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当代电视

传承中华文化基因 弘扬传统美学精神

作者:王勐 薛晋文
口 王勐 薛晋文

近年来,在一线卫视坐实了综艺立台的竞争格局后,很多的二、三线卫视开始尝试打“文化牌”的差异竞争路线。然而,如何打好“文化”这张牌,如何让传统文化与电视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完美融合,如何真正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文化基因和美学精神用老百姓愿意接受、喜欢接受的方式去表达,一直是困扰电视工作者的一个难题。

对于这个问题,山西卫视自办文化节目带的推出,为业界给出了山西电视人的答案。作为一个发展相对落后的省级卫视,山西卫视紧紧依托山西文化大省的资源优势,提出了“文化山西、风动中国”的节目发展战略,打通一周后晚间黄金时段,大胆推出了“915”自办文化节目带,升级改版了《歌从黄河来》、《走进大戏台》、《老梁故事汇》等老牌文化节目,全新创办了《你贵姓》、《天下寻宝》、《顶级咨询》等新栏目,涵盖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民歌、戏曲、历史人文、姓氏寻根、文玩品鉴、旅游消费等多门类,特色鲜明,模式新颖,令人耳目一新。

节目带推出后,山西卫视2015年平均排名比2014年提高了3位,卫视省网收视份额涨幅近12%,达到有收视数据以来山西卫视在全国最好的排名水平。山西卫视文化节目带之所以能引起如此巨大的反响,仔细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是紧紧扎根地域文化这个“魂”。作为省级卫视而言,一方面是地方对外宣传的喉舌和窗口,承担着传播地方文化的责任;另一方面又是覆盖全国、受众多样的“全国性”媒体,需要调合不同文化背景下观众的审美需求。这一略显尴尬的身份使许多卫视在节目定位,尤其是文化类节目的选题取材和传播方式上经常顾此失彼。其结果常常是,过于关注地方文化的节目会失去全国的观众,照顾了各种口味的节目又往往失去特色流于一般。对于文化而言,失去了特色就失去了魅力,失去了“唯一性”也就失去了“大众性”。人们常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其实越是地方的也就越是民族的。因此地方卫视要做好文化节目,就越要对地域文化充满信心,就越要做出鲜明的地域特色来。

在这方面,山西卫视依靠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把资源优势变成节目优势,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要么做“第一”要么做“唯一”的节目理念。推出的多档文化类栏目都从山西本土地域性文化资源出发,坚守文化品格,坚守地方特色,坚守文化责任。山西是民歌的故乡,《歌从黄河来》作为全国首档民歌风情音乐节目,深入挖掘原生态民歌资源,培育和传承发自民族心灵的声音,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评为年度电视创新创优节目。2015年全新研发的《你贵姓》栏目,紧紧依托山西洪洞大槐树根祖文化,在全国首开姓氏文化脱口秀节目之先河,将姓氏文化与血脉传承、家族变迁、家风家训巧妙整合在一起,掀起问祖追根的文化热潮。

二是紧紧抓住文以载道这个“本”。做文化类节目,最忌讳的就是“就文化说文化”,从理论到理论。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文以载道”、“以文化人”是文化不可规避的社会职责。“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了新的时代条件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其中谈到一点就是“成风化人”。文艺一向反映民族风貌、展现时代思潮,既是社会的风向标和晴雨表,也持续塑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品格和精神气象。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堪称经典的文化内容,都不会仅仅是娱人声色或为稻粱谋的一时创作,而是肩负有言说道理、传递精神、引领思想、点燃能量的职责。

文化类电视节目肩负着传承文化的责任,而每期节目本身就是一件文艺作品。山西卫视《天下寻宝》栏目是一档文物鉴宝类栏目。近几年,从中央到地方电视台,文物鉴宝栏目一时兴起,风起云涌。但随之而来的行业乱象却几乎让所有的鉴宝栏目深受其害。很多节目不关注文物自身文化价值,却只一味强调市场价值,最后甚至与文玩专家、文物商家串通一气,抬高估价,扰乱市场,失去了公信力,丢掉了文化的“道”。山西卫视《天下寻宝》不浮躁、不流俗、不夸张,坚持传授文物知识,弘扬向善精神。春节期间《天下寻宝》推出“我有传家宝”系列特别节目,向收藏者和现场观众讲授藏品鉴定知识,深入阐述藏品蕴含的中国古代物质文化知识和人文掌故,既传授知识阐释文化,又祟德向善正向引导,成为全国唯一一档受到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表扬的鉴宝类节目,充分体现了省级卫视作为主流媒体的温度、情怀和责任担当。

三是紧紧扭住固本求新这个“要”。创新是文艺的生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创作是观念和手段相结合、内容和形式相融合的深度创新,是各种艺术要素和技术要素的集合,是胸怀和创意的对接。这句话一针见血地解答了传统文化传承与文化改革创新的矛盾和统一。究竟如何创新才能既跟得上时代的步伐又不会丧失传统的韵味,才能更好地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融合共生,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审美追求的人接受和喜爱民族传统文化,是破解文化类节目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比如,民歌类节目最忠实的观众群体是50后、60后,如何在稳定中老年观众群体的基础上,赢得更多年轻人喜爱,许多民歌类节目都做了大量的尝试。然而,一些节目虽然找到了创新的方向,但运用的方法却过于简单。比如,为了争取80后、90后年轻观众,就把年轻人喜爱的各种流行因素不加处理地添加到民歌的演绎里,加入选秀、真人秀、师徒PK等元素,对原生态民歌进行时尚化、通俗化、摇滚风的包装,结果文化节目成了时尚秀,民歌精粹成了“四不像”,不但年轻观众没吸引来,中老年观众也丢失了。

山西卫视推出的文化节目带全部坚持自主研发,模式原创,不模仿、不跟风、不炒作,坚持守正出奇,固本求新。如《走进大戏台》2016年推出的《戏曲公开课》,大胆引入脱口秀、音乐会等综艺节目常用手法,把专业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在学术性和娱乐性之间找到平衡点,有效消除了戏曲的疏离感,让人们在欣赏歌唱者的精彩演绎之外,得到艺术甚至心灵的点拨和提升。同时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提高传统戏曲的电视表现力,衍生出多种创作的可能性,让戏曲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焕发出蓬勃生机和旺盛的艺术生命力。

山西卫视这种“小投入、巧制作、大气象”的节目创新理念,开创了省级卫视文化立台的全新途径,为广播电视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山西卫视一系列文化节目的热播,为推动文化节目创新提出以下几个方面启示:

一是文化节目要有责任、有担当、有自信。文化节目创新要以中国精神为灵魂,高扬主流媒体的文化责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文化节目生产想象力的不竭源泉和深厚土壤。广播电视节目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要高扬媒体文化责任,透过表层的文化符号,由点及面、由浅入深挖掘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精髓,激发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增强全社会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这一点应当成为主流媒体学习的榜样。山西卫视文化节目带的成功,给我们一个非常重要的启示:真正弘扬传统文化精神,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彰显中华文化自信的优秀文化节目,同样是可以得到受众的认可和喜爱的,同样是能够做到“既叫好又叫座”的。

二是文化节目要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文化节目创新要以文化基因为纽带,做到思想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统一。文化类节目必须要用思想的力量、道德的底蕴、人性的光芒来感发人心,而不是依靠感官刺激、矫情滥情、低俗媚俗甚至失去底线来迎合大众趣味。山西卫视《走进大戏台》、《歌从中国来》在点评、考核选手专业素养的同时,注意讲解唱曲中蕴含的历史典故和文化内涵,以戏曲、民歌为载体形象生动地演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传统美德,在传播民族艺术的同时潜移默化影响教育广大观众。好的文化节目就是要有正能量、有感染力,能够温润心灵、启迪心智,传得开、留得下,为人民群众所喜爱。

三是文化节目要有感情、有生活、有导向。文化节目创新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文化类节目千万不能关起门来就文化说文化,不问世事、不接地气,止于对一己悲欢、杯水风波的琐碎玩味,缺少群众文化体验和生活质感。文化节目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重视大众参与,把镜头话筒对准群众,从生活中找寻文化的源泉,在群众中体现文化的魅力,让人民群众以主角的姿态展示出当代中国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健康高雅的文化追求,不断夯实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群众基础。

四是文化节目要有继承、有发展、有创新。文化节目创新要在继承的基础上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是为了创新,创新中就包含有继承。要把优秀传统文化作为节目创新的重要起点和核心元素,用中华文化基因提升格调品位和文化内涵,用中华美学精神增强中国韵味和民族特色,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文化节目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不能原封不动,做“二传手”,也不能打着创新的旗号胡乱改造。要把握好继承和发展的关系,遵循艺术创作规律和文化传承规律,着力表现出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和世界优秀文明成果的互融互通,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指导意义,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在吐故纳新的扬弃和与时俱进的更新中获得自身的极大丰富和发展。

本文系“山西影视对区域形象的建构与传播研究”课题成果之一

(作者王勐单位:山西广播电视台;薛晋文单位:太原师范学院/责编:马莉莎)

 

“电视剧艺术批评学”建立刍议

碎片化时代电视剧批评的方法创新

电视剧《欢乐颂》主题思想的时代化解读

电视剧《欢乐颂》的人物形象塑造与时代美学精神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的两极化叙事分析

艺术地传播历史与思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