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医务社会工作 组织管理 港台地区 比较研究
【摘 要】港台地区与大陆有着较为相近的文化传统和观念,研究其医务社会工作发展历程和现状,对当今大陆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通过文献查阅等方法,对香港和台湾地区医务社会工作的起源与发展、组织与管理、功能和定位、服务内容和范围、教育和培养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大陆地区可在健全社会福利制度、政府管理与支持、社工专业人才培养、志愿服务功能发挥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医院医务社会工作。
Comparison and reference on medical social work in Hong Kong and Taiwan / DU Lina// Chinese Hospitals. -2016,20(8):9-11
【Key words】medical social work,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Hong Kong and Taiwan region, comparison research
【Abstract】Understanding the history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medical social work in Hong Kong and Taiwan region can give important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edical social work in mainland because of the similar history and culture. The sources and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function and targeting, contents and scop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of medical social work in Hong Kong and Taiwan region were compared by literature review. It shows that medical social work in mainland can be strengthened in aspects of social welfare system, government management and support, professional training and voluntary service. Author’s address:The 1st Affiliated Hospital, 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 No.300, Guangzhou Road, Nanjing, 210029, Jiangsu Province, PRC
社会工作融入医疗卫生服务系统,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医院满足患者多元化需求的需要,凸显了医学模式转变的趋势和“全人医疗”照顾的理念,同时也意味着广义的社会福利正通过社会工作者直接参与医疗卫生保健服务,以实际的社会福利行动来达到服务民众的目标。医务社会工作在减轻患者心理压力、加强支持网络、提供社会资源、协调医患关系等方面的作用已被广泛证实[1]。我国香港和台湾地区,医务社会工作也早已普及和专业化发展,并取得喜人的成绩,其工作模式和经验对我国大陆地区医务社会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作用。
1 我国台湾和香港地区医务社会工作现状
我国台湾地区医务社会工作专业化较早,有最早成立的专业组织,有较为完善的各种规定以规范社会工作的开展,如社会师工作执照制度,平均每100张病床需配有1名医务社工师。台湾医务社会工作协会2012年6月统计,医务社工总人数为1443人,持有社工师执照者824人,占57.1%。
香港地区医务社会服务由医院管理局和社会福利处共同提供。香港公立医院每100张床位均需配有1名医务社工,执行香港社工协会年度注册制度,有统一的医务社工个体等级评定制度。“香港社会工作注册局”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10月,香港共有约600余名注册医务社工,其中430名由社会福利处管理,200余名由医院管理局管理;这些医务社工均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
2 我国香港台湾地区医务社会工作比较
2.1 起源和发展
l939年,“香港医务卫生署”成立了首支医务社工队伍,主要工作是受某些政府部门委托进行救济物品分配工作和协助病人处理申请医疗费用豁免及转介等一些简单的社会服务。1964年,香港正式成立了医务社工协会,逐步开展医务社工活动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工作。1983年,香港一些公立综合性医院、专科医院、医学康复机构纷纷建立了社工部。
我国台湾地区设置医务社工初期也是应急处理患者的急难救助,后期渐渐地开始制度性回应“全人化医疗照顾”的需求。1967年,台湾大型公立医院普遍成立了社会服务部;1983年,台湾医务社会工作协会成立,性质为医务社会工作专业团体;1985年,台湾将社会工作纳入医院评价标准[2]。
2.2 组织与管理
在香港,医务社会工作作为医疗服务的一个环节,开始是由“医务卫生署”直接管理。自1982年起,香港地区政府医院的医务社工改由“社会福利署”接管,而私立医院的社工则由医院直接雇用。1990年,医院管理局成立以后,开始聘用直属医院管理局的医务社工。香港的医务社会工作者并不隶属于医院,而是站在“第三方”的角度上为病人服务[3],体现了服务提供的第三方特性,保证了其公正与客观性。香港医务社会工作服务的提供主要通过医院内的病人资源中心、医务社工部和社区内的病人复康网络来实现。这3大类服务的服务专案和职权范围既彼此互补又相互延续,使整个医务社会工作在良性运作机制中进行[4]。
与香港地区不同,台湾行政部门更多扮演的是幕后支持者角色,主要发挥着管理、教育、支持的功能。具有权威性和广泛影响力的行业协会主导着医务社工的发展,行业自律特征明显。台湾地区行政部门通过政策支持和体制保障等方式对社会工作的发展予以支持。如通过对社会福利服务机构社会工作部门设置及人员配备进行明确规定;设立较为完善的社会师工作执照制度;合法注册的医务社会工作师可以独立营业;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提供资金支持等[5]。台湾地区没有专门的社区医务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这部分服务由不同医院承担,形成医院社区一体化联动格局。
2.3 功能和定位
医务社会工作的诞生,是希望通过现代医学与现代社会福利的完美结合,使现代医学能够提供更为完美的医疗服务。香港地区医务社工的角色定位是教育者、组织者、协调者和策划者,在为服务对象提供教育性、支持性和辅导性工作的同时,更多的功能是为服务者有效链接与整合社会资源。香港医务社工主要采用团体合作的服务形式。无论在医院还是在社会服务机构,医务社工都是和医护人员、义工和牧师等一起为服务对象提供综合性多层次服务。
在台湾地区,医务社工的角色与功能也体现出丰富性与多样性。在直接服务方面,医务社工大致扮演了诊断评估、资源整合、沟通协调、咨询支持等角色;在间接服务方面,则有倡导、干预、规划、行政等功能。在日趋强调品质管理的今天,医务社工又被赋予了管理者、教育者、研究者、创新者的角色[6]。
2.4 服务内容和范围
香港地区医务社工主要向病人提供心理支援服务、转介服务和各类社会资源的争取和共享,包括评估病人社会及心理状态,协助患者及家属处理因疾病而引起的情绪或生活上的问题,制定入院及离院计划,辅导病人善用社区内各种医疗及康复服务,评估及转介申请康复服务和有关社区资源为患者提供经济援助,与其他医护人员合作制定全面治疗及康复计划等。
台湾地区医务社会工作内容比较多元,经济问题、疾病适应、情绪辅导等均在其范围之内。“二代全民健保”实施之后,服务内容发生了显著变化,主要包括5大类:个案服务工作、临床团体工作、社区工作、行政及督导工作和专业发展工作。服务项目主要包括个案协助、疾病适应辅导、家庭问题协助、经济问题协助、情绪辅导、社会福利咨询、爱心募捐、社区服务、社会资源转介、教育训练、志愿服务组织工作、医患关系等。
2.5 社工教育和培养
香港地区各大学医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采取的是“通才教育、注重实践”的模式。大学没有专门的医务社工系。学生先系统学习社会工作的一般理论与方法,再根据自身兴趣选择医务社会工作方向,学习医务社会工作的相关知识与技巧,到医疗部门进行医务社会工作的专业实习与实践[7]。毕业后,学生注册为社会工作者,方可从事医务社会工作。
我国台湾地区在1954年就有了社会工作专业的教育课程。东海大学1979年成立了第一个正式的社会工作系,1984年设立社会工作硕士研究所,1994年又设立了第一个社会工作博士班[8]。医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采用“专才教育”的模式,依托医学院校整合各种教学资源,培养专门面向健康领域的专业人才。台湾地区医务社工的培养和香港不同,其一开始就明确了医务的专业定位和培养方向,并围绕这一培养目标来设置课程和规划实践教学内容。
3 启示
3.1 健全与完善社会福利制度
从社会工作历史看,医务社会工作的产生、发展与社会福利理论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密不可分[8]。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和社会服务体系是发展医务社会工作的重要基础。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以社会管理创新和改善民生为重点、以完善社会福利制度为核心的社会建设发展战略,会给我国社会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创造必要的土壤[9]。
3.2 发挥政府管理与支持功能
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与培育。在规范与管理层面,由于我国内地的医务社会工作正处在恢复重建时期,因此,亟需政府在岗位、人事、财务、就业等方面出台相关政策与法律法规,建立和完善相关的工作体制和机制。在医务社会工作运行发展的资金投入支持层面,在创新社会管理的大背景下,政府将不断缩小职能范畴,向“小政府大社会”转换,而从政府转移出的职能需要由社会部门来承接。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成为大势所趋,将带动社会资源的投入。
3.3 加强医务社工专业人才培养
港台地区医务社会工作的职业化及专业化发展得益于其本土化的社会工作学历教育。两地都有专业的学科定位、较为合理的师资配备,十分注重实践能力培养,且社工服务从业人员都是本科及以上学历。目前大陆医院从事医务社会工作的人员多由医护人员转岗而来,没有社会学专业背景。若要医务社会工作获得长远稳定发展,首先必须培养具有专业技能的优秀社工专业毕业生。虽然近几年大陆不少高校已经开设了医务社会工作专业,但仍存在专业岗位有限、难以就业和毕业生理论脱离实践、服务能力与期望值相差较大的尴尬境地。其次可以结合医院现状,在现有医务人员和管理人员中挑选出具有社工潜质和有从事社会工作意愿的人员加以专业培训。另外,医院可以深化和高校的合作,加强与国内外专业社会工作协会的联系,以创立实习基地、聘任实践督导、研究专业课题、开展学术交流等方式,形成院内外联动局面,推进医务社会工作发展[10]。
3.4 重视志愿服务社会功能发挥
我国港台地区已树立起普遍的志愿服务理念,社会民众广泛参与各类服务,为提升社会福利服务质量,提供了巨大的人力资源。从医务社会工作的现实来看,除了进一步增强制度规范化建设的机制之外,当务之急还要整合现有运行资源,探索本土化医务社会工作模式。分析当下有利因素和专业人才不足等现实困难,可以尝试以医院志愿服务推进工作为抓手,通过志愿服务专门化、规范化发展,增强其社会动员、社会保障、社会整合和社会教化功能,逐步建立“志工社工融合服务平台”。其核心是把医务社会工作的专业技术融入到志愿者服务过程中,促进社工和志工良性互动,共同服务患者及其家属。社工为志工提供培训和督导,反过来,志工也为社工提供“喘息服务”。医院、社区、高校、企业、社会组织、基金会、媒体等作为该服务平台的社会支持,为其提供源源不断的社会资源。
参考文献
[1] 张一奇.上海市综合性医院医务社会工作模式的建立与评价——以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为例[J].现代医院管理,2010,8(2):15-17.
[2] 郭永松,吴水珍,张良吉,等.我国医务社会工作现状研究[J].医学与社会,2009,22(2):5-7.
[3] 郭永松,吴水珍,张良吉,等.美国及中国港台地区的医务社会工作状况及启示[J].中国医院管理,2009,29(2):28-29.
[4] 孟馥,张一奇,王青志.从我国港台地区经验谈大陆医务社会工作发展[J].现代医院管理,2014,12(4):44-47.
[5] 朱希峰.台湾社会工作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考察(上)[J].社会工作,2007(13):18-22.
[6] 赖静宜.医务社会工作专业在全人医疗理念中角色与定位之初探——以服务使用者的观点切入[D].台湾:暨南国际大学,2010.
[7] 王卫平,肖慧欣.部分国家地区医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22-26.
[8] 刘继同.国内外医院社会工作的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J].中国医院,2008,12(5):6-8.
[9] 张涵.专业共同体协力助推医务社工制度建设——访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刘继同教授[J].中国民康医学,2013(1):7-10.
[10] 杜丽娜.我院医务社会工作初步实践及SWOT分析[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4(5):8789.
通信作者
杜丽娜: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社会工作办公室主任、团委书记,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在读博士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