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远方的家

我们的诗意生活

作者:文/瑾娘 图/瑾娘、泰国旅游局上海办事处编辑/洛追 设计/秦然

我们这期“特别策划”的选题对象是一个叫“桦墅“的乡村。这个乡村目前因一家读书会的进驻而更加声名鹊起。每到周末和节假日,去村里“观光”的文艺青年们络绎不绝。

乡村往往是理想生根,星火燎原的地方。如果你足够细心,你会发现我们国家伟大的人往往都出生在乡村,他们的童年时光跟乡村息息相关。比如,那一年,祖国大地一片欢腾,在一个普通的乡村里,我低调地出生了。

关于我的传说有很多版本,最权威的是这一版。话说我小时候虽然生活在乡村,但却是“城镇户口”,当时感觉挺有优越感。我对国家政策了解不多,大概因为父母是教师的缘故,让我明明出生在村子里,却混了个“城里人”的身份。尽管如此,乡村里的人和事贯穿了我整个的童年时光。

从乡村到城市,我收获了生活的种种类型,这是珍贵的鲜活教材。这大概是所有伟人们起步的基础,经过锤炼才更有韧性,更能经得起风雨。万丈高楼平地起,我对此道理无条件十分相信。

这个世界上有许多城市就是在茫茫旷野甚至沙漠、海滩上建设起来的。如果将整个城市的形成拍一部几十秒的微视频,镜头大概是这样的:在一片杂草丛生的土地上,一群迁徙而来的人类利用手上的工具,开荒耕田、种植粮食,他们白天生产建设自己的家园,晚上读书聊天谈人生,心情好时再滚个床单,渐渐形成了群居的生活,有了自给自足并且有组织和计划的“村庄”形态。随着与外界物质交换得频繁,来来往往的人多了,便开始兴建符合生活水平和贸易往来所需的各种基础设施,发明了汽车、飞机和大炮,发明了假币、囚笼和超市,逐步完善了影院、剧场、过山车、动物园等娱乐设施,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城市生活。

很明显,城市和乡村的发展是“因人而异”的,两者之间的文化差异是自然条件导致的社会形态的差异,并没有谁优谁劣的问题。只是乡村和城市之间的互相张望和嫉妒,导致了兵荒马乱的错位意识不断上演,生生不息,前赴后继。

苦练了一手养鸡的手艺,却跑到城里替人看场子;艰难地读完卫校的大专,却回绝了镇医院护士的工作来到环球至尊KTV做公主;城里的大佬们为了忆苦思甜,开着直升飞机回村里过几天清静的日子,但又受不了村里的条件,于是给村里盖了豪华别墅群,专门用来养猪。

当我们在不同的生活形态下被各自所需的光环笼罩的时候,往往辨不清自己到底需要什么。

未来的城乡彼此共生,互相渗透,互相照顾,让农村不怎么农村,让城市里也能喝上散养的老母鸡汤,这是政府宏观规划带来的福利。对芸芸众生而言,凡事要讲究规律,守住自己真正所需的那“一亩三分地”,才是最务实的追求。

茫茫终南山里,住着五千位来自世界各地的隐士,官员、商人、演员、农民、教授,什么人都有,众神云集。他们历经尘世洗礼以后选择了最原始的晴耕雨读的生活。当物质条件难以满足精神需求时,唯有空谷懂幽兰。

当我们为身外之物操碎了心时,或许那些真正需要的,就在身后,在最开始的地方。白天生产建设自己的家园,晚上读书聊天谈人生,心情好的时候再滚个床单,这样的诗意生活,并不复杂。

执行主编:

 

左手星巴克 右手红烧肉

一座城市要有灵魂,乡村便是它的过去。

一个许多人爱去的地方

再现奥斯曼帝国的辉煌

也没有避世的小镇

Vietnam越走·越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