、担心和期待的心理”③,这样的心理对于冲突叙事具有重要的意义。电视新闻中的悬念设置指的是在叙事的关键时刻,对事关新闻事件发展走向的、采编人员已经知晓的重要信息进行处理,形成悬而未决的疑问,以抑制观众的满足感,激起他们继续观看的欲望,促使他们更加主动地投入到新闻内容中去。

以2015年获得第二十五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作品《寒酸的县委办 不寒酸的民生》为例,报道一开始就展现了一座非常老旧的县委办公楼,莲花县委县政府的工作人员纷纷描述办公楼屋顶破损、漏水等诸多问题,提出办公楼维修申请已经上报了很多次、但都被一一搁置的情况。看到这里,观众不禁产生疑问,莲花县真的穷到这个地步了吗?还是县委办事效率低,连自己的办公楼都拖着不修?如此一来,悬念就形成了。随后,记者才开始列举县文体中心、县医院等民生项目的建设情况,以此来答疑解惑,说明莲花县委只是将有限的资金先行投入到民生项目的建设中,充分展现了莲花县干部民生优先、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这一新闻通过选择各类事实的先后叙述顺序,来营造疑问,再答疑解惑,正是很好地运用了悬念设置的方式,挖掘出蕴含在新闻事实中的冲突,提升了新闻的张力和表现力,不仅达到了“用事实说话”的目的,更是实现了“用事实引人入胜”的传播效果。

二、情感挖掘

“但凡有冲突,必然有人牵涉其中。这里的人既包括个人,也包括群体或集团,人永远是冲突的主体”。④有人就有情感,对于新闻人物情感纠葛的挖掘,不仅可以自然而然地引出深埋于新闻事件中的冲突和矛盾,也容易引起强烈的共鸣感和吸引力。因此,通过挖掘人物情感来展示冲突,也成了冲突叙事的重要技巧之一。

这一方式主要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类是挖掘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纠葛,并以此为冲突叙事的主线。2014年获得第二十四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的系列报道《曹家巷拆迁记》正是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冲突展现得比较好的作品。新闻讲述了曹家巷拆迁改造过程中发生的故事。在新闻中,大多数危旧棚户房的居民都希望得到拆迁改造,但商品房的居民则认为,自己现有的居住水平已经不错,拆迁改造的意愿并不强烈,他们形成了情感对立、态度相反的两个群体。新闻正是以这两个群体的情感冲突为切入点,以同期声的形式,真实记录了心情迫切的危旧棚户房居民用围追堵截等过激办法逼迫商品房住户同意改造的情景,又讲述了后期在政府部门的指导和介入下,这种紧张关系逐渐缓解和解的全过程。也就是说,通过对于情感纠葛的挖掘,新闻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冲突叙事结构,做到了层层深入、极富张力地展现事实,凸显了政府主动作为的可贵,也因此增强了新闻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第二类则是挖掘人自身的情感矛盾,并以此形成冲突。这一类主要展现一个人或一个群体在一段时间内的情感矛盾,表现为“新我”与“旧我”的对抗和冲突。在2015年获得第二十五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系列报道《绝对忠诚》中,这一类型的冲突比比皆是,第一期节目《杨红兵:狼心山下航天人》就很典型。新闻集中展现的思亲思乡之情与科研逐梦之情,是每一位狼心山下的科研工作者不得不面对的情感矛盾。新闻列举过这样一个事例,上世纪90年代初,部分科研人员因为思念家乡和亲人而频频要求离开艰苦的工作岗位,这导致卫星发射成功率由原来的90%直线下降到70%,也就是说,对于科研人员来讲,想回家就做不好科研,要做科研就回不了家。此时,这两种情感之间的矛盾已经不可调和,形成了强烈的冲突。面对这种情况,出于对祖国人民和航天事业的忠诚,包括主人公杨红兵在内的众多科研人员最终还是放弃了回家的机会,留在荒凉的狼心山专心干事业,这才有了如今中国航天事业的繁盛。新闻深入挖掘了他们最朴实、最真挚的情感矛盾,详细记录了从“旧我”到“新我”的心路历程,以这种形式来展现冲突,能够让观众身临其境、感同身受,产生强烈的共鸣感,从而达到提升新闻传播效果的目的。

当然,不论是挖掘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纠葛,还是展现人自身的情感矛盾,都必须以真实性为基础,让新闻跟随情感的变化,自然形成“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叙事结构,同时达到以情感人、以情载理的目的,不断提升电视新闻的认同感、吸引力和影响力。

三、事实辩论

这里所说的事实辩论并不是普通意义上的言语辩论,而是在新闻中围绕一个主题,直接列举当事双方乃至多方的观点和相应的事实,以此造成不同观点之间的冲撞,形成冲突叙事的主线。传统的电视新闻一般很难提供多元的观点和信息,体现出的通常是一种声音,一类观点,“宣传”、“灌输”的标签明显。而这种“事实辩论”的方式则一改原本单一的阐述方式,有百家争鸣之势,表现形式更为客观,营造的冲突效果更为明显,更容易引起观众的主动思考和探究。

《“电商”与“店商”谁能争锋?》是第二十五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在这一作品中,“事实辩论”的叙述方式就得到了很好的运用。这种辩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采访对象观念的直接碰撞,二是新闻事实所蕴含的观念和意义的碰撞。采访对象观念的直接碰撞很好理解,就是把不同观点的采访内容拼接在一起,直接形成冲突;而新闻事实所蕴含的观念和意义的碰撞则更为隐晦,也更易引人入胜,更有说服力。具体来讲,新闻一开始就将电商代表性企业阿里巴巴和实体零售业代表性企业万达集团放在了一起。此时,记者并没有直接说出某单一观点,而是先展示了一系列新闻事实,如列举杭州四家大型实体百货接连消失、阿里巴巴在美国上市等事实,而后又列举了万达广场开业、万达向娱乐综合体转型等实例,前者暗示着当前网上零售的崛起,后者体现了如今实体零售业的发展前景,仅是如此列举当事双方正在经历或是已经完成的事实,就已经引出了新闻冲突的主线,那就是“电商”与“店商”,到底谁能更胜一筹。随着叙事的深入,新闻对于事实列举开始将冲突引向“新的平衡”,如传统零售业和制造业开展线上销售、阿里巴巴参与传统产业改革等,这些实例都说明着“电商”与“店商”融合发展才是未来零售业的王道。

这种事实辩论的方式,用更为客观的表现手法,展示出新闻事实中蕴藏的冲突,实现了“用事实说话”、“用事实辩论”的传播效果,可以引导观众主动思考,潜移默化地接受新闻传递的意义和价值观。

总而言之,电视新闻冲突叙事的运用有着独特的技巧,它必须建立在真实性的基础上,依靠悬念设置、情感挖掘、事实辩论等方式,以电视画面、采访内容、文稿文字等为载体,将原本就潜藏在新闻事实中的冲突展现出来,引起观众的收视欲望,引发共鸣感和认同感,提升吸引力和影响力,以应对各类新媒体的冲击。当然,本文对于冲突叙事技巧只是进行了初步的总结和研究,相信在今后电视新闻的发展和演变中,还将出现更多挖掘冲突、展现冲突的方式,有待我们进一步探索。

注释:①兹维坦·托多洛夫著,张寅德译:从《十日谈》看叙事作品语法,载于《叙述学研究》,张寅德编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80页。

②④赵京军:《叙事学视野下的电视消息创新研究》,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第34页。

③陈隽:电视调查性报道中冲突的设置手法—以《新闻调查》为研究个案,《声屏世界》,2009年第11期,第34页。

(作者单位:福州电视台/责编:马莉莎)

 

“电视剧艺术批评学”建立刍议

碎片化时代电视剧批评的方法创新

电视剧《欢乐颂》主题思想的时代化解读

电视剧《欢乐颂》的人物形象塑造与时代美学精神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的两极化叙事分析

艺术地传播历史与思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