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北京纪事

建外大街轶事


文·图◎ 纪建国

人的一生总会有些离开家的日子,时间一长我便开始想家。有时甚至看到自家周围的一条街道就觉得:到家了。几十年来我对建外大街就有这样的感情。每次出远门回来,只要一走过气势恢宏的建国门立交桥,放眼望着那条宽敞的建国门外大街,目力所及的远方。路两旁都是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国际信托大厦、北京人民广播电台、耸天的国贸二期大厦。这里毗邻CBD所在地。再看来往的车辆川流不息。这景象我再熟悉不过了,因为我就住在北边的芳草地,离这里只有一站地。

上世纪70年代中期,我们家从城南刚搬到城东建外的芳草地时,这里还没有二环路和立交桥,一条护城河隔着城里和城外。但已经看到一辆辆解放牌卡车和许多穿着军装的铁道兵在此忙碌。往东南不远的地方就是头道街胡同的一大片低矮的旧平房,参差不齐地延伸到南边的护城河。

人刚到一个地方就觉得新鲜,那时我是一个中学生。课余时间骑着父亲的那辆自行车,在建外和朝外的大街小巷里燕子似的穿行,直到把周围的街景从陌生看到熟悉,并且记在心里才罢休。我认为,护城河的东岸一直到大北窑这条两公里多长的大街都应该算建外大街。路南从西向东说起,头道街的一二三条胡同,依次是市政机械公司大院,然后永安里的一大片红色的居民楼和永安里百货商场。这些建筑物都是上世纪50年代末期建设的。再往东一直到大北窑都是北京第一机床厂地界。那时候北京第一机床厂是城东最大的一家国营工厂,1路、4路、28路公共汽车在这里都专门设了一站,就叫北京第一机床厂。大人们都用羡慕的神情聊起它。那里有成排高大宽敞明亮的厂房,有许多巨型的机器,《北京日报》经常报道工厂里的消息,在我们学生眼里,那里是北京甚至是全国机器制造业的中心。这是建外路南的情况。再说路北,也从西向东说,第一个是国际俱乐部那个圆形的二层小楼,隔条马路是友谊商店,那里的商品只卖给外国友人;再往东就是两栋米黄色的高层大楼和一栋板式楼房,这里可是值得一提的外交公寓。那些楼房总是那么干净洋气。一个独立的大院,有持枪站岗的武警战士。暮春时节楼前宽敞的广场,那排茂密的国槐长出了一层密密的嫩叶。远看这里的景色很美,真是微雨浥轻尘,清凉夏日近。这里的地名叫齐家园,以前是一片荒凉的空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建国门外和三里屯使馆区相继开始建设。1957年7月在齐家园工地开始兴建第一栋外交公寓,1959年12月那幢红砖板式住宅楼建成。它南临建国门外大街,东至秀水东街。以后的很多年以那里为起点,外交公寓的北边建成了大片的使馆区和为外交人员服务的商店俱乐部,那里是北京离世界最近的地方。

其实这里离城里的建国门很近,只是隔了一条护城河和一堵城墙,在北京内城的九个城门中,建国门这里没有城门。我听朝阳区的老人说,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加紧掠夺中国的财富,进一步欺压中国人民,在这里临时扒开一个门,并在东边不远处的大北窑修建了炮楼。这条街道上也曾留下中华民族屈辱的痕迹,直到抗日战争胜利。上世纪50年代初北京的城墙已经破旧不堪。城头的女墙和箭垛很多都残缺不全,许多地方为了交通方便在城墙上扒开豁口。这样的事数不胜数,这时北京的城墙其实早就不是人们印象中那个巍峨雄伟的城墙了。1957年8月14日的《北京日报》上对城墙的状况是这样描述的:“北京内城城墙长期没有很好的管理,现在城墙顶上长了很多蒿草、树丛。城墙顶面的海墁已经破坏,很多地方沉陷,裂缝(大的有两寸宽),城墙局部鼓闪,女儿墙和垛口松动,遇到雨季经雨水浸泡、冲刷,常发生塌滑事故。”建国门也有了一个大豁口。

那时候北京城东这一带,南北方向的交通也很不方便,只有城外三环路是贯通南北的大道。那时我母亲在南城的一家工厂上班,每天早晨都要走过永安里路口往南,穿过北京铁路局机务段的一个机修车间,那里经常有机车在导轨,一堵就是20分钟。到了70年末二环路全线贯通,母亲上班一下就方便了。我也在这时参加了工作,买一辆好自行车是我最大愿望。听说楼上有个长辈是个老华侨,我请他帮忙在友谊商店用外汇券买了一辆二八型凤凰自行车。在商品供应紧张的年代能买到一辆名牌自行车已属不易,能从友谊商店买出来的东西无疑都是珍品。那时友谊商店一般只对外国友人和华侨开放,京城的普通百姓一般无法涉足。所以我很珍视那辆自行车,它伴随我度过了14年的人生历程,骑着它走在建外大街上总有一种美好的感觉。看着大街两边一天天发生着变化,那时我只是以一个中学生的角度看街景。后来,才知道一条街景的变化不仅是社会进步的一个过程,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上世纪90年代初期,先是机床厂的路北崛起了一排五六层高的楼房,它不同以往的板式楼房,建筑风格独特很像外国别墅,后来才知道那里是建国饭店。这以后街道越来越宽,楼房越建越高,道路越来越畅通。

我学生时代最渴望走进的北京第一机床厂,于上世纪90年代末期悄然地从这里搬走。那里大片的土地上崛起了一座座崭新的豪华大厦。从最西边的长富宫说起,赛特大厦,毗邻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斜对面就是北京国际信托大厦,向东还有贵友大厦,韩国的LG公司也在此入驻,他们的双子座大厦也是这里的地标性建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里有中国改革的气魄,有京城开放的胸怀,也有时代的痕迹。北京电视台建在紧临大北窑立交桥,那片地区曾经是城乡接合部。那里已变成了北京的CBD商务中心,一家家世界知名企业和国际商务机构在此入驻。每到傍晚整条建外大街开始亮起一盏盏彩灯,还有不断闪烁着的霓虹灯,使人仿佛置身于童话世界中。到了夜晚国贸二期大厦在灯光映衬下如擎天支柱,直刺深蓝色的夜空。这时的建外大街不仅是一条美丽的大街,并且成为一条国际迎宾大道。“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很多国家元首来访问中国时,都要走过这条大街。一座建国门立交桥把建外大街与华夏第一街——长安街紧密相连。这条街也承载着更多的历史记忆。

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次国事活动,是2015年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纪念日,那天上午天空湛蓝。我和很多的北京市民聚集在建国门立交桥下的东侧,怀着激动的心情看着阅兵队伍在这里集结。有威武的坦克战车方队和导弹战车方队,那些大家伙都是我们国家自己研制的新型先进武器。我们看着眼前的情景,议论着。那一刻认识的人不认识的人都能聊到一起,每个人脸上都带着笑容。这里面有我们太多的感慨:一个多世纪前积贫积弱的中华民族几乎到了任人宰割的地步。八国联军的入侵,日本侵略者的铁蹄都曾给中国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但中华民族是一个坚强自立的民族,在民族生存的旗帜下聚集着无数的爱国志士。我们建设起了强大的祖国和一支无坚不摧的军队。中国人民用自己的建设成果保卫着家园,捍卫着世界和平。看到这些我们心里能不自豪吗?时间过得很快,前边的坦克方队开始启动,隆隆地驶过建国门立交桥,其他方队也在陆续启动。人们激动兴奋地看着、聊着。远处东边的天空又传来巨大的轰鸣声,空军也参加到阅兵活动中,一组组编队战鹰掠过湛蓝的天空。轰炸机、歼击机、直升飞机,大飞机小飞机,人民空军有了完整的各型作战飞机。强大的空军保卫着祖国的领空。人们仰脸看着天空笑着、喊着:“你看又一批,后边还有呢……”后来我回到家又收看了一遍电视转播,当我看到总书记习近平同志站在天安门城楼上与很多国际友人检阅部队时,真是让人精神振奋。人民军队的一支支队伍威武地列队走过。战车方队,导弹方队,武警方队……他们来自狼牙山五壮士的部队、刘老庄八十二勇士的部队,白山黑水的抗联部队,来自英勇的琼崖纵队。他们从历史的深处走到今天,走向未来。

现在每当我离家一段时间后,重新回京城,走出北京站,再次看到这条繁华美丽的大街时,都会想到这些往事。

(编辑·韩旭) [email protected]


如今的建外大街变化很大

 

北戏书馆开设平谷分馆

大白菜

谁在动退休职工医保这块奶酪?

建外大街轶事

张越——不一样的主持人

郭增善和他的草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