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中国医院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医疗健康领域社会工作文献研究与展望

作者:袁敏 朱惠蓉 李赣 姚政 郑莉 徐美琴 唐泽
袁敏① 朱惠蓉① 李赣① 姚政② 郑莉③ 徐美琴② 唐泽④

【关键词】社会工作 文献研究 健康照顾 社会工作模式

【摘 要】国家坚持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将促使越来越多的社会工作参与到医疗健康领域之中,开展以人为本的健康照顾。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医疗健康领域社会工作研究文献,从主要研究的领域、主题、人才特点、机构、高被引文献和存在问题等方面客观地分析总结,以期为本领域相关从业人员、科研人员、管理决策人员等提供参考。

Literature review and progress on medical social work after the opening and reform / YUAN Min, ZHU Huirong, LI Gan, YAO Zheng, ZHENG Li, XU Meiqin, TANG Ze// Chinese Hospitals. -2016,20(8):1-5

【Key words】social work, literature review, health care, social work mode

【Abstract】Human and patient centered healthcare is the core concept of health China which pushes more and more social work coming to healthcare field. Literature review on medical social work in aspects of topics, the characters of human resources, institutions, highly cited paper and existing problems were analyzed to give reference for the researchers and hospital managers. Author’s address:Shanghai University of TCM, No.1200, Cailun Road, Shanghai, 201203, PRC

1 前言——健康中国与社会工作

目前我国正处在快速发展期,生活方式和健康观念随之改变,人民群众健康意识和素养明显提高。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提高人民群众健康为目标,对卫生事业改革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社会工作的本质是社会福利服务,而医疗健康领域中的医疗和健康照顾是社会福利中最基础、最重要,最能体现社会福利水平的服务[1]。美国绝大多数社会工作人员分布在健康与精神健康领域中[2]。在国家坚持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背景下,探索如何开展健康服务,推进医疗健康领域医疗和健康照顾,满足人们对医疗保健和健康的需求,将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从主要研究的主题、机构、人才特点和存在问题等方面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医疗健康领域社会工作研究情况展开文献研究,以期为本领域相关从业人员、科研人员、管理决策人员等提供参考。

2 医疗健康领域中社会工作的研究概况

2.1 资料与方法

检索主题:医疗健康领域中的社会工作。检索词:社会工作、社工、健康、医疗、医院、医务、卫生、护理、康复、保健、预防。检索策略:(1)社会工作or社工;(2)健康or医疗or医院or医务or卫生or护理or康复or(保健and预防);(3)策略(1) and 策略(2)。检索年限:1979年1月1日~2015年10月31日。检索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特色期刊库、中国学术辑刊全文数据库。

2.2 检索结果分析

此次检索中,总计获得符合条件的记录501条。其中,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445条、特色期刊库49条、中国学术辑刊全文数据库7条。

2.2.1 论文年度分布。从1984年起,我国才开始有相关文献发表。1984-2003年研究不多,维持在每年1~3篇;2014年达到高峰,全年发表相关论文82篇(图1)。

2.2.2 论文机构分布。在501条记录中,39家机构发表论文2篇(含)以上,主要为高校。其中,京津冀地区12家,上海、江浙一带12家。501条记录中,发表论文机构数排名前3的地区为广东(21家)、上海(21家)、北京(15家)。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在医疗健康领域中社会工作的研究集中在京津冀地区和上海、江浙一带。

(1)机构与发文量。发表论文5篇以上、排名前3的机构分别是北京大学、福建医科大学、浙江大学(表1)。机构分布可以反映各机构在医疗健康领域中社会工作的科研实力。

(2)医学院校发文情况。同一机构发表相关主题的论文2篇及以上的机构中有医学院校6所,共发表论文42篇(图2)。其研究主题包括以下方面:介绍国外医务社会工作情况[3];分析医务社会工作现状及对策[4-5];探索医务社会工作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6]和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制度[7];探讨医疗社会工作的伦理[8-10];医务社会工作的教育教学[11-15]与实习督导实践[16];医务社工在构建医院人文服务[17]和医患沟通中的作用[18-23];从经济学角度论证医务社会工作带来的医院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4];研究社会工作如何介入精神病[25-26]、姑息照护[27-28]、医师社会支持系统[29]以及社区卫生服务[30]等。

(3)医院发文情况。在501条记录中,发文机构第一作者单位为医院的共有77篇,发表论文数在前5位的医院集中在北上广三地(图3)。在这77篇文献中,相关主题发文量排前五位的期刊为《中国医院》《现代医院管理》《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中医药管理杂志》《中国医院管理杂志》(图4)。内容多为介绍本院医务社会工作的实践与探索[31-39];探讨医务社会工作与医院志愿者服务[40-42];探讨如何借鉴国外医务社会工作经验[43-44];从理论上研究我国医院社会工作的本土化[45-46];医务社会工作对构建和谐医院、改善医患关系[47-51]的作用;军队医院引入医务社会工作的管理模式[52-54]和在突发公共事件中的作用[55]等。

501条记录中,中医机构有广东省深圳市中医院、嘉兴市中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和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等4所医院,其研究除有1篇文献提出医务社会工作与中医药特色文化结合[56]外,其他均为从理论上探讨医院开展医疗社会工作的战略选择[57]、医务社工介入医患关系的困境与对策[58]、医务社会工作本土化探索与推进策[59-60]等内容,并未体现中医药传统文化特色。2.2.3 论文作者分布。(1)高产作者分布。在501条记录中,第一作者发文3篇以上的有21位,共有论文109篇,占总数的21.8%。这些作者来自17家机构,其中有浙江大学医学院、山西医科大学、福建医科大学、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首都医科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等6所医学院校和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2所医院。

高产作者(第一作者,5篇以上)9位,共有论文70篇。高产作者所在机构主要为北京大学、浙江大学、重庆师范大学、山西医科大学等高等院校(表2)。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在医疗健康领域社会工作的研究中,主要研究作者集中在高校。除综合性大学外,有近一半机构为医学院校。

(2)高产作者论文引用情况。高产作者发表的109篇论文中,单篇文献引用频次超过50次的有3篇,内容涉及医务社会工作与医患关系[61]、我国精神卫生社会工作实务模式[62]、现代医院如何开展社会工作[63]等方面。以作者为单位进行统计,被引用总频次超过50次的是刘继同(北京大学)、郭永松(浙江大学)、刘斌志(重庆师范大学)、张一奇(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童敏(厦门大学)、王卫平(福建医科大学)、周沛(南京大学)、安民兵(安庆师范学院)(图5)。这些数据能够反映目前在医疗健康领域社会工作研究中的核心团队和作者群分布情况。

2.2.4 论文基金分布。在501条记录中,共有51篇文献获得来自14个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其发表期刊集中在《中国医院管理》(11篇)、《社会工作》(8篇)、《医学与社会》(5篇)、《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3篇)。51篇文献第一作者所属研究机构排名前三是浙江大学(14篇)、北京大学(13篇)、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6篇)。

这51篇受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资助的文献研究主题包括以下方面:对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医务社会工作的历史、现状和前瞻进行评述[64];探讨医务社会工作介入医患纠纷的功能定位、机制、过程、途径与方法[21,24,65-68];研究民国时期医院社会工作[69-71];国外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与历史经验[9,72-73];研究开展医务社会工作的政策与制度[74-75]、服务领域[76]、范围和优先介入领域[77]、绩效评价[6]、岗位设置[78-79]等相关条件;从系统论角度探讨医务社会工作本土实践的路径创新[80];研究社会工作与学校心理健康[81-83];医务社会工作在社区的发展[84],如社区老年人健康管理[85-86]和吸毒人员的社区康复[87];从经济学角度论证医务社会工作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4]等。

2.2.5 研究主题分布。此次检索中,不同检索策略获得的文献数见图6。从数据来看,以医务社会工作、医院社会工作、医疗社会工作为主题的文献占了绝大部分。

3 讨论

3.1 医疗健康领域社会工作发展的趋势和特点

此次检索年限设定在1979年1月1日~2015年10月31日,符合检索条件的总记录量仅有501条。从全国看,1984年起才开始有相关文献发表,1984-2003年维持在每年1~3篇,自2007年出现快速增长,这与2006年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国家政策相吻合。从以上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在医疗健康领域社会工作的研究中,总体起步较晚,整个发展趋势与我国开始面对社会结构转型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人们对医疗保健和健康日益增长的需求基本一致。

在高产作者方面,除有1名作者来自医院,其余作者有近半数集中在医学院校或综合性大学的医学系(院)中。在医院发文情况统计中,第一作者单位为医院的文章主要发表在《中国医院》《现代医院管理》《中国医院管理》等涉及卫生管理领域的杂志。医院多为西医机构,仅有中医机构4所、发表文献4篇,其中仅有1篇提及“医务社会工作与中医药特色文化结合”[56],但未深入探讨。我国传统中医药文化具有独特内涵,其价值观与社会工作有着天然的联系,其倡导的未病先防和治未病理念,与人们对健康的追求相一致。以中医药传统文化为切入点来开展医疗健康领域社会工作将独具特色,是今后研究的一个方向。

 

3.2 医疗健康领域社会工作发展的集中区域和模式

此次检索发文量排前3的机构分布在广东、上海和北京地区,说明目前我国在医疗健康领域社会工作的研究和开展并不平衡。2006年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但由于缺乏相关政策支撑,各地发展模式并不一样。上海地区2011年成立了上海市医学会医务社会工作学科分会;2012年颁布了《推进医务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实施意见》[88],从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3方面对医务社会工作进行了界定,明确了医务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技术人员身份;2012-2015年通过3年行动计划开展医务社会工作的分级培训(院长、人力资源干部、管理部门、医护)、分层培训(三级、二级和一级全覆盖)。广东地区:东莞市乐民社区服务发展促进中心尝试采用众筹来实现“关爱环卫工人口腔健康”的社会工作项目[89];深圳是民办社工机构,由政府购买服务,提供卫生、社区和青少年服务领域的社工服务,形成的是“政府主导、民间机构运作、公众广泛参与”模式[90]。3.3 医疗健康领域社会工作研究的集中领域和主题

从检索中发现,在医疗健康领域社会工作相关实务和研究中,以医务社会工作、医院社会工作、医疗社会工作为主。主要研究领域和主题是围绕本单位医务社会工作的实践、医务社会工作与医院志愿者服务关系、国外医务社会工作经验总结和借鉴、医院社会工作如何本土化、医务社会工作对构建和谐医院和改善医患关系的作用、如何推动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等。

近年来有较多以康复和健康为主题的文章发表。以康复为主题的社会工作文献主要涉及精神康复、疾病康复和各类人员社区康复的社会工作;以健康为主题的社会工作文献主要针对儿童、中学生、大学生、社会工作者、农民工子女以及医务工作者心理健康的社会工作。这些研究的开展,说明医疗健康领域的社会工作开始由医院、医疗逐渐转向社区,转向预防保健与健康。在当前国家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背景下,在医疗健康领域里,社会工作除了进行医院社会工作和与医疗相关社会工作之外,将更多地参与到健康照顾之中,如社区康复、疾病预防、保健等方面。

4 展望

我国既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又是疾病类型多和疾病负担重的发展中国家。随着我国社会结构转型,越来越多的事例证明社会环境、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健康与疾病存在密切联系,单纯治疗疾病而忽视人的精神和社会层面,难以满足人们对医疗和健康的需求。因此,卫生保健事业的推进,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的转变,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在先进的医疗技术之外,以身心健康为前提,医学人文关怀和社会福利制度越来越重要。这会促使越来越多的社会工作者参与到医疗健康领域中,开展以人为本的健康照顾,以满足病人的心理、社会和文化需求,改善其健康状况。

参考文献

[1] 刘继同.医务社会工作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 Sarah G, Teri B. Handbook of Health Social Work[M].USA: John Wiley & Sons,2006.

[3] 王卫平,肖慧欣.部分国家地区医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3):16-20.

[4] 甄红菊.我国医务社会工作现状及对策[J].医学与社会,2013,26(1):58-60.

[5] 王卫平.试论我国医务社会工作的若干问题[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5):118-120.

[6] 方雅青.我国医务社会工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1,31(9):910-912.

[7] 肖慧欣.职业化背景下的医务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制度探究[J].中国考试,2008(9):24-27.

[8] 马洪路.医疗社会工作的伦理学困惑[J].社会工作,2008(17):21-24.

[9] 郭永松.中西方社会工作伦理价值体系的差别与医务社会工作[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0,23(2):18-21.

[10] 刘春娇,张槊,邓玉霞,等.医务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5,28(4):608-610.

[11] 石礼华.高校医务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1,24(3):302-303.

[12] 王卫平,肖慧欣.医务社会工作专业教学课程设置探讨[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1):12-16.

[13] 石礼华.医务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效果评价机制构建[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2,25(5):677-679.

[14] 肖慧欣,黄子杰.职业化背景下的医务社会工作教育模式[J].考试周刊,2007(25):127-128.

[15] 肖慧欣.医患关系现状对医务社会工作教学模式改革的启示[J].西北医学教育,2008,16(4):632-633.

[16] 许丽英.过程论视角下实习督导实践的探析——以医务社会工作为例[J].社会工作,2010(23):39-41.

[17] 丁振明.医务社会工作在构建医院人文服务体系中的作用[J].社会工作,2012(2):74-76.

[18] 黄丽英.从医患关系的现状看医务社工在医患沟通中的作用[J].医学与社会,2004,17(1):29-30.

[19] 沈瑞英.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新途径——医务社会工作[J].医学与社会,2007,20(9):10-11.

[20] 王卫平.医务社会工作在协调医患关系中的作用调查[J].医学与社会,2009,22(3):38-40.

[21] 郭永松.医务社会工作处理医患纠纷的机制研究[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9(6):32-33.

[22] 肖慧欣.医务社会工作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07(20):98-100.

[23] 郭永松.医疗社会工作介入医患纠纷调解机制的SWOT分析[J].医学与社会,2012,25(8):14-16.

[24] 郭永松.关于开展医务社会工作的经济学思考[J].医学与社会,2010,23(6):5-7.

[25] 丁振明.社会工作介入精神病院康复模式的探索[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2):26-30.

[27] 丁振明,俞宏彬,颜丽芳.社会工作小组介入精神康复的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4):140-142.

[27] 温锦旺.姑息照护中医务社会工作支持小组对癌症患者的干预作用[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441-444.

[28] 温锦旺.医务社会工作介入癌症患者姑息照护的伦理冲突[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4):10-12.

[29] 肖慧欣,黄子杰,李跃平.浅论医务社工在医师社会支持系统中的角色[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9,22(2):144-145.

[30] 甄红菊.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卫生服务的路径(模式)分析及政策构想[J].中国全科医学,2009(12):11431144.

[31] 梁健玲.内地早期医务社工的探索与实践——以江门市残联康复医院社会工作部实践探索为例[J].中国医学人文评论,2008(5):73-79.

[32] 张一奇.上海市综合性医院医务社会工作模式的建立与评价——以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为例[J].现代医院管理,2010,8(2):9-11.

[33] 张一奇,孟馥,吴晓慧.医务社工探访在缓解住院患者心理情绪压力中的运用[J].现代医院管理,2011,9(1):39-41.

[34] 黎小群,卓美容.医务社工在介入急诊“三无”病人服务中的作用[J].现代临床护理,2011,10(7):6769.

[35] 朱倩华.外科专科护士和医务社工合作模式在乳腺癌患者中的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12):106107.

[36] 段炼,黄啟洋,王达平,等.医生、护士、社工三方介入医院自愿戒毒服务模式的思考[J]. 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013,22(2):155-157.

[37] 陈红,郝徐杰,关婷,等.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医务社会工作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医院,2013,17(4):1-4.

[38] 马蕊,艾海提·艾木都,刘琴.民族地区医务社会工作本土化的探索与实践——以综合性医院为例[J].继续医学教育,2013,27(12):83-85.

[39] 孙君君.医务社工介入临终关怀服务的实践研究[J].劳动保障世界,2015(S1):53-55.

[40] 沈志明.新医改背景下医务社会工作与志愿者服务——以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为例[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2,25(2):186-188.

[41] 孙振军,杜勤.对于医务社工在开展志愿服务项目中的角色探讨[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4,27(4):524526.

[42] 许廉,朱建民.构建医务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的联动发展模式[J].中国医院,2014,18(6):3-5.

[43] 尹放,黄莉.美国医院的医务社会工作及其启示[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4(2):51-54.

[44] 芦鸿雁.日本医务社会工作的特征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医学与社会,2009,22(8):54-55.

[45] 祝平燕,曹富平,祝松.医务社会工作实务模式的拓展及制度设立——以某高校实习基地专业实践为例[J].社会工作,2011(23):8-13.

[46] 李娟,周捷.我国发展医院临床社会工作的意义与对策——基于美国临床社会工作的经验[J].中国医院管理,2014,34(6):44-46.

[47] 冯平.医务社会工作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中的作用[J].人力资源管理,2012(10):169-170.

[48] 宋昆山.恢复重建医务社会工作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J].天津科技,2012(1):69-72.

[49] 倪丽云.医务社会工作对构建和谐医院的作用探讨[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3(1):65-66.

[50] 王献蜜,谢敏丽.医患关系现状及医院社会工作介入空间探讨[J].中国医院,2014,18(6):1-2.

[51] 关婷,王杉,郭永松.医务社会工作在构建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10):119-121.

[52] 柴双,曹庆.军队医院引入医务社工的管理模式[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2,19(3):270-272.

[53] 罗磊,计芳,柴双.军队医院管理新理念:医务社会工作探索与发展[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4,21(8):705-706.

[54] 柴双.军队医院引入医务社会工作的思考[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1,18(4):339-341.

[55] 罗磊,计芳,柴双.医务社工介入突发公共事件的探讨与反思[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5,22(2):129130.

[56] 唐泽,何洁,陆金玲.医院社会工作本土化的探索与实践[J].中医药管理杂志, 2015,23(18):14-15.

[57] 唐莉,李顺民,杨曙东.医院开展医疗社会工作的战略选择[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9,17(4):306-308.

[58] 黄齐雯.新形势下医务社工介入医患关系的困境与对策[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35):145-146.

[59] 袁敏,朱惠蓉,李赣,等.医务社会工作本土化现状与推进策略研究[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5,23(8):13.

[60] 袁晖.医院社会工作本土化的探索与实践[J].医院管理论坛,2014,31(6):42-43.

[61] 刘继同.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医务社会工作的专业使命[J].中国医院,2005,9(11):12-16.

[62] 刘继同,严俊,孔灵芝.中国精神卫生社会工作实务模式的类型选择与发展战略[J].卫生经济研究,2010(7):41-43.

[63] 张一奇,黄庆恒,王志文,等.在现代化医院中开展医务社会工作的探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3,19(2):84-86.

[64] 刘继同.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医务社会工作的历史回顾、现状与前瞻[J].社会工作,2012(25):1-7.

[65] 刘继同.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与医务社会工作的专业使命[J].中国医院管理,2006,26(3):15-18.

[66] 刘斌志.社会工作介入医疗纠纷的过程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2007,27(8):17-19.

[67] 李平,郭永松,吴水珍,等.医务社会工作的功能定位及其在医患冲突中的作用[J].卫生经济研究,2009(1):34-35.

[68] 郭永松,张良吉.医务社会工作调解医患纠纷的途径与方法[J].中国医院管理,2009,29(3):11-12.

[69] 王春霞.民国医院社会工作的发展[J].中国社会工作研究,2013(1):150-168.

[70] 王春霞.民国医院社会工作实务初探[J].社会工作,2013(2):31-42.

[71] 赖志杰.浦爱德与北平协和医院社会服务部的医务社会工作——兼谈中国医务社会工作的发端与早期发展[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8(6):18-28.

[72] 郭永松,吴水珍,张良吉,等.美国及中国港台地区的医务社会工作状况及启示[J].中国医院管理,2009,29(2):21-22.

[73] 刘继同.美国医院社会工作的历史发展过程与历史经验[J].中国医院管理,2007,27(11):36-38.

[74] 李平,郭永松,吴水珍,等.开展医务社会工作的相关政策与制度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2009,29(2):1617.

[75] 刘继同,严俊,孔灵芝.中国医学人文内涵结构与医务社会工作制度建设[J].医学与社会,2010,23(7):1113.

[76] 陈建平.论医疗社会工作的服务领域[J].社会工作,2014(2):115-121.

[77] 刘继同.转型期中国医务社会工作服务范围与优先介入领域研究[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2(1):6-12.

[78] 戴羽,郭永松,张良吉,等.医务社会工作机构与岗位设置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2009,29(2):20-21.

[79] 郭永松,吴水珍,张良吉,等.开展医务社会工作的相关条件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2009,29(2):18-19.

[80] 苏海,史娜娜.“一般系统论”视域下本土医务社会工作实践的路径创新——基于N区“医路同行”项目的个案研究[J].社会工作与管理,2015,15(5):2732.

[81] 张大均,王金良,郭成.关于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保障系统研究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07,28(2):85-89.

[82] 杨国愉,龚德英.国外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的研究现状与趋势[J].高等教育研究,2007,28(5):83-89.

[83] 张骞.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内容体系的构建[J].教育科学研究,2007(9):44-46.

[84] 郭永松.医学整合与医务社会工作在社区的发展[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9(5):32-36.

[85] 栾文敬,王文思,白晓曦.社会工作介入社区老年人健康管理的路径探蕾[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4(1):5-10.

[86] 李鎏勋.老龄化社会与医疗社会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应对[J].湘潮,2011(2):65-66.

[87] 张昱.构建吸毒人员的社区康复社会工作体系——对上海市禁毒工作经验的思考[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8(1):60-65.

[88] 上海市卫生局,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民政局,等.关于推进医务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试行)[EB/OL].(2012-11-19)[2015-08-26]. http://www.wsjsw.gov.cn/wsj/n2006/n2007/ n2008/u1ai87509.html.

[89] 王长征.关于社会工作项目众筹实现途径的探讨——以众筹社工项目“关爱环卫工人口腔健康”为例[J].知识经济,2014(19):44-45.

[90] 民政部社会工作司.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关系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1.

通信作者

朱惠蓉:上海中医药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

E-mail:[email protected]

 

江苏省医院医务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医疗健康领域社会工作文献研究与展望

我国港台地区医务社会工作比较与启示

2016中国医院大会在南京召开

上海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医务社工应急介入服务实践与探索

地市级医院医务社会工作实践与体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