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是什么?古今中外,各种各样的人对书籍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可谓“智者见智,仁者见仁”。教育家说:书籍是启迪智慧的钥匙;史学家说:书籍是社会进步的阶梯;政治家说:书籍是时代赖以生存的生命;经济学家说:书籍是供人致富的信息;文学家说:书籍是人类的精神食粮;孩子们说:书籍是医治愚昧的良药;学生们说:书籍是不开口的老师;迷惘者说:书籍是心中的启明星;探索者说:书籍是通向彼岸的船;奋斗者说:书籍是指引人生的向导……人类最伟大的智慧、最伟大的思想和最伟大的科技成果,都是以书籍的形式记载下来,并传承开去的。所以,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不是吗?当我们打开书籍的时候,就好像打开了世界的大门、开启了历史的通路,广漠的世界缩小了,漫长的历史缩短了。天上人间,尽收眼底;五湖四海,就在脚下;中外古今,一览无余。书籍让我们游历世界,认识社会,理解历史兴亡衰替、沉浮演变的规律。从而,可以给我们提供改造世界、创造社会、促进历史发展的批判的武器。
不是吗?当我们打开书籍的时候,便揭开了自然的帷幕,既可以一览宏观世界,也可以洞察微观世界。那时空无限的宇宙、天体演变的奥秘、地球结构的奇景、物质无穷的层次,我们可以历历在目。使我们从理论的精义、科学的智能中直观人类,深切地感受到人为什么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不是吗?当我们打开书籍的时候,有可能进入数学的永恒世界,探索“哥德巴赫猜想”,像陈景润那样,摘取数学王冠上的明珠;有可能进入化学的奇妙世界,探索物质的分解与化合,寻求生命繁衍的答案;有可能进入物理的复杂世界,沿着牛顿、爱因斯坦科学巨人的足迹,揭开物理学上司芬克斯之迷,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
不是吗?当我们打开书籍的时候,我们可以和人世间最优秀的人物结伴,置身于历代伟人巨匠之间,聆听他们智慧的告诫,如闻其声,如观其行,如见其人。让我们懂得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什么是青春、爱情、友谊,什么是理想、信念、抱负,什么是生活的真谛、人生的价值,什么是我们应该选择的正确道路。
不是吗?当我们打开书籍的时候,我们会看到社会的光明面,也会看到社会的阴暗面;会看到各种人的命运,他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倾听他们的呼声,观赏人间的悲剧、喜剧、正剧,给我们以启迪、思考、感染、憧憬;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提高精神境界;使我们认识必须拥护什么、反对什么、拒绝什么,追求什么。
所有这些,就是书籍的作用、书籍的伟力!它是人的思维之花、实践之花、生活之花,具有永不衰竭的活力。在世界上,寺庙会倒塌、神像会朽烂,而书籍却风雨不折、雷电不击,具有不朽的本质和强大的生命力,它将历久弥新,万代长存。
中国是书籍的故乡。在世界上,是我们中国首先发明了纸和印刷术,使书籍获得了完美的形式。在中国首先诞生了书,中国成为世界之书的伟大母亲,给人类创造了文明的摇篮,为世界文化作出了光芒四射的卓越贡献。所以,谈到书,世界是不能不想到中国、不能不感激中国的。
但是在读书方面,我们也不要骄傲,我们要看到我国与世界的差距:一项调查表明,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每年人均购书量不到5册,国民阅读率连年下降,人均每年读书只有0.7本,每年有超过一半的识字人一本书也没读过。与韩国的人均7本、日本的40本、俄罗斯的55本相比,中国人的阅读量少得可怜。我国一位经常飞来飞去的网络公司的老总去过许多欧美国家,令他印象最深的不是各地五光十色的生活,而是人们对于书籍的热爱:无论是在火车上、飞机上,还是地铁、公交车上,常常可以看到乘客们手不释卷、孜孜阅读。而在我国的交通工具上,更多的景象是乘客在聊天,打牌,玩手机和睡觉。
其实人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个是支撑灵魂的身体,一个是支配身体的灵魂。供给身体的营养是食物,供给灵魂的营养是读书。当今的中国人,食物越来越丰盛,但认真读书的人却越来越少,人与人之间攀比的是房子、汽车、衣服、食物、存款,就是不攀比读书。长此以往,国人的素养、素质不升反降,在海外我国游客乱穿马路、随地吐痰、大声喧哗、争抢食品等不文明现象常常被人诟病,这是值得我们警醒的。(作者为江苏昆山检验检疫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