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教育艺术

精彩教学自“题”始

作者:◎ 陈福全

◎ 陈福全

【提要】语文教师要练就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挖掘和利用好课题中蕴含的学习资源。可根据课题特点选择恰当的切入点,来学习语言,培养语感,深化认识,构建“学路”……让课文的题目“闪出资源的光芒”,让阅读教学自精彩的课题教学开始。

【关键词】 课题 资源 开发利用

一般来说,文章的作者都非常重视文章题目的斟选。“好题一半文”,好的题目或概括文章内容,或点明文章主旨,或指出行文线索;好的题目或华美、或朴实、或隐秀。华美的显露文采,朴实的含有深情,隐秀的耐人寻味。文章入选课本后,便成了课文,成了供学生学习的文本。新版《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师应具有强烈的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意识。课文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课题是课文的“眼睛”,如何开发和利用课题蕴涵的学习资源呢?

一、品读课题,学习语言

小学语文课本里的课题多种多样,有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为题的课文;还有的以词、有的以短语、有的以句子为题。以词为题的,有名词、动词、形容词等;以短语为题的,有偏正、并列等结构方式;以句子为题,有陈述句、感叹句、问句,等等。这些课题中,有的包含多音字,有的包含轻声音节,有的包含叠词,有的用词神妙,有的运用了修辞手法……课题中往往包含了许多可供语言学习的要素。作为以习得语言为重要任务的小学阶段,教师应积极挖掘和利用课题中可供语言学习的要素,让学生在课题学习中习得语言。一位老师在教《棉花姑娘》这个课题时就做得很好。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十三课《棉花姑娘》(板书课题),谁能读好这个课题?生:棉花姑娘(读出了“娘”的轻声)。师:这位同学注意到了“娘”应该读轻声,还有一个字也该读轻声,是哪个字?生:“棉花”的“花”。师:真是细心的孩子,谁能读准这两个轻声音节?生:棉花姑娘。(读得很到位)师:请同学们齐读一遍。生:棉花姑娘。师:这个题目真美,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也是这样称呼的呢?生:太阳公公、月亮姐姐……师:今天,老师请来了许多可爱的小动物,小朋友们看图,我们可以怎么称呼它们呢?(播放课件)生:燕子姐姐、蝴蝶姑娘……师:能和它们打声招呼吗?生:燕子姐姐,你好啊!蝴蝶姑娘,你真漂亮呀!……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学生读准了轻声音节,感受到了课题包含的称呼的方法,并迁移运用了这种称呼的方法,习得了语言,语文的工具性得以彰显。这归功于老师对课题中学习资源的细心发现和有效的开发利用。

二、质疑课题,形成期待

阅读期待是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是一种探求未知的渴望。在阅读教学中,运用阅读期待策略,通过设置悬念,往往能激起学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引发学生自主的阅读行为。因此,《语文课程标准》提倡运用阅读期待策略,提倡开展探究性阅读。许多课文的课题看似平淡,其实,只要让学生质疑,加上教师的恰当引导,往往能产生强烈的悬念,促使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去思考。如教学《特殊的葬礼》一课,在点明课题后,可先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葬礼”是什么,再让学生说一说“特殊”的意思。之后,可以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进行质疑:“读了这个课题,你有了什么疑问呢?”学生很可能会提出下面几个问题:“这个葬礼是为谁而举行的?”“这个葬礼特殊在哪里?”“这个特殊的葬礼是怎样举行的呢?”在学生产生阅读期待心理后,就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并寻找问题的答案。课题教学是新课教学的发起阶段,质疑课题,激发阅读期待,不仅把课题学好了,还能为整个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使教学具有张力。但是,对于学生质疑课题,教师要注意引导,切忌那些假问题、浅问题,也不能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置之不理,否则不利于阅读期待心理的形成。

三、研读课题,培养语感

所谓语感,简单地说就是对语言文字敏锐的感受力,能快速地理解文字的意思,并能透过文字准确感受其中的情感。语感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而是经过长期的训练和积累而形成的。课题是课文内容的窗口,往往寓含深意,富有情感,正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好抓手。如果我们教师能根据课题的特点,有效地设计教学,往往能培养出学生对文字的感受力,提高学生预见课文内容、揣测课文中心的能力。孙建锋老师在执教《那深情的一跪》时是这样利用课题进行语感训练的:(上课伊始,老师请一学生书写课题。)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学习《那深情的一跪》。请板书课题的同学读题。生:那深情的一跪。(突出了“一跪”)师:你读出了一跪的动作。生:那深情的一跪。(强调了“深情”)师:你读出了一跪中的深情。生:那深情的一跪。(既强调了“深情”又强调了“一跪”)师:好!你既读出了“深情”中的“一跪”,又读出了“一跪”中的“深情”。读了课题之后,围绕“跪”字,或扣住“深情”,你能提出问题吗?生:谁向谁跪?怎样跪?为什么要跪?生:“跪”含有怎样的深情?师:答案就在课文里,“熟读深思子自知”。请同学们边读书边思考。在这个教学片段中,孙老师巧妙地让学生在读题中感受到,同一个句子,重读位置的不同,往往能传递出不同的情感。“跪”指出了事件,“深情”暗示了课文的主旨,教师让学生围绕课题的这“两只眼睛”进行质疑,学生初步预见了课文的内容和中心,提高了学生的文字感受力,语感得到培养和训练。

四、解读课题,深化认识

课题往往是是课文的灵魂,读懂了课题,也就一定程度上读懂了课文。如《鸟的天堂》一课,读懂这个课题,至少应读出三个方面的意思:1、“鸟的天堂”是指什么?(指一棵大榕树)2、这棵大榕树为什么说是鸟的天堂?3、作者想通过这篇文章告诉人们什么?我们可以围绕需要解决的三个问题来开展学习,提升学生对课题的理解:1.聚焦描写榕树静态的5至8小节,感受这棵榕树的大、茂盛和勃勃的生命力,知道“鸟的天堂”指的就是这棵大榕树;2.聚焦描写榕树动态的12、13小节,感受鸟的数量多,种类多,生活得自由自在,知道这就是称它为鸟的天堂的原因;3.探究“鸟的天堂”形成的原因,感受作者的写作动机:在这儿,灿烂的红霞、白茫茫的水面、茂盛的榕树、自在的鸟儿、缓缓移动的小船构成了一幅和谐美好的画卷,展示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美,正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造就了鸟的天堂。文章传达的是作者对美好生态的热烈向往,传达的是作者对保护生态的呼吁。聚焦课题,解读课题,带来的是对课文的深刻解读,学生的认识将是全面的,感受将是深刻的。

五、紧扣课题,构建“学路”

在教学中,我深刻体会到,创造一节优质课的关键在于寻找到一条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符合课文特点的教学之路。一条好的“学路”,往往环节简单、过程流畅,层层推进地带领学生畅游课文,让学生与文本、与作者展开充分的对话,带来最大化的教学效率。那么,如何构建这条最佳的“学路”呢?许多优质课告诉我们,捕捉课文的“文眼”,以此辐射教学,是构建学路的方法之一。的确,作者在写作时往往会将自己最深刻、独到的情思用一个词或一句话在文中体现,这个词或句就是整篇文章的灵魂。而这个词或句,很可能就出现在课题中。在教学时,若能抓住课题中的关键词,别具匠心地设计教学,往往能抓纲显目,快捷高效。如课题《花潮》,“花”和“潮”本无联系,为什么能结合在一起呢?原来说的是“花如潮”,“潮”是作者的联想。“潮”字即是体现景物特点的词,具有辐射全文的功能。据此可以进行设计教学:审题,感知花如潮;初读,寻找花如潮;精读,体会花如潮;品读,感悟人如潮,心如潮,皆因花如潮。

课题学习资源的开发利用,需要我们具有强烈的意识,需要练就一双慧眼,还需要具有良好的设计教学的能力。让我们立足平时的教学,做课题学习资源的掘宝人吧!

•(作者单位 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城郊中心小学)

(本栏责任编辑 石红英)

 

书籍是知识的宝库和力量的源泉

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找作文素材

探析特校学生自闭症“医教结合”矫正途径

音乐课堂实践交响曲

让“思维”流于笔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语文课堂教学实践研究”科研课题论证会在北京召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