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去欣赏或看待当代摄影艺术作品呢?
一、何谓当代摄影艺术?
当代摄影艺术,可分为广义与狭义两种,广义上的当代摄影艺术,指发生在当下这个时代的一切摄影艺术形式与活动;而狭义的当代摄影艺术,则是指有意于以当代艺术的方式或借助于当代艺术的理念所进行的独立摄影创作,这些本属于小众的创作活动,在近些年来,却日益融入到了大众的视野,成为摄影界无法迈过去的不得不进行认真审视的“大事件”。在这里,我们将更具学术研究价值的狭义的当代摄影艺术,作为我们本文研究的对象。我们发现,作为当代艺术范畴与当代语境下的摄影艺术,其“当代”的含义,显然不再只是一个时间量的简单表述,更像是一个充当着空间量与充满着概念性质的指涉判断,它起码包含了下列三种意义上的划分:
(一)时间划分
通常的理解,“当代”即指眼下,或至少是近些年来所发生与正在进行着的时间概念表达。然而,对于当代摄影艺术来说,却远没有那么简单,因为颇具“当代性”的摄影艺术形式,早在半个世纪前就已经显现其端倪了,而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以美国为例,代表“当代摄影”的各种风格,诸如人们所熟悉的“新纪实”“新地形”和“新彩色”等“当代性”较为强烈的思潮与风尚,就已经争先恐后地登台亮相,继而相继大放异彩了。因此,较为普遍的说法,“当代”的断代,应当是起始于二战之后,聚焦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至今的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而中国向世界所展现的“当代”面容,则逐渐地成形于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在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中期渐趋成熟。
(二)空间划分
二战以后,世界格局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先后又从彼此对抗的冷战时期,进入到了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和平发展时期,世界的重心与中心正在朝着公平、正义、进步与人道立场方面紧紧靠拢。科技的昌盛与经济的繁荣,带给了全世界人民发展的红利与全新的生活方式。互联网、交通运输与物流的高度发展,令当今世界变得越来越小,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落后地区,从中心城市到边缘地带,人们心目中的世界边界都在日渐缩小,原先的边地正在日渐消逝。因此,“当代”在空间的划分上,势必包含着世界整体的概念,“全球化与城市化”,将是其中不可回避的宏观动因。而影像之中的环境变迁表达,终将围绕着“权力、空间与记忆”展开,影像中的世界正悬于一线,观者从中可以触摸到有关这个世界共通或共同的脉搏律动。可以说,与其他任何一种当代艺术没有两样的是,当代摄影艺术自始至终,其本身就蕴含了某种性质的宏观叙事特质与因子,而这也正好是与传统摄影艺术的区别所在。
(三)概念划分
当代艺术,本来就是一种概念性的艺术,而“当代”这个词语本身就是一种有关这个特定时期的艺术概念之描述,“当代”就是一个有关“当代性”表达的概念符号。作为当代艺术中的急先锋──当代摄影艺术,其“当代性”的强调与表达,当然不会置身事外。“当代性”概念的表达,诸如“身体”“性别”“身份”“景观”“消费”“权力”“中性”“混杂”“挪用”“跨界”“消解”和“颠覆”等,已经或正在被一个个具有新兴内涵的自我,纷纷站在“他者”与自认为的公共立场上,以“民主化”的身份和“多元化”的姿态,努力进行着诠释与过度的诠释。
从全世界范围来看,当代摄影艺术在其生存方式上,起码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共通特征:
(一)不走通俗路线的“非主流”独立行为
当代摄影的创作与展示者,往往以“自由摄影师”或“独立策展人”自居,他们所标榜的“自由”与“独立”,其实就是与大众传播语境下的摄影兴趣,有意采取了保持距离,标新立异,甚至分庭抗礼的挑战姿态,而乐于将自己归为“非主流”的少数异己分子。刚开始,在一个巨大的摄影部族中,他们只是不被注意的少数几个人,但是他们在一开始就拥有与众不同的眼光和追求,无论是单个作品的呈现,还是整个展览的布置,都体现出其别出心裁的用心,或许他们也有各自的样板或内在的参照体系,但是他们目标清晰,并且不断地积蓄着能量,用心地经营着他们刚刚迈出的每一步,并且不断地扩大其战果,通过多次举办成系列的主题展览和各种渠道的媒体宣传,来塑造自己、推销自己。
(二)悄然地与资本合谋
成熟的当代摄影家或“自由摄影师”,他们在“独立策展人”“影像经纪人”或“影像画廊经理”的策划与驱动下,做出他们自己的判断与配合,因为他们深知,他们的合伙人深谙市场与经济之道,精通艺术品市场的变化规律,尤其是善于分析与发现艺术品市场经济的热点。显然,当代摄影艺术需要急切地寻找到适合自己的生存空间,当代摄影家必须尽快地将自己手中的作品,变成可以在艺术品交易市场进行自由流通的艺术品,而拍卖与收藏,自然就成了当代摄影艺术走向艺术大市场的必然的经营渠道。近些年来,国内也开始兴起了与国际惯例相对等的明码标价的“原作展”,为中国当代摄影艺术在影像艺术市场上的推动,再一次做出了贡献。
(三)策展推介、画廊收藏与高价拍卖
当代摄影艺术的成功推广,除了观众的认可之外,自然还少不了策展方的大力推介,少不了高价与天价摄影作品在收藏与拍卖市场上的不断涌现,少不了各类传媒的推波助澜式的合力宣传。有的时候,观众的态度倒并不十分重要──他们能否看懂与看懂多少,则往往与作品的最后定价并无多大关联,给作品定价的是市场,而市场的需求则往往又与大众对图像的理解力无关,事实上,那些难以被人理解的当代摄影作品,倒反而取得了商业上的成功。这种当代摄影艺术中的创作者、策展人和画廊经营者利益相关、紧密合作的势态,也成了当代摄影艺术中的一种奇特的生态现象。
综上所述,当代摄影艺术具有以下几个较为明显的特点:
(一)不依赖于公共认知
作为“自由摄影”的当代摄影艺术创作,在“消解”权威和“消费”观众的同时,悍然宣称远离“大众化”的审美,这样标新立异的展示结果,常常会令传统的观看方式无用武之地,令普通的观者一时难以适应。因此,为了便于观者对作品的深入理解,当代摄影作品的展示方式也随之发生了一些根本性的变化──除了策展人的诠释外,每一个摄影师的每一组作品,均附有作者自我阐述。某些更为晦涩难懂的展览,干脆配备了现场导读员与讲解员。
(二)颠覆传统并解构经典
当代摄影在创作形式上可谓用心良苦,各类技巧与“反技巧”一齐上阵,且无所不用其极,其中有两个朝向十分明显:一是颠覆传统,二是解构经典。此二者可以说是故意而为之。颠覆传统,不只是颠覆传统意义上的审美习惯与审美方式,更是将传统的创作、展示和评价体系进行了全面的篡改。解构经典,包括戏谑、反讽和恶搞,同样是出于对经典的不屑与嘲弄,对“权力”与“意志”的唾弃。当代摄影作品不预设立场(不等于没有立场),不刻意于建立体系(但不等于没有体现),往往是为颠覆而颠覆,为解构而解构。
(三)数字技术的创造性运用
绝大多数的当代摄影作品十分依赖于现代数字技术的后期处理,摄影小心翼翼地从经典时期的“Take”时代一路走来,发展到今天,便进入到了随心所欲、无所不能的“Make”时代,数字技术令想象插上了翅膀,几乎所有传统摄影中所遇到的技术壁垒与技巧难题,在数字技术面前都能迎刃而解。所以有人说,摄影进入到了一个最好的时代。
(四)学术理论的背景支撑
只要你稍加分析就会发现,每一种当代摄影创作的构思过程中,都或多或少地融入了现当代学术理论的某些观点与思想,不论是现代主义思潮,还是后现代主义理论,摄影画面中的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痕迹,往往随处乐见。可以说,当代摄影的创作,完全基于现当代的学术研究成果,或者说,当代摄影作品就是这些学术思想的另一类图像式的转化与印证。
目前,图片影像艺术在当代艺术中的表现风头正劲,尽管褒贬不一,但世界各大媒体、艺术品收藏市场与拍卖公司,从中推波助澜,将当代摄影艺术影像的地位抬升到了与当代绘画等量齐观的高位。但是,在世界上,迄今为止还没有出现一个能够被多数摄影人认可的有关当代摄影艺术作品的研究机构,及其与之相关的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成果。而在国内,哪怕在从事艺术研究的理论界和从事专业摄影教学的高等学府,却不知所措,无所适从,表现出了极其迟钝与隔膜──从先前的拒绝到被迫承认,再到现今的整个学术界,在表面上显现出了一种坚守传统阵地,对当代艺术采取不合作和不作为的姿态。
很显然,向来以正统影像话语的方式来进行诠释的中国摄影理论家们,已经完全无法面对国内外纷繁复杂、极为多元的当代艺术影像创作的种种全新的现象,无法对这些现象做出适时合宜的评价与合理化的解释。而此时,采取包容与开放的学术研究态度,对于当代摄影来说,则显得尤其珍贵。
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将当代影像艺术的研究推向一个全新的学术高度,以尊重艺术影像本体的眼光,来考察读图时代的当代影像艺术的生成与发展,及其各种不同风格影像之间的实质性区别,从而有助于我国摄影教育、摄影理论研究和摄影创作的健康发展。那些极富时代气息的复杂多元的创作观念,终将荡涤过于简单与机械的陈腐学术风气,切断经年因预设立场与惯性思维所种下的种种因果,而由此不断呈现的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色彩纷呈的学术观点,必将会令观看者与创作者自主地形成各自较为独立的判断,并将在最大程度上主动积极地运用与推广到更深一层的艺术创作与学术探讨之中,进而成为一种真正推动一个时代进步的来自于全民独立思考的中枢能量。
图片提供/中国摄影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