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教育科学博览

中国猪文化与《猪生产学》教学

作者:王宵燕 宋成义

王宵燕 宋成义(扬州大学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浙江扬州 225009)

摘要:发展中国养猪业依赖人才。作为人才来源的高等农业学校需要在稳定学生专业思想和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方面做进一步的工作。《猪生产学》是农业院校动物科学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成为教师们首要考虑的问题。中国具有悠久的养猪历史,但人们对猪文化的了解却知之甚少,将中国猪文化与《猪生产学》教学有机结合,在《猪生产学》教学相关章节如绪论、猪的贸易、猪的品种、育种、饲料和饲养模式中展开中国猪文化方面的讨论,必然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养猪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猪文化,猪生产学,教学

中国是世界第一养猪大国,存栏数和猪肉产量在近二十年间一直占据世界首位。据统计2014年全球猪肉产量为11612.5万吨。中国的产量为5674.9万吨,约占全球产量的49%[1]。世界第一养猪大国却并非养猪强国。我国养猪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与养猪业发达国家生产水平存在一定差距,国内不同猪场之间水平也存在很大差异[2,3]。位居世界前列的养猪市场与相对较弱的生产水平存在巨大的矛盾,养猪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得养猪业对专业技术人才有着巨大的需求。

随着国家对农业重视程度的不断加大,农业科技人才在建设农村,促进农业生产方面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人才来源的高等学校农科学生的特色非常明显。农业类院校长期以来一直存在招生困难的困境。学生大多以调剂为主,第一志愿的录取率非常低。部分院校动科专业第一志愿录取率仅为5%左右[4]。究其原因可能与人们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的轻农思想以及对农科类学生的就业形势和去向不清楚有关[5]。稳定专业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成为农科类学校的主要工作。而针对《猪生产学》课程来说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则成为教师们首要考虑的问题。

《猪生产学》是各类农业院校动物科学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是一门理论与生产实践联系非常紧密的课程。主要讲授猪的生物学和行为学特性,中外各类型猪的品种和育种,猪的营养与饲料,猪的饲养管理,猪场建设及经营管理等内容,使学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掌握养猪生产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猪场生产组织管理的能力,为现代化的规模养殖场输送人才。

我国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有着悠久的养猪历史。在人类发展的文明史中,猪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现在全国各地建起了多座猪文化博物馆,旨在宣传中国的猪文化,但目前现代人们对猪文化却知之甚少,甚至对猪文化存在一定的误解。《猪生产学》教学与我国的猪文化有机结合,必然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养猪人才的培养。笔者认为,《猪生产学》中的部分章节可以与中国猪文化有机结合,其中包括绪论、猪的品种、育种、饲养管理等。

一、绪论

绪论部分是一门课程的开始,绪论内容准备充分与否对于学生充满兴趣开始本门课程的学习非常重要。目前大部分高等农业院校所选用的教材为杨公社教授主编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猪生产学》。其中绪论部分主要包括中国养猪概况和世界养猪概况。而中国养猪概况中有养猪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养猪生产的主要成就,中国养猪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中国养猪生产的展望。如果在上课过程中单以一组组数据来告诉同学中国养猪业的重要性可能会略显枯燥。而汉字“家”这一个字就足以体现中国养猪业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底有多重要。资料显示,新石器时代,人类已经将野猪驯化为家猪。“家”为我们的祖先分食猪肉的公共场所。随着人类文明与技术的进步,“家”才逐渐演化为私人化场所。另有说法认为“家”是“豕”(猪)的居所,由此才进一步引申为人的居所。还有说法认为古人以猪之多子喻“家”,以表达人类渴望种族繁衍的愿望。又如“冢”字,古人视死如生,生死之处均有猪的存在,足以见当时人们生活中猪的重要地位。另外还有许多汉字,如“事”、“敢”等,其甲骨文形体表示均与狩猎猪有关[6,7]。

在上古时期,猪做为神物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考古和史料记载中有人头猪嘴,猪头龙形,猪头人形的形象,豕韦氏(也就是后来的满族)、古哈尼族、傈僳族以及珞巴族都是以猪为氏族图腾崇拜物,这些均说明了上古时期,人们对尚未征服的野猪发自内心的崇拜。时至今日,在中国的很多地区,猪均是供奉神灵的最好祭品。进入新石器时代,农耕文化慢慢兴起,猪成为农耕文化的一个标志。史前宗教的一个最基本的观念就是地母观念,信奉“大地母亲生养人与万物”,而猪肥胖丰硕,生殖力强,作为“地母”的图腾动物具有极大的象征性意义。由此不难理解猪被史前先民作为图腾来崇拜。

而为同学们所熟悉的猪八戒是吴承恩笔下《西游记》的重要形象。猪八戒本是天上的天蓬元帅,后被玉皇大帝贬到人间陪同唐僧西天取经。这一经历恰恰隐寓了猪由上古时期神坛上高高在上的位置进入寻常百姓人家生活中的转变。由狩猎进入圈养后,人们对猪的习性有了充分的了解。猪八戒形象刻画了一个贪吃贪睡,有人的吃苦耐劳、憨厚率直的品质和自私、好色及懒惰的习性,在他身上体现了神、猪、人的完美结合[8]。也即说明吴承恩所处年代对猪的习性了解及养猪在人们生活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

引经据史,展开养猪业重要性的讨论,必然会引起同学学习养猪学的兴趣,也会激发同学投身养猪业,发展中国养猪业的信心。

二、猪的贸易

世界养猪概况中的国际贸易部分会提及世界各国活猪及猪肉的进出口情况。而我国目前活猪和猪肉的出口量很少。2014年世界猪肉进口总量为725.4万吨,中国占约20%,出口总量为754.8万吨,中国仅占7.4%。我国虽然是世界第一养猪大国,也是世界猪肉的第一消费大国。我们生产的猪肉仅供国人自己消费,至多远行到香港。目前我国95%的生猪为引进猪种[9]。这是我们养猪业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而历史上我国的猪种曾经对世界猪种产生过重要的影响。两汉时期中国优质猪已出口至古罗马,并育成了罗马猪。18世纪英国引进中国华南猪改良当地猪,育成约克夏、巴克夏猪。19世纪初美国引进中国猪种,育成了波中猪和切斯特白猪[10]。现今世界上许多著名的猪种几乎都是由中国猪种直接或间接参与育成的。这也说明了历史上我国养猪业所具的重要性。


三、猪的品种

我国有悠久的养猪历史,为了适应人们的要求及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在长期的养猪过程中形成了形形色色的品种。如今,中国地方猪种按起源、特点、当地的自然和地理条件及社会经济条件分为六大类型即华南、华北、华中、江海、西南、高原型。卢文静认为秦汉时期中国猪的品种就已经丰富多彩,根据各地出土文物中的猪模型来看,秦汉时期我国至少已有以下5个类型的优良猪种:华南猪、华北猪、四川猪、大伦庄猪和贵州猪[7]。这个分类与今天地方猪种的分类有相似之处。说明秦汉时期,我国人民已非常重视选留适应当地自然地理条件的猪种。原始野猪被驯化为家猪后,人们有意识的选留在当时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个体,慢慢形成各具特色的猪品种。中国地方猪种具有繁殖力高,适应性强,特别是肉质鲜美的特点。另外还有适应山区条件的小型猪,是理想的医学实验动物模型。但与西方商业化猪种长白、大白、杜洛克猪等外种猪比较,我国地方猪种存在生长速度较慢,胴体瘦肉率低等不足之处。直接导致我国地方猪种在商品猪肉生产中处于不利地位。据统计,全国有85%左右的地方猪种的群体数量呈下降趋势,31个品种处于濒危状态和濒临灭绝,共计125个。横泾猪等8个地方猪种已找不到了,出于保护地方猪种的目的,农业部将34个地方猪种列入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并实施重点保护[11]。丰富多彩的遗传资源是未来发展养猪业的基石,强调我国猪种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将会激发同学学习养猪知识的紧迫感。

四、猪的育种

猪种形成与我国人民长期坚持不懈的选育有关。如今教科书上猪育种学相关的数量遗传、育种的理论及先进的育种技术如联合育种、繁育体系、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等均来源于西方养猪业发达国家。目前占据我国商品猪生产重要地位的三大品种杜洛克、长白猪、大白猪基本上陷入引种、扩繁、销售、退化、再引种的被动发展模式[12]。至今还没有一个完全国产化的现代化商品瘦肉型猪种。这是我们不得不去面对的现实。而中国是世界上对猪驯化最早的国家,达尔文在其所著的物种起源中多次提到中国人民对人工选择和变异观念的杰出贡献。中国人民擅长根据猪的外形特征进行选种,即相猪术。许多古书中均有记载,如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清代《豳风广义》,元朝的《农桑辑要》,明朝徐光启撰的《农政全书》,清朝张宗绪撰的《三农纪》等。而殷商时代的韦豕被传是我国最早的相猪专家,他能根据猪的外形特征选择符合要求的后代供繁殖用。贾思勰所撰的《齐民要术》中记载有“母猪取短喙无柔毛者良。喙长则牙多。一厢三牙以上则不烦畜,为难肥故;有柔毛者烟治难净也。”而《豳风广义》中认为:“母猪惟取身长、皮松、耳大、嘴短、无柔毛者良。”这说明了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意识到短喙无柔毛的母猪具有早熟易肥的特点。“丝颈葫芦肚、崽子好又多”这句农谚则强调脖颈细长、肚子大的母猪产仔数才多。我国古代流传的猪选种方法造就了具有高产仔数特点的中国地方猪种。至今外貌评定在猪育种中仍是重要的一部分。但从选择效果上看,可能其主动性不强,选育进展较慢,如何与先进的育种技术相结合,选育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猪种是中国养猪育种方面的发展方向
[3]。从古代育种技术的发展强调古今结合的重要性,将会改变同学对我国育种落后现状的认识,加强养猪专业知识学习的重要性。

五、猪的饲料

六畜猪为首,猪是继狗之后被驯化的家畜。圈养是野猪驯化为家猪的必要条件。圈养之后,人类得为他们提供必须的食物。在古代农业经济社会,农作物的产量较低,人类必须寻找合适的饲粮为猪提供必须的营养,满足猪生长的要求,达到为人类提供肉食的目的。在此方面,古代人民充分利用猪杂食性的特点,挖掘各种农作物,做到既不与人类争粮,又满足猪生长发育的要求。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元代王祯的《农书》记载了人类利用水草、牧草、糟糠等饲喂猪的宝贵经验。《齐民要术》中记载有“春夏草生,随时放牧,糟糠之属,当日别与。八、九、十月,放而不饲,所有糟糠,则畜待穹冬春初。”说明古代人们已充分了解猪的习性,同时注意到因季节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饲养方式。充分利用青粗饲料和农副产物喂猪的经验对今天的养猪业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结合动科专业同学前期所学的饲料学相关知识展开讨论,引导同学思考如何发展未来养猪业,解决人畜争粮的矛盾。

六、猪的饲养模式

当人类最初开始圈养猪时,并不是给猪设像如今的圈舍,喂以玉米豆粕型日粮。而是将猪限定在一定范围内,野猪自由采食,自由交配,人类需要食用时再加以捕食。随着农耕文化的兴起,人类开始定居,各种类型的猪舍逐渐丰富起来。桂林甑皮岩遗址,余姚的河姆渡遗址,西安半坡和临潼姜寨遗址和大汶口文化中均出现了圈养猪的痕迹以及大量猪的骸骨。河姆渡遗址居民像大多数少数民族一样是利用杆栏房的下层(居住面下)来饲养牲畜。如同汉字的“家”一样。体现出古代人民作为家族副业的养猪业。古代人视死如生的观念也给今天人们研究古代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依据。出土的猪圈有各种造型,有带运动场和起居室。也有一楼为猪舍、二楼为厕所、三类为人居住处的阁楼式建筑。体现人与猪和谐共处的场景。

猪由放牧发展为圈养,与人类农耕文化的兴起有关。要发展农业,必须施以粪肥。而猪是粪肥的最佳来源。春秋战国时期的《荀子·富国篇》中记载“多粪肥田,是农夫众庶之事也。”明代的《沈氏农书》则说“租田不养猪,秀才不读书,必无成功,则养猪羊乃作农第一著。”明确表达了农牧结合的生产方式的重要性,对解决如今中国养猪业所面临的猪粪尿所带来的污染问题,以及土壤过度使用化肥带来的土质变劣问题提供非常好的途径[13]。而《猪生产学》的教学过程则可以引导同学思考如何在新形势下实现农牧结合的养殖方式。

中国是文明古国,悠久的历史见证了养猪业的发展。如何从养猪大国转变为养猪强国需要各类技术人才集思广益,开拓发展新形势下的养猪业[14]。《猪生产学》的教学可以充分利用中国的猪文化,来调动同学学习养猪学的积极性,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司智陟.全国生猪市场供需及展望.猪业科学, 2015,138(1):4-5

[2]郑华,闫之春,王希斌,吴常信.当前我国集约化养猪生产水平分析.中国畜牧杂志,2006,42(18):16-20

[3]杨公社主编.猪生产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4]李红.农科专业大学生专业思想教育对策探析.职业教育,2014,1:235-236

[5]卢文静,廖新俤.中国猪文化与养猪业可持续发展.猪业科学,2012,12:124-125

[6]刘洁,兰玉英.从神坛走向世俗的猪文化.中华文化论坛,2011,4:127-131

[7]卢文静,廖新俤.中国猪文化与养猪业可持续发展.猪业科学,2012,10:130-132

[8]张伟力,何小雷,黄龙.中国猪文化经典对养猪业的启迪.猪业科学,2012(9):122-125

[9]孙德林,贾海燕.2014中国猪肉进口量与世界主要猪肉交易市场概况.猪业科学,2015,32(2):46-47

[10]张法瑞,柴福珍.中国猪种外传和对世界猪种改良的影响.猪业科学,2013(7):130-131

[11]于福清.我国地方猪种资源最新状况与保护利用建议.中国猪业,2012(3):21-23

[12]陈瑶生,中国的猪育种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5(26):1-11

[13]卢文静,廖新俤.中国猪文化与养猪业可持续发展.猪业科学,2012,11:130-131

[14]王振华.中国从养猪大国走向养猪强国的战略思考.今日畜牧兽医,2013(12):1-5

基金项目:扬州大学教学改革课题(YZUJX2013-28B)

 

免维护蓄电池的有关使用

岗前标准化操作培训的方法和技巧

TQC质量管理方法在罐罐岭地震断裂带大变形钢管道施工中的应用

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以高职《机械制图》课程为例

新建应用型工科院校课程考核内容与考核模式改革的研究

某建筑独立基础地基检测不合格的处理方法探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