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康》记者 鄂璠
1934年10月的赣南,一支濒临绝境的队伍,在茫茫的夜色掩护下,离开了生活、战斗的中央革命根据地。他们从于都河边出发,告别亲人,谁也没有想到,这竟是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开始。此后的两年时间里,步步是险境、处处关生死,他们却在难以想象的艰险中斩关夺隘、绝处求生,在重兵追堵中走到陕北,走向民族救亡前线,打通了中国革命转危为安、走向胜利的道路。
这就是中国工农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堪称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在历史的教科书上,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以红军三大主力的会师为标志,长征胜利结束。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如今,80年过去了,回望历史,可以清晰地看到,从江西瑞金到陕西延安,从革命斗争到发展建设,从改革开放到伟大复兴,长征其实一直在路上,从未停歇。
“长征永远在路上。”7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回族自治区考察时说。
当日,习近平总书记从北京直飞固原,驱车70多公里到将台堡,向红军长征会师纪念碑敬献花篮并参观三军会师纪念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次专程来这里,就是缅怀先烈、不忘初心,走新的长征路。今天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新长征。我们这一代人要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
80年前的长征:是宣言书、是宣传队、是播种机
“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毛泽东主席在谈到红一方面军长征的意义时曾形象地说,“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没有,从来没有的。长征又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
由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著的《红军长征史》一书,则从三个方面总结了红军长征胜利的伟大意义和深远影响。首先,它宣告了国民党围追堵截红军的破产,宣传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主张,并在沿途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鼓舞了广大的革命人民。其次,红军长征的胜利,保留了红军的骨干,锻炼和造就了大批的人才,集中了各路红军的经验和特长,使红军成为一支更加坚强的部队。再次,红军长征的胜利,巩固和发展了陕甘革命根据地,使全国革命的重心移到了靠近抗日前线的西北,为革命新高潮的掀起、抗日战争时期的大发展和全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1996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而编写、2006年再版、今年修订重印的《红军长征史》一书指出:“红军长征的胜利,意义是多方面的,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充分地显示出来。”
堪称人类历史伟大奇迹的长征,一直是世人关注的话题。“今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无论从中国革命史、中共党史,还是从整个中华民族发展历史特别是近代以来的历史来看,长征都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长征是中国共产党成长发展中的里程碑。”在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部主任金民卿看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具有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立场,“要在中国推翻旧的统治,建立新的制度,实现共产主义,这是中国共产党的远大理想,也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初心’所在;同时,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定的人民立场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疑,从长征所展现出来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和信仰中,我们定能获得具有当代意义的启迪。
link 长征“档案”
伟大奇迹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七百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1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长征的胜利结束。
二万五千里征程
各路红军长征总里程约为二万五千里。其中:红一方面军从1934年10月17日至1935年10月19日,历时12个月零2天,途经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康、甘肃、陕西11省,行程二万五千里。 红二方面军从1935年11月19日至1936年10月22日,历时11个月零3天,途经湖南、贵州、云南、西康、四川、青海、甘肃、陕西8省,行程一万六千里。 红四方面军从1935年5月至1936年10月9日,历时18个月,途经四川、西康、青海、甘肃4省,行程八千余里。 红二十五军从1934年11月16日至1935年9月15日,历时10个月,途经河南、湖北、甘肃、陕西4省,行程近万里。
六大阶段
1934年7月7日至1934年10月10日,是长征的准备阶段;1934年10月10日至1935年1月15日,是长征的失利阶段;1935年1月15日至1935年6月14日,是长征的转折阶段;1935年6月14日至1935年10月19日,是坚持北上和南下分裂阶段;1935年10月19日至1936年7月1日,是发展巩固和南下受挫阶段;1936年7月1日至1936年年底,长征迎来了大会师阶段。
转变背后的“初心”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今天,我们回顾历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簿上、为回避今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借口,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在7月1日召开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在这次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半个多月后,在宁夏回族自治区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则再次指出,“不忘初心,走新的长征路”。参观三军会师纪念馆时,习近平总书记说,红军长征创造了中外历史的奇迹。革命理想高于天,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面对形形色色的敌人决一死战、克敌制胜,这些都是长征精神的内涵。我们要继承和弘扬好伟大的长征精神。有了这样的精神,没有什么克服不了的困难。我们完全有信心有决心有恒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当下,中国已踏上了实现“两个一百年”、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梦奋斗目标的新长征路途。到2020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亦是现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任务。
历史,总是在重要的时刻标注下鲜明的印记。四年前,党的十八大向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发出号召: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十六大、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要求基础上,十八大在报告主题中鲜明做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部署——从“建设”到“建成”,一字之改,却有着极其深刻的内涵。十八大代表、时任中央党校副校长陈宝生认为,“建设”是过程,“建成”是结果,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这是对人民的郑重承诺,对世界的明确昭告。
与80年前的长征,开始的时候相比,新长征之路上,不忘初心的中国人有了更主动的选择与更自信的表达。
“80年前的长征,开始的时候并不是一次主动选择,是被迫无奈的行为。”金民卿告诉《小康》记者。《红军长征史》中记载道:到1931年年底,全国红军发展到约15万人,后来发展到近30万人。但是,中共中央在这个时期犯的几次“左”倾错误,特别是以王明为代表的第三次“左”倾冒险主义错误,给各个革命根据地和红军造成了很大的损失。为了扑灭革命的烈火,蒋介石向各个革命根据地发动了一次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及其他根据地领导人的正确指挥下,大部分根据地胜利地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第一至四次“围剿”。但在第三次“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指导下,广大红军指战员虽然英勇奋战,国民党军队的第五次“围剿”却未能打破,中央红军不得不被迫长征。随后,其他几个革命根据地的红军,也先后出发长征。
“最后,长征结束的时候,我们的党和红军却已经非常主动了。”金民卿指出,“中国共产党从被动的、不自主的状态上升到主动的、自主、创造、智慧的状态,这种转折是非常有意义的,这背后有着一种怎样的力量呢?那就是坚定的信念。要推翻旧制度、建立新制度,这种共产主义的信念支撑着这批共产党人,让他们即便在失败的时候,也相信我们会胜利,相信中国革命必然会胜利,相信社会主义肯定会在中国建立,相信将来肯定会实现共产主义。”
在金民卿看来,就是因为没有放弃远大的理想,没有放弃人民的立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没有放弃初心,没有忘记初心。有这样一种理想信念支撑,就使得共产党敢于向自己开刀,自己犯了错误,那就承认错误,找到错误的病根,然后纠正这个错误,实现根本的转变,最后走向正确的道路。这就是长征留给中国人、留给当代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经验启示。”
冲刺——带着井冈山留下的传统
80年前,风雷激荡,壮志凌云,“在两年的时间中,各路红军以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和所向无敌的英雄气概,翻越了陡峭险峻甚至终年积雪的座座高山,跨过了激流汹涌、难以渡过的条条江河,穿过了沼泽遍布、神秘莫测的茫茫草地,冲出了国民党数十万军队一层又一层、一次又一次的围追堵截;他们顶寒风,冒雨雪,忍饥挨饿,遭冷受冻,甚至吃草根、咽树皮,经受了难以想象的千辛万苦,终于赢得了长征的胜利。”
在长征的过程中,江西、福建、广东、河南、湖北、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康(中国旧省名,1939年设置,1955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决议撤销)、青海、甘肃、陕西等14个省份在中国革命史上深深镌刻下了红色的印记。
当年,红军长征所经过的地区,大部分是偏远的西南、西北地区,不仅自然条件恶劣,而且生活条件极其艰苦。这从长征时担任红四团政委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杨成武所著的《忆长征》一书中可以看出。例如,在“四渡赤水”一章里,他记载道:“云贵高原地瘠人贫,群众俗称穷人为‘干人’。”在“神兵天降”一章里,他写道:“山区贫瘠,打土豪所得寥寥无几,沿途又杳无人烟。打下化林坪,十室九空,敌人把存粮也早已弄到山上。这两天,部队没有很好地吃过一顿饱饭了。”在“越过夹金山,意外会亲人”一章里,他这样记录:“眼下村里的居民既少又穷,烈酒、辣椒都无法买到。”“大坪周围有几家店铺,供应的东西少得可怜,除了盐巴、蚕豆和茶砖之外,其它什么也见不到。”在“从卓克基到毛儿盖”一章里,他写道:“为了克服粮食的困难,大家十分注意节约,宁肯上山挖野菜,也不肯多吃一点青稞麦。因为这在当地来说,毕竟是最好的粮食了。”……
而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长征沿线地区人民却同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血肉相连、唇齿相依、并肩作战、生死与共,他们冒着极大的风险,热情迎送红军过境,精心救护红军伤员,协助红军筹款筹物,还有很多人支援配合红军作战并积极加入工农红军队伍,为红军长征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忆长征》一书“进逼道州”一章中,杨成武回忆了这样一个场景,在向咽喉要地道州前进的路上,红军遇到一群从山下走来的人,见到红军,他们似乎有点害怕,四团团长耿飙请他们坐下,递上纸烟,问他们“从哪里来”,其中一个穿长衫的人连忙站起来,弯弯腰说:“回长官话,从道州来。”见他们毕恭毕敬的模样,杨成武觉得有些好笑,便说:“别这样,我们红军是老百姓的军队,你就坐下来讲。”很快,这群人就消失了惧怕心理,争先恐后地向红军介绍起情况来,他们还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情报。“试想,倘若不是两个挑担的老乡告诉我们关于浮桥的情报,又假如没有群众奋勇支援,为我们搭浮桥,我们就是三头六臂也不能这样快速地占领咽喉要地道州城啊!”在这一章的结尾处,杨成武写道:“在老苏区,群众放哨、报信、抬担架、救护伤员已是我们司空见惯了的事。如今在新区道州,又出现了同样的情景,致使人民子弟兵所向无敌,可见井冈山留下来的传统,是多么珍贵!”
曾经在井冈山留下来的传统,不仅在不久后出现在了道州,更是传承到了80年后的今天。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永远保持建党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而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着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冲刺的关键时期,各个地区的人民也都积极地行动起来了。新长征之路,同样需要豪情满怀的各族人民一道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真抓实干,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发挥作用、贡献力量。当国家理念与人民期盼同声相应,个人梦想与民族梦想一脉相承,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现代化国家的蓝图与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好的教育等群众期盼取得了无缝对接之时,新长征之路也必将会所向披靡。
从未停歇过的长征
在长征的“源头”于都河,曾经只能靠浮桥或摆渡通过的河上,近些年陆续建起了几十座桥;令人胆寒的大渡河,在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家的不断建设发展,也已经告别天堑、成为通途;在这个8月的烈阳下,每天都有超过万名游客前往红军会宁会师旧址参观,红军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与物质遗存,使得这里有了发展红色旅游的资本。
实际上,长征从未停歇。“沿着社会主义这条道路,朝着共产主义的理想往前走,敢于纠正自己的错误,敢于创造新的成绩,实际上这就是‘长征’之后的‘长征’。”金民卿认为,“新长征”是一个比喻的说法,意味着现在的“长征”并不比80年前的长征容易,新的长征既要发扬过去的成绩,同时也要克服当下面临的困难与问题,例如改革已经进入到深水区,就要有趟深水、过险滩的勇气;再比如说要脱贫攻坚,就需要有共产党人当年打敌人时想尽一切办法的决心,同时还要动员群众一起来争取最后的胜利。
正如金民卿所观察到的一样,“脱贫攻坚”是新长征路上必打的一场硬仗。实际上,自新中国成立后,长征沿线地区建设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就始终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和关心的重大问题,始终是党和国家关注的焦点、工作的重点,党和国家始终把解决长征沿线人民的温饱问题作为重要任务,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红军长征所经过的地区大多为老、少、边、山、穷地区,受多种因素制约,一些地区经济发展仍然缓慢、连片贫困突出、公共服务薄弱、区域发展水平相对滞后。
全面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在贫困的老乡能不能脱贫”。习近平总书记常常顶着烈日、冒着风雪翻山越岭体察民情,与贫困地区老百姓促膝长谈。
今年4月24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的红军广场。金寨,地处大别山腹地,被誉为“红军的摇篮、将军的故乡”。这里是红四方面军、红25军的主要发源地,先后组建过11支主力红军队伍,革命战争年代,10万金寨儿女为国捐躯。霏霏细雨中,习近平总书记向烈士纪念塔敬献花篮。随后,瞻仰了红军纪念堂,参观了金寨县革命博物馆。在此之前的3月,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脱贫攻坚作为“十三五”时期的头等大事来抓。这是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第29次国内考察,其中一半以上聚焦扶贫开发。脱贫攻坚,是他心底最深的牵挂。
金寨县是国家级首批重点贫困县,2011年被确定为大别山片区扶贫攻坚重点县。花石乡大湾村处在山区,全村921户3521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74户415人。当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大湾村走访村民,同当地干部群众共商脱贫攻坚大计。习近平总书记对大湾村的乡亲们说,“在地方工作时,我一直抓老区建设,同老区很有感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特别是不能忘了老区。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改革开放新时期,老区人民为党和国家作出了巨大贡献。老区人民对党无限忠诚、无比热爱。老区精神积淀着红色基因。在今天奔小康的路上,老区人民同样展现出了强烈的奉献奋斗精神。经过数十年发展,老区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放在全国范围内横向比较还有不小差距。党中央高度重视老少边穷地区尤其是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扶贫工作,要通过实施精准扶贫,确保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是过硬的。”
7月18日下午,在宁夏回族自治区考察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固原市泾源县大湾乡杨岭村,实地考察精准扶贫情况。习近平总书记说,全国还有5000万贫困人口,到2020年一定要实现全部脱贫目标,这是我当前最关心的事情。
如今,全国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的“精准扶贫”,已成为指导扶贫工作的重要方针。不少地方还结合本地实际,探索出了金融扶贫、旅游扶贫、产业扶贫的路子,凸显出了精准脱贫的无穷力量。
长征永远在路上,我们这一代人,正在走好我们这代人的长征之路,放眼于更大的发展视角,始于80年前的长征并未结束,其实也从未远去,历史昭示未来,在长征之后的“长征”路上,我们纪念长征,并不是仅仅为了回顾那段历史,而是为了在砥砺前行中,去获得一股绵延不绝的精神力量。
link 外国人眼中的长征
作为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长征以特有的精神魅力,不仅在中国人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成为突破时代和国界的伟大事件,在世界上广为传扬,产生了巨大的国际影响。
1936年8月,当红二、红六军团还在长征途中的时候,与他们一起生活了18个月的瑞士传教士勃沙特就在英国出版了《抑制的手》,记录了他在红军及长征中的奇异经历。
世界上第一个进入陕北采访红军的外国记者是美国的著名新闻记者斯诺。1936年6月他冲破种种封锁,到达陕北根据地,对红军进行了深入采访。1937年10月,斯诺在英国出版了根据自己在中国陕北采访红军的手记汇集而成的《红星照耀中国》,即《西行漫记》,第一次向全世界全面报道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经过,书中系统地介绍了红一方面军的长征,生动地描写了红军抢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的动人情景。斯诺把红军长征誉为“当今时代无与伦比的一次史诗般的远征”。此书一经出版,立即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而轰动的影响。
1937年3月至7月间,美国记者史沫特莱和红军的军事指挥者朱德进行了几十次谈话,成为她后来写《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时代》的基本素材。她说:“事实、数字和一路上千山万水的名称,都不足以说明红军长征的历史意义,更不能描绘出参加长征的红军的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以及他们所受的苦难。”“长征是革命战争史上伟大的史诗,而且不仅于此。”她满怀信心地预言,“长征已经完成,红军正在继续创造历史。”
此外,《毛泽东的长征:人类大无畏精神的史诗》《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中国的长征:艰险的6000英里》《向自由的长征》《毛泽东领导的长征》《中国红军——困难与险峻的二万五千里》等著作,都出自外国人的笔下。
长征在国际上形成的巨大影响,让很多外国政治家叹为观止。他们不吝赞美之词,盛誉长征在世界史上的震古烁今。二战期间战功赫赫的英国元帅蒙哥马利称长征“是本世纪最伟大的军事史诗,是一次体现出坚韧不拔精神的惊人业绩”。国际知名战略学家、曾担任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布热津斯基,于1981年7月携全家一起赴贵州、四川,重走了一段长征路。
红军长征的伟大精神,早已融入世界,成为全世界人民为了理想和信仰克服困难、不断前进的巨大精神动力,就像英国学者迪克•威尔逊在《1935年的长征:中国共产党为生存而斗争的史诗》一书中所说:“长征已经在各大洲成为一种象征:人类只要有决心和毅力,就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内容参考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著的《红军长征史》;新华社8月7日电,《外国人看长征:无可匹敌的英雄主义史诗》;《解放军报》2014年刊发文章《感动世界的“红飘带”:长征在国际上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