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中国食品

实施“海上粮仓”工程 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三融合

作者:张卫
文 张卫

海洋是人类的资源宝库。科学研究证明,海洋可以提供的食物总量要比陆地大得多,水产品是高蛋白、高营养价值的优质粮食。党的十八大做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部署,海洋渔业在国家战略和行业发展中所占的比重明显加大。

山东是海洋大省、渔业大省,发展渔业生产具有天然的资源优势和厚实的基础条件。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保障粮食安全的战略部署,落实好山东省人民政府印发的《关于推进“海上粮仓”建设的实施意见》确定的目标任务,加快推进“海上粮仓”建设,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山东省发改委联合印发了《山东省“海上粮仓” 建设规划(2015-2020 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提出,努力将山东打造成全国优质高端水产品生产供应区、渔业转型升级先行区、渔业科技创新先导区、渔业生态文明示范区,实现种粮于海、产粮于海、存粮于海,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积极贡献。

山东省产业发展现状及形势

近年来,山东省委、省政府把渔业作为农村经济基础产业、蓝色经济区主导产业和海洋战略性产业来培育,以实现渔业现代化为目标,着力抓好“科技引领、创新驱动、质量提升、服务保障”等重点工作,大力推进渔业转型升级,取得了显著成效。

渔业综合实力稳步增长。2014年,全省水产品总产量达903.7万吨,增长4.7%。 海水养殖479.9万吨,增长5.1%;远洋捕捞36.5万吨,增长222.9%;近海捕捞229.7万吨,下降0.8%;淡水养殖146.4万吨,下降2.1%;淡水捕捞11.2万吨。海淡水养殖面积分别达到54.8万公顷、28.7万公顷,分别占全国的 23.8%、4.7%。渔业经济总产值和增加值分别为3590.1亿元、1723.6亿元,分别增长5.4%和5.5%。其中全省水产品产值为1552.3亿元,增加值为946.5亿元,分别占大农业比重的16.1%和18.2%。渔业从业人员148.9万人,全省渔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初步核算为14989元,高于全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00元以上,延续了近几年的较快增长势头。渔业经济已成为提升山东省经济总体实力、增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力量。

渔业生态保护力度不断加大。近年来,山东省大力实施渔业资源修复行动计划,其中对虾、梭子蟹、海蜇等放流品种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秋季渔汛。另外,还在城市水系和水源地实施“放鱼养水”工程,利用滤食性鱼类对浮游动植物的吸纳转化功能,保护饮用水源地水质清洁和生物多样性,拓展渔业生态功能;有序开展海洋牧场建设,逐步由经济型向生态型转变;建立实施海洋生态红线制度,划定红线区73个,总面积6534.42平方公里,海洋保护区总面积约80万公顷。

渔业发展转型升级成效显著。大力培植优势主导产业,剌参、对虾、扇贝、海带、鲆鲽类等海水养殖十大优势品种产量占海水养殖总产量的70%以上;远洋渔业发展迅速,全省具有农业部远洋渔业资格企业已达34家,实现产量36.5万吨、产值32.24亿元;水产品精深加工能力不断增强,目前已形成了冷冻冷藏、腌制、烟熏、干制、罐藏、调味休闲食品、海洋保健食品、海洋药物等上百个水产加工品系列,涌现出一批特色突出的现代水产品加工业新集群,胶东半岛地区已成为全国最重要的水产品来进料加工区域;渔业产业化水平逐步提高,已建设省级现代渔业园区223处、创建了15处省级休闲海钓示范基地、全省规模以上渔业企业发展到900多家、全省渔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561家,渔业整体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明显提高;加强水产品质量监管和服务,实施“无公害水产品行动计划”,建立国家级和省级健康养殖示范区453处,面积达240万亩。

渔业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山东省积极探索产学研协同创新,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以上科研创新平台155个,国家海藻与刺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贝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均落户该省。此外,山东省还积极参与国际合作项目实施,先后建立了中俄海洋生物联合实验室等10个海洋渔业合作平台,实施“东亚海”计划、“大黄海”生态系保护项目等50余个项目。

依法治渔能力逐步增强。出台了《山东省渔业港口和渔业船舶管理条例》、《山东省渔业养殖与增殖管理办法》、《山东省海洋生态损害赔偿费和损失补偿费管理暂行办法》、《山东省渔业船舶管理办法》、《山东省国有渔业养殖水域滩涂使用管理办法》等地方性渔业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渔业法律法规体系逐步完善。

虽然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山东渔业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渔业发展方式相对粗放,组织程度有待提高。尽管山东渔业总量全国第一,但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一 二三产业融合不足、养殖产业效益相对较低、市场竞争力不强等问题日益凸显。

近海传统渔业资源衰退,远洋渔业空间受限。近海捕捞产量连续多年徘徊在240万吨,传统渔业资源持续衰退,生物多样性明显下降,种类组成趋于小型化、低龄化、低质化,同时因公海渔业的严格管理限制及入渔国准入政策的日益苛刻,增加了入渔难度和项目生产成本,远洋渔业作业空间受限、风险加大。

海洋生态环境压力较大,发展空间受到挤压。莱州湾、胶州湾等典型近海生态系统总体呈逐年退化趋势,水生生物栖息环境和繁殖场所遭到破坏,渔业发展空间不断受到挤压,渔民“失海”、“失水”问题凸显。

渔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支撑服务能力不足。渔业养殖设施普遍老化,机械化水平低,渔港渔船老旧现象突出。此外,工厂化设施渔业规模较小、渔业良种体系不健全、良种繁育能力低;水产品冷库能耗大、利用率低;水产品质量追溯、水生生物疫病防控体系尚不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发展相对缓慢,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

渔业安全管理风险加大,防范机制有待健全。渔业尚未被纳入政策性保险范畴,商业性保险也刚刚起步,未对渔业生产形成大面积覆盖,遇到极端天气等自然灾害,受灾渔民恢复生产难度很大,海洋预警报和防灾减灾体系仍需健全完善。

“海上粮仓”的规划目标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海洋渔业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海上粮仓”建设呈现“中高速、硬约束、新结构、多挑战”新的趋势特征。今后一个时期,将是山东省现代渔业发展的关键时期,“海上粮仓”建设面临着重大发展机遇。

《规划》提出,至2020年,山东省的“海上粮仓”要达到如下规划目标:

全国优质高端水产品生产供应区。科学统筹海洋渔业分工与布局,调整优化海洋渔业区域结构、产业结构和品种结构,发展渔业高端技术、高端产品、高端产业,打造以健康、生态、安全为特色的高端水产品生产供应基地。水产品总产量达到1000万吨,蛋白质当量相当于400亿斤粮食,占全国水产品总产量的比重稳步提升;人均水产品占有量达到100公斤;水产品产地抽检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

渔业转型升级先行区。以“新特优”为发展导向,依靠科技进步,优化生态环境,推进海洋渔业产业集聚、功能集成、要素集结,打造渔业产业升级版。基本建成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渔业产业集聚区,增殖渔业、休闲渔业、冷链物流业等新兴产业取得显著发展,渔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

渔业科技创新先导区。充分发挥科技教育优势,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健全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人才为支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渔业科技开发和技术创新体系,打造具有国际水准、国内领先渔业科技创新高地,科技创新能力贡献率70%以上。

渔业生态文明示范区。坚持用海与养海并举、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科学开发利用水域资源,加大渔业资源修复力度,资源枯竭问题得到有效遏制,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建立全海域的生态红线制度,自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40%;重要海洋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90%;全面清理非法或设置不合理的入海排污口,基本消除入海河流劣五类水体。

“海上粮仓”的主要任务

《规划》提出,要加快培育“海上粮仓”建设五大主导产业——提升水产养殖业、做大渔业增殖业、优化海洋捕捞业、做强加工流通业、拓展休闲渔业产业,同时着力构建资源环境保护、现代经营、科技支撑、公共服务保障、政策支持五大支撑体系, 增强粮食安全的保障能力,维护国家粮食安全。

1.提升水产养殖业

首先,拓展水产养殖业发展新空间。海水养殖从岸基、滩涂、浅海向深海、远海拓展,积极发展大型抗风浪网箱养殖、大型可移动平台“养殖工船”综合养殖。同时,重视海洋藻类和耐盐碱蔬菜栽培,鼓励发展不投饵、不用药的全生态链养殖;加大宜渔荒碱涝洼地的开发力度,开展养殖设施标准化改造,加快建设黄河三角洲国家生态渔业基地;建设“工业化”渔业样板区,推动渔业实现生产工厂化、装备工程化、 技术现代化、管理工业化;构建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的现代种业产业体系,培育优势化、特色化、品牌化水产育种模块,提高山东省水产种质资源平台支撑能力。

其次,优化养殖品种结构。重点发展生态、健康养殖模式,稳定发展大宗鱼虾贝藻等常规品种,重点壮大刺参、鲍、鲆鲽鳎、梭子蟹、中华鳖、大闸蟹等名优产品,积极扩大对虾、乌鳢、泥鳅等出口品种的规模。

2.做大渔业增殖业

首先,科学增殖放流,修复海洋生态环境、恢复生物种群数量,走规范捕捞与资源养护相结合、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新型渔业增殖发展道路。其次,稳步发展湖泊水库滤食性、草食性鱼类和土著水生生物资源增殖,打造内陆大水面有机鱼品牌。再次,开拓低碳经济发展新领域,实施海底渔业开发工程。最后,优化人工鱼礁建设布局,构建技术先进、特色鲜明、布局合理、效益显著的人工鱼礁增殖产业。

3.优化海洋捕捞业

首先,加快海洋装备、捕捞技术现代化,控制近海捕捞,大力发展远洋捕捞,加快捕捞业转型升级。其次,加快海洋捕捞装备和技术现代化,推进捕捞业转型升级, 提高捕捞质量和效能。最后,积极稳妥发展远洋捕捞业,参与开发新的国际渔业资源,开拓远洋渔业发展空间,发展壮大大洋性渔业,巩固提高过洋性渔业,加快发展南极渔业。

4.做强加工流通业

首先,以自主创新为引领,推动山东省水产加工由以来料加工为主向以自有原料加工为主转变,由传统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由单纯加工向加工、物流、贸易融合转变,扶持水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现代化水产品加工园区。其次,创新水产品流通方式,发展连锁经营、直销配送、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营销、第三方电子交易平台等新型流通业态,充分利用知名电商物流平台和电商品牌孵化器平台,促进全省名优水产品在全国的销售。

5.拓展休闲渔业产业

首先,发挥渔业休闲娱乐功能,推进渔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利用岛礁、港湾、沙滩、滩涂等自然资源以及渔村、渔港等人文资源,结合养殖基地、海洋牧场建设和增殖放流等渔业生产活动,实施多元化的精品休闲渔业项目,发展生产、观光、垂钓、餐饮、娱乐、购物等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综合性休闲渔业,创建一批省级休闲渔业公园。其次,传承发展山东渔业特色文化,全力打造齐鲁渔业民俗文化品牌。通过观赏鱼大赛、垂钓比赛、渔业饮食文化节、放鱼节、开渔节以及渔业科普、美术摄影等活动形式,不断挖掘、传承、弘扬、创新渔业文化。

《规划》指出,山东省“海上粮仓”建设重点工程包括产业发展类14个工程和支撑保障类10个工程,总投资约366.39亿元,其中,产业发展类总投资约 234.52亿元,支撑保障类总投资约131.87亿元。公益性及公共服务性工程投资以政府投入为主,其他工程投资以企业自筹为主。

《规划》明确,通过实施“海上粮仓”工程,要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融合发展。

在经济效益方面,通过培育五大主导产业、拓展传统渔业发展空间、延伸渔业产业链、提升水产品质量和产量,至2020年,按水产品总产量达到1000万吨计,直接经济效益可达2300亿元,带动水产品加工、贮藏、流通业等相关产业生产总值增加30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5%以上,渔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达到近30000元。

在社会效益方面,“海上粮仓”可发挥“代粮、节粮、促粮”作用,对于有效保障粮食安全具有战略意义。

在生态效益方面,通过发展全生态链养殖,开展“生态方”建设、海洋牧场建设和“放鱼养水”工程,可有效修复海域生态环境、恢复渔业资源、保障城市水系和水源地水质清洁、维持生物多样性及生态平衡。

 

PET的发明与瓶装水包装物的演变

酸碱度不是好水的唯一标准

上半年成绩单出炉 有人欢喜有人忧

北京:首推气候品质认证分数高的质量也更好

中美粮食市场比较

海南:主攻生态特色 五方面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