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婚姻与家庭(上)

父母是否要出头?

作者:策划执行|本刊编辑部 专家支持|兰心(资深心理咨询师)
策划执行|本刊编辑部 专家支持|兰心(资深心理咨询师)

|策划人小语|

哪个孩子小时候没打过架?只是,面对冲突,家长往往比孩子还不淡定:他是不是太懦弱了?我要不要替他出头?

其实,在“如何帮孩子搞定冲突”背后,折射出的是父母为人处世的原则与风格。父母自身经历的处事方式往往会影响真实的判断,令其做出的决定往往非孩子真实所需。所以,只有当父母对自己有足够的了解与觉察,才能真正帮助孩子更好地面对和解决冲突。

本期,我们将带领家长们走进内心,看看自己在处理孩子的冲突时有哪些问题,这背后藏着怎样的隐情,又该如何引导孩子找到正确的“打架”方式,为孩子,也为自己,上好处理冲突的这堂成长课。

很多父母面对孩子间冲突的处理方式,无论强势还是弱势,或是逃避,都没有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不过是他们一贯处事方式的延续。孩子因年龄太小,可能无法完整准确地表述他们内心的感受与想法,让我们通过一些成人的回忆来听听孩子的心里话。

那些看不得孩子受半分委屈的父母,会不计后果地替孩子出头,而这并非孩子的愿望,只不过是父母把自己一贯的强势又强加给了孩子而已。

我不想和老妈一样与全世界为敌

文|翩翩

我今年36岁,女儿刚一岁。我很担心她长大后被欺负,而我却无法教她如何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朋友都不信:“你妈当年多厉害啊,可没少护着你,你还能没这点基因?”讲真的,我非但没有传承我妈的强势,反而对她的强势深恶痛绝。

从小,我的生活是这样的:每天带一兜子零食出去,分分钟就被小朋友分(抢)光了;被小朋友追着打,从来不还手;零花钱、新文具,只要有人张口要,从来不拒绝……在我妈看来,我就是被欺负了,她必须为我出头,而这也是她的一贯作风。

我妈很强势,从来说一不二。在家里,我爸脾气那么大都得让着我妈;在单位,连厂长和书记都不敢惹她。在我的印象里,真找不出一个敢欺负我妈的人。为此,她也教育我:“咱不欺负别人,但也绝不能让人欺负了!”

小学时,我有个朋友什么都好,就是有点小气,爱占便宜。我过生日,她送了一个手帕,第二天又要回去了;平时她看到喜欢的书就跟我借,可我跟她借,她就找各种理由拒绝。我妈知道后就说我傻,被人欺负都不知道还手,这样的朋友她绝对会断交。可我并不觉得这是欺负,哪个朋友能没有缺点呢?

当然,如果真被小朋友欺负了,我也很想让父母出头,但绝不是像我妈那样彪悍。我记得,有个同学总爱抢我新买的文具,我就告诉我妈了。我只是想知道该怎么拿回来,可我妈却直接杀到人家家里,把他骂得体无完肤,听得人家父母满脸通红,又是批评孩子又是反思自己,迅速把所有的东西都还了。

在这之后,学校里确实没人再“欺负”我了,因为再也没人和我玩了。而我呢,只能更加努力地讨好他们,把好吃的好玩的都送给他们。

慢慢地,我再也不把学校的事情告诉妈妈了。即便真被人欺负了,即便真遇挫了,忍忍就过去了,总比我妈与全世界为敌、被当成异类要好得多。这样长大的我还是常被欺负,遇到别人无理的要求也不会拒绝。有时也会觉得很气愤,可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做才能既维护自己又不得罪别人,最后只能一忍再忍。

有时候,我也挺羡慕我妈的,可以不在意外人的眼光,完全按照自己的内心行事。可是,对于内心柔软的我来说,真的做不到那样强势。我希望女儿能比我强,能和善地待人,也能拥有勇气和力量来处理冲突。然而,所有这些我却没有办法也没有能力教给她,因为我至今也不知道该如何做到。

专家有话说:

这些强势的父母一直践行的处事原则是:谁惹我,我叫谁好看!这是一种敌意的投射,因为内心缺少安全感,他们恨不得与所有人为敌。但站在孩子的角度呢?他们会明显感觉父母越过自己的感觉处理事情,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同时他们会看到父母践踏了别人的尊严,给别人带来了困扰。所以,他们并不认同父母的强势,选择息事宁人、隐瞒真相, 面对冲突和矛盾时只会不知所措。

所以,强势的家长在处理孩子的矛盾时,要先问问自己,是帮助孩子出气重要,还是看到孩子能够自己解决问题更好?明白了孩子才是处理问题的主体时,即使孩子的处理方法不符合自己的标准,也应该第一时间把选择权交回给孩子,不用自己的价值标准和处理方式去绑架孩子。克服自己内心的不安,支持孩子自己处理问题,等待孩子慢慢成长,才是更好的选择。

有些父母喜欢教育孩子不要惹事,惹了事也不要闹事,即便被欺负了也不要反击,他们以为这是在保护孩子,其实不过是自身软弱的完整复制。

这一次,我不想再继续 下去了文|龙方媛

我摊上事了,被抓进了局子,工作可能也保不住了。

事情是这样的。领导让我和同事A负责一个新项目,并叮嘱干好了有奖励。A特别积极,主动找我说随时沟通,一起赢奖励。我觉得只要能把工作干好就行,所以,就毫无保留地分享了很多想法。万万没想到,在汇报工作方案时,A竟然抢了我的创意!我这才知道,奖励可能是升职,我被A涮了。

我承认,我很 ,我怕和人有冲突,我怕事情会一发不可收拾,所以,多做事少出风头的是我,为别人过错背黑锅的是我,被人欺负了不敢还手的还是我。我以为多忍多福,可却换来了变本加厉的欺侮。难道我就活该被欺负吗?毫无预兆地,我站起身冲过去,把A打趴在地上,有人报了警。

很快,我爸到了警局。毫无意外地,他向A道歉,向领导道歉,向警察求情。我再也不能忍了:“爸,你能不能别这样!从小你就教我做人要忍让,要躲避,可结果呢?我不想像你一样,一辈子都活得那么窝囊!”

是的,我觉得我活成这样都是拜我爸所赐。吃亏是福是他的人生格言。爷爷去世,大伯说他家不容易,大姑说她过得不好,所以拿走了所有值钱的东西,只给我爸留了一口生锈的锅。邻居盖房子,地基都打到我们家了,人家一句再改会坏风水,我爸就认了,至今一下雨他家的水就往我家流个不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儿,我无权干涉,可是,我爸却坚持要把我变成他。

“别惹事儿”就是我爸教给我的处世哲学。玩具被抢了,我哭着要抢回来,我爸却说:“给人家玩,很快就会还你的。”和同学拌嘴,我反击了几句,他就哭了,还拉着家长找上门,我爸啥话没问就给人道歉,还把我臭骂一顿。凭什么啊?!我转到城里上学,被几个小痞子把车扎了,还威胁我不能告诉家长。我很害怕,回家就跟我爸说了求安慰,他一听就急了:“你是不是得罪人了,要不然人家干吗扎你的车啊?”“我什么都没做。”见我哭个不停,我爸总算信了我,但他并不打算为我出头,继续说道:“躲着他们走就没事了。”

不管是大事小事,不管我怎么被欺负,我爸从来不关心我怎么想的,就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想法能躲就躲,不能躲就认 。渐渐地,我学乖了,能不惹事就不惹,被人惹了也得忍着。不知是不是忍让太久,我竟然打人了。可被辞退被抓都不是我想要的,我觉得事情完全失控了。或许,我就该一直听我爸的,咽下那口气,忍一忍也就过去了。只是,如果一直忍,我要忍到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儿呢?

专家有话说:

这些软弱的父母一遇到冲突就会异常恐惧,为了保护自己,选择无视和躲避冲突。如果有了成功的经验,他们会更加认可这种处理方式。所以,他们教孩子不与人冲突也是怕孩子会受到伤害。但站在孩子的角度呢?他们看到父母的忍让,会觉得矛盾非常可怕,从一开始就没有信心把矛盾处理好。可是,被欺负是痛苦的,他们一方面重复着父母的模式,一方面又找不到更好的方法,进退两难。被欺负急了,只能铤而走险。

所以,老好人的父母先要学会面对矛盾,而不是选择逃避。因为逃避、因为不会处理问题所以受到了更多的伤害。与其这样,不如和孩子一起面对。哪怕之前没做过,不会处理矛盾,也可以和孩子试着解决、一起成长,而不要期待着“忍忍就好了”。试想,自己不做出任何改变,情况如何会变好呢?

有些父母平时很软弱,可一旦孩子被欺负了,瞬间像变了个人,找老师找家长甚至会出手打人。然而,假装强大的背后不过是对自身软弱的不敢面对。

妈妈的一句话让我变成了“泼妇”

文|米菲

因为微信群,20多年没见的小学同学又联系了起来。聊天中,有同学跟我开玩笑:“米菲,在我们男生心中,当年的你就是个泼妇!”我很震惊:“为什么啊?”“因为上小学时,你轮着扫帚把张大力的头打破了啊!我们都怕死你了!你太威武了!”

其实,我从来没想过让自己“威武”。小学时,我是个典型的乖小孩,文静内向,而张大力则高大雄壮,是男生的小头头。好巧不巧,他坐在了我的后桌。上课时,他不是拽我的小辫,就是用铅笔捅我的后背,有时还把虫子塞进我的衣领,吓得我做了一周的噩梦。但即便被欺负得不行,我也不敢吭声。

有一次,张大力拿着圆规吓唬我,我吓得拼命挣扎。撕扯间,圆规的尖头把我的腿扎出了血。我一路哭着跑回家,上气不接下气地跟妈妈倾诉,一向好脾气的她瞬间炸了:“被人欺负这么久,你为什么不吭声?你是死人啊?人家不欺负你,欺负谁去?有本事,你打回去啊!”本以为会得到妈妈的安慰,却被劈头骂了一顿,我越想越生气,越想越觉得自己窝囊。第二天一大早,我气呼呼地跑到学校,见到张大力抡起大扫把就砸了过去。他的头被打破了,而我则一战成名。

弟弟好像比我更窝囊。上小学时,他被两个男生抢了一学期的钱。妈妈知道后很生气,把弟弟揍得躺在地上一直哭:“我的腿要断了!”我在一旁也哭得不行,我不明白为什么弟弟被人欺负了,回到家一句安慰话都没得到,反而还要被妈妈打一顿呢?最后,她对弟弟说了一句话:“如果不想被人欺负,你就给我打回去!”

妈妈的话让我很吃惊。在我的印象中,她就是个老好人。在单位,她从不得罪人,人缘特好。有一次单位点货,少了两个暖瓶,妈妈明知道是组长私自拿去卖了,但她没吭声,自己背了黑锅赔了钱。在家里更是如此,她要孝顺公婆,还要忍受婆婆的偏心。奶奶喜欢热闹,在家什么也不干,每天和七大姑八大姨唠嗑,妈妈站了一天柜台累得要死,回家还得洗衣做饭。爸爸单位发了好东西,奶奶都会拦截下来,偷偷留给她疼爱的小儿子。即便这样,妈妈也一句埋怨没说过。可是,为何一向好脾气的她,在我们姐弟被欺负时,会变得这么吓人呢?

长大后,我心里好像总有一座休眠火山。每当和人发生冲突时,就有一股想打人的冲动,甚至想抡起椅子砸破对方的头!或许,我真的变成泼妇了。而弟弟则还是妈妈眼中的 包,只不过,他受了欺负再也不跟妈妈说了。如果当时妈妈换一种方式来教我们处理冲突,结果会不会不一样呢?

专家有话说:

这些父母如此反常,是因为他们被戳中了隐痛。他们也曾被这样欺负过,看到眼前懦弱无能的孩子,仿佛看到了同样无力反抗的自己。于是,他们借由孩子的矛盾来修复自己的伤痛,借题发挥,逼迫孩子强势反攻。他们以为这样就可以让孩子逃离被欺负的困境,可结果却是,父母的表里不一让孩子很矛盾,无法客观地看待矛盾,陷在隐忍和爆发的两种极端方式中走不出来。尤其是被父母二次伤害过的孩子,更会讨厌父母的处理方法,更没有底气处理问题,使情况变得更糟。

所以,当家长发现自己反应过度时,先冷静下来,试着问自己:我是不是遇到过类似的事情?我是如何处理的?处理得好不好?除了强势外,有没有更好的选择?就算有些问题没办法立刻妥善处理,哪怕只是把自己的思考告诉孩子,也会给孩子很多启发,从家长冷静而理智的态度中,孩子也会更愿意积极地看待问题,因为他们感受到父母愿意和自己一起面对。

父母觉察到自己处理孩子间冲突的方式是自身的投射,就已经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接下来,到底该如何合理、有效地解决冲突呢?一起听专家怎么说。

应对孩子间的冲突,你要这么做!

文|兰心(资深心理咨询师)

Part1:先处理感情再处理事情

得知孩子被欺负时,家长会条件反射地追问来龙去脉:“谁先动手的?”“打哪儿啦?”“老师怎么处理的?”然后,根据孩子的只言片语武断处理:“以后离他远点!”“都告诉老师了,他肯定不敢再欺负你了!”这样真能解决问题吗?

事实上,孩子跑来向你哭诉时,内心是有很多不同的感受和诉求的,引发的行为也会不同。在没有搞清楚这些之前,对于父母的建议,孩子不会完全地相信,更无法照单全收,因为他们觉得,父母并没有了解自己的想法,甚至觉得有些敷衍。所以,处理好孩子的感受,才有可能处理好事情。

情绪一:愤怒 对应的行为:报复

四年级时,班干部从任命变成了选举。做了3年任命班长的美美想连任,压力很大。偏巧这时,好友B把她的一个秘密公开了,形势很不利。为此,她每天就想着怎么样让B难受。直到有一次,她看到B和别人有说有笑,忍不住跑过去狠狠地打了她一巴掌。

此时此刻,美美心中最强烈的感受就是愤怒,她对同伴的行为感到不满,对发生的事情感到受挫。愤怒是外显的,非常容易给自己和别人造成伤害。

情绪二:恐惧 对应的行为:不知所措

小刚被邻班的几个小霸王堵着索要零花钱,他不给,他们就把他的东西扔到地上踩个粉碎,还扬言如果他敢告状就饶不了他。为此,小刚感到很恐惧,无法集中精神,下课有人大声说话他都想躲开,生怕发生冲突后牵连自己。

小刚既对已经发生的事感到害怕,也担心类似的事再发生。恐惧十分消耗人的心理能量,让人感到疲惫不堪,不能正常地学习和生活,社会功能受损严重。情绪三:委屈 对应的行为:求安慰

大家排队去做操,前排的同学突然摔倒,磕破了下巴。丁丁好心去扶,却被同学诬陷是他推的,还抓着他到老师那儿告状。回到家,被冤枉的丁丁哭个不停,一直对父母说:“我明明没有做错任何事,凭什么要被这样对待?”

丁丁遭到了无缘无故的指责和冤枉,心里很委屈,感觉很不公平。这种情绪如果不得到及时处理,会蔓延到生活的很多方面,甚至会影响孩子的价值观。

知道了孩子的情绪,我们能为孩子做些什么呢?

1.先从倾听开始。孩子主动说出心事时,我们可以用“嗯”“这样啊”回应,鼓励他都说出来。如果不肯,可以用“你看起来并不太好”帮助孩子开启表达。

  2.试着和孩子共情。告诉他:“如果我经历了你这样的事,恐怕也会难过。”“从初中开始,我就害怕和很粗暴的孩子交往。”这样既说出了孩子的感受,也向孩子传递了冲突中人都会产生消极的情绪,这很正常,不必为此而有压力。

3.不要急于进入解决问题的阶段。如果孩子仍沉溺在不良的情绪中,可以陪孩子一起在感受上停留,告诉孩子:你的感受很重要,爸爸妈妈愿意帮助你。

Part2:“三步走”区别处理冲突

当孩子整理了自己的感受后,家长就可以陪着孩子一起处理事情了。

一、认知冲突

面对孩子间的冲突,很多家长的第一反应就是这孩子太淘了,不省心,下意识地认为冲突是件坏事。事实上,这是对冲突的认知错误,会直接影响冲突处理的结果,盲目地回避冲突或者试图在冲突中取胜,结果往往差强人意。所以,对冲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显得尤为重要。

冲突到底是什么呢?冲突是人与人在相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是因为双方意见和行为模式不同导致的分歧。分歧或大或小,却大多没有对错之分,只有处理不好或不会处理才会惹来麻烦,所以要坦然面对冲突。其次,冲突的解决是需要技巧的,一味地回避或出击都不能达成良好的结果,所以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成长机会,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提升自我。对冲突有了这些基本的认识之后,冲突发生时,父母和孩子才不会过度胆小或冲动,才能更有效地解决冲突。

二、评估冲突是否要家长介入

处理孩子的矛盾时,家长最纠结的就是抓不好行动的时机,也把握不好介入的分寸。所以,对冲突有一个客观、准确的评估很重要。

1.孩子转述的冲突

孩子转述冲突时,我们最直接接触的是他的坏情绪,所以,只能先处理这个部分。处理情绪其实是了解冲突的过程,家长需要考量:在宣泄情绪过后,孩子的心情是否好转?孩子讲述的事情需要立刻介入还是观察一段时间让他自己处理?孩子向我说这些,是想找个听众还是希望我出头解决?

根据这些问题的答案,家长就可以做出现实的选择。对于一些棘手的、孩子情绪反应激动的、可能造成不良后果的冲突,家长需要立刻介入。另一些轻微的、不会造成严重后果的冲突,家长要以倾听为主,帮助孩子自己面对。

2.“直播”的冲突

孩子发生冲突时,我们就在现场,要站在离孩子比较近的位置,以便随时介入。先询问一句:“你们是闹着玩还是真打?”如果孩子觉得被欺负了,而对方觉得是“闹着玩”,就要先礼后兵地告诉对方:“只有双方都同意才能闹着玩。你可能觉得没关系,可对他来说,可能太粗鲁了。”一般来讲,口头警告是有效的。

如果无效,家长需要重新介入,态度要强硬一些:“我看到你几乎要伤害到他了!这样太不安全,得先冷静一下!”让两个孩子保持一定的距离,尽量不要再有摩擦。直到两个孩子都恢复到比较平静的状态,再重新考虑要不要继续交往。如果能够和好,家长也可以重新回到一个比较远的位置。

家长在处理孩子的冲突时,不是单纯地解决争端,而是要锻炼孩子的判断能力,向其示范在冲突时的表达,还要让孩子保持信心。总之,搞清楚状况再行动。

三、解决冲突

孩子被欺负,一般都是暴露了某些弱点,家长可以有针对性地应对。

1.爱冲动的孩子

因为胖且近视,三年级的晓东被喊成“四眼猪”。别人一喊,晓东就直哆嗦,像刺猬一样缩成一团。见他的反应很有趣,大家叫得更加放肆。晓东气得一把抓过几个同学的作业本撕了个粉碎。事后,老师公正地处理了这件事,调皮的孩子不敢再闹事。此后,晓东却反应过度:同桌挤了他一下,他挥起拳头吓唬对方;前桌把作业碰掉了,他抓住对方要求道歉。同学不敢和晓东玩,晓东很孤立。

像晓东这样冲动的孩子很多,父母可以这么做。首先,和晓东一起练习识别他人的意图,试着区分“敌意行为”和“非敌意行为”。其次,针对非敌意行为,孩子完全可以正常处理,不要把它当成冲突。针对敌意行为,可以试着让孩子练习通过言语表达自己的不满,试图说服对方停止攻击,回到正常的相处状态。如果对方不肯,家长和孩子一起想一些其他的方法来应对敌意,比如“远离攻击的同学”或者“告诉老师”。总之,不要直接以暴制暴,这样会引发更多的麻烦。

2.个性懦弱的孩子

从小到大,王晴一直被夸是乖小孩,却被同学理解成了好欺负。王晴班是离食堂最远的教室,一些霸道的女生就让她帮忙打饭,最多的时候要买六七份饭。王晴试着拒绝过她们,别人一句“反正你也要去买饭嘛”令她无奈。为了避免被当成义务劳动力,王晴干脆躲在教室里不吃午饭。但只要她去打饭,就会被要求帮忙带饭。不仅如此,同学借钱不还、让她帮忙写作业等等,令她苦不堪言。

这样的孩子很常见,他们胆小懦弱,害怕会没朋友,害怕会被欺负。可以帮孩子分析得失:拒绝一次,他们会排斥你;帮助10次拒绝1次,他们还是会排斥你!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从一开始就不做委屈自己的事,帮助孩子学习拒绝的技巧。如拖延法,“我想把这张卷子做完再去吃,你自己买吧!”试着商量:“每一次都是我买,我心里有些不舒服,能不能轮流来?”或者干脆答应买饭,却回来得很晚,让同学不得不等很长时间,主动放弃。总之,让孩子感觉到,他可以理直气壮地拒绝同学,收回自己的内疚,勇敢一点,慢慢赢得尊重。

3.“倒霉”的孩子

高二的大刘帮体委占了一个篮球场准备打球,不料被3个高三的霸道孩子抢走了。胆小的大刘不敢得罪他们,可同学埋怨他“没用”,他只得硬着头皮和对方交涉。结果,一言不合打了起来,同学们无一人帮大刘。幸好老师及时赶到,这事才算完。大刘觉得同学们不仗义,不想和他们一起玩了,他也怕再遇到那几个坏孩子。慢慢地,大刘萌生了退学的想法。他想告诉家长,却不知怎么开口。

有些孩子总是被欺负,导致他们觉得自己很差劲,很无能,周围的人很危险。所以,家长要尽量帮助孩子把事件 “外化”,让他觉得这是个意外。和孩子一起寻找整个矛盾事件中的积极因素,尽量正性地表述问题,修复孩子的沮丧和失落。如“你为大家占操场很棒啊,如果不是遇到了霸道孩子,结果就会不一样啦!”帮助孩子把处理冲突中好的行为保留下来,避免全盘否定自己。同时,要把孩子的注意力引回正常的生活,避免其以受害者的身份自居。鼓励他多做对情绪有益的事,应对生活中应该完成的事情,比如学业。另外,孩子会比照家长的反应来判断自己的问题,如果家长能够泰然处之,孩子也能从中获益。

本刊观点

处理孩子间的冲突,父母有很多要学要做的。但最重要的是,放下自己,关注孩子的感受,给予孩子爱的支持,才能真正帮助孩子面对和处理冲突。

贾方方 E:[email protected] T:010 5102 6372

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