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章是改出来的。”然而我们传统的习作教学是学生作文教师批改,学生处于被动的客体地位。尽管教师费尽心思精批细改,学生却不能完全理解老师的用意,这次出现的毛病,下次依然如故。叶圣陶先生说过:“批改固教者之要务,然需进一步想,必使学生能改其文,或文成达而竟不需改。”课标也指出:“要引导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因此,习作的评改应凸现学生这一主体,让学生主动参与评改,自己能改文,提高习作水平。
一、激发自改兴趣,引导学生乐于修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就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那么,如何激发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兴趣呢?
1.故事激趣。古今中外很多著名作家都有修改文章的轶闻趣事,如:贾岛骑驴撞韩愈之“推敲”;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修改了7次,仅仅开头就重写了15次,等等。学生受到“文章不厌百回改,反复推敲佳句来”的深刻启示,从而乐于修改自己的习作。
2.成功激趣。每篇经过学生自己修改的习作,只要修改得当,我们就给予充分肯定。我们还可以把修改得比较好的习作在学习栏张贴展示;对于征文比赛获奖、报刊发表的习作也可以展示初稿与定稿,让他们真实感到这样修改习作的确更好。
二、采用自改模式,引导学生参与修改
教学中,我们采用“浏览了解—点评示范—互改互评—批改反馈—自改誊正—评判激励”的评改流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多向互动的促进关系,使习作评改向学生自主、自能操作模式方向发展。
1.浏览了解。学生习作完成后,教师浏览一番,大致了解本次全班习作情况,对习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或个别突出问题做到心中有数,以便点评示范时作到有的放矢。
2.点评示范。点评示范是引导学生评改的关键一环,为学生自改指明了方向,它不但让学生懂得改些什么?而且让学生知道该怎么改?①示范。在引导学生学习修改习作的开始阶段,我们可以把某个学生的某篇习作片断投影在屏幕上,老师根据习作要求用彩笔修改给学生看,并且说明修改的理由和方法。这样,学生在评改演示中,具体而直观地感知修改习作的过程,感悟修改习作的一些方法和道理,以便动手修改时有样可循。②点评。教师浏览习作后,梳理出习作中的成功之处和主要问题,结合学生习作进行简要点评。该点评可以从遣词造句、选材立意等方面有较为突出之处的给以肯定或提出建议。通过点评,让学生了解本次习作的大致情况,从而悟出我该改什么,怎么改?
3.互改互评。经过自己酝酿出来的东西总觉得都有价值,都很好,很难发现自己习作中的不足。把学生习作随机发给学生,让他们互改互评就显得容易多了。学生在互改互评的过程中,教师要按照习作要求进一步辅导,让学生按一定的方法修改,进行有针对性和侧重点的修改。比如:①让学生在读中改。文章一路念下去,疏忽的地方自己就会发现。②从易到难改。先着重改错别字、病句、标点和不连贯的地方,再评改内容和结构。
4.批改反馈。由于小学生受知识等方面的限制,有些批改的见解不一定正确,疏漏也在所难免,因此,教师有必要对学生改过的习作再收起来进行检查批改,一方面检查学生批改情况,对改得好的地方作出肯定,对疏漏或改错的地方进行校正,另一方面对习作本身的闪光点及不足处进行补充批改,让习作者知晓自己的成功之处及存在的问题。
5.自改誊正。面对同学、老师的批改意见,结合自己在给同伴批改中的认识,再次审视自己的习作。在读中,在思考中,对自己的习作全面修改并誊正,从而让习作质量更上一层楼。
6.评判激励。经过学生精心誊正的习作,只要有明显的进步,我们就打上高分鼓励。并对“佳作”或者赏读,或者展示,或者传阅,既使习作者享受成功的喜悦,也使同伴在深深感动的同时开阔眼界,促进习作水平的提高。
随着学生自改能力的不断提高,遵循从扶到放的原则,以上教学模式可以调整为:赏读点评—互改互评—批改反馈—自改誊正—评判激励。乃至赏读点评—互改互评—自改誊正—评判激励,等等。这样,既凸现了学生是习作的主人,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习作习惯;既避免了教师用自己的水平去要求学生,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又避免了教师在修改学生习作时的包办代替现象。实践证明,只要持之以恒,学生修改习作的能力就能在砺练中不断提高。
•(作者单位 福建省长汀县羊牯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