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一生中要经历几个特殊时期,自青春期开始,所有女性都要经历生育期、围绝经期(即更年期)和老年期。女性生育期是指从第一次正常月经开始直到正常月经终止这一年龄段,一般来说,其起始年龄在15~18岁之间,到45~50岁终止(也有个体差异)。女性在生育期,一旦怀孕,可能会发生女性特有的心血管疾病,如妊娠高血压、先兆子痫和子痫;也可能发生围生期心肌病,这些疾病男性是不存在的。此外,年轻女性风湿性心脏病的发病率也比男性高。
冠心病发病时间男女有别
据统计,女性冠心病发病率较男性偏低。从发病年龄看,45岁以前生育期女性冠心病患病率显著低于男性,45岁以后女性患病率逐年增高,至60岁时男女患病率已无明显差别。男性在45~55岁时发病率明显增加,而此时女性增加不明显。女性初发冠心病时间较男性平均晚10~15年。围绝经期后期(45/50~60岁)女性冠心病发病率迅速增加,比年轻女性(<45岁)发病率高40倍!而老年男性冠心病发病率仅比较年轻男性增加6倍。到了60岁以后,老年女性与老年男性冠心病发病率逐渐接近或相似。
卵巢功能衰退是关键
那么男女冠心病发病时间上为什么有此差别?尽管有关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可能与女性围绝经期前后生理和心理变化、内分泌系统的急剧变化相关。目前已将更年期称为围绝经期,通常是指正常月经停止到60岁这个年龄段,因人而异,长短不一,常可分为两个时期:从正常月经停止到月经完全停止(即绝经),多数在45~50岁左右,这一段时期可称为围绝经前期;从绝经到60岁这一段时间可称为围绝经后期。
在围绝经前期,卵巢功能开始逐渐衰退,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周期性分泌开始朝着无规律性分泌改变,分泌数量和质量以及分泌水平逐渐降低。因此,月经变得不规则,月经量也发生变化。两次月经的间隔时间长短不一,经量逐渐减少,与此同时,因卵巢中卵泡发育不全,出现无排卵月经次数逐渐增加,性器官逐渐萎缩,分泌物减少,性欲降低。
雌孕激素减少是诱因
在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分泌减少和不规则分泌影响下,心血管系统的功能活动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变化。在围经绝期综合征和生理心理影响下,首先是心率发生变化,经常出现心动过速或心率波动大,有时心跳不规则,可出现房性或室性期前收缩,患者常诉心慌、心悸和胸翳等症状;其次是心排血量变得不稳定,血压的稳定性受到影响,导致血压波动大,可出现头昏脑涨等症状。研究证明,雌激素除了能促进女性特征的出现并维持于成熟状态、促进性器官的发育和乳腺的生长发育并维持于成熟状态外,也影响机体代谢过程。雌激素不仅有轻微水钠潴留作用,尚具有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俗称“好胆固醇”,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和血浆中载脂蛋白A1的含量,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俗称“坏胆固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罪魁祸首)的作用。此外,雌激素能降低血管壁胶原和弹性蛋白积聚的速率,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维持正常的血管弹性。雌激素分泌水平逐渐降低,可使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和比例发生变化,血管弹性和顺应性降低,导致患冠心病、高血压的概率逐渐增加,这可能是围绝经后期女性冠心病飙升的重要原因之一。
孕激素的主要生理作用是为受孕和孕卵着床做准备,并维持妊娠。因为雌激素能调节孕激素受体数量,孕激素大部分生理作用都是以雌激素的生理作用为基础。但孕激素尚具有阻滞血管平滑肌细胞膜上L型钙离子通道作用,使血管平滑肌松弛、血管扩张和血压降低作用。围绝经期女性孕激素分泌水平也逐渐降低,上述作用降低或消失,可使血管平滑肌紧张性逐渐增强,外周血管阻力增加,高血压的患病率也会逐年增加。而高血压、血脂异常是导致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的最主要原因。
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常有焦虑、失眠、心慌、心烦意乱、忧郁等心因性症状,而这些心因性症状同样可以影响血压升高和波动,也可影响血管内皮功能,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对心血管也会造成不利影响。
综上所述,围绝经后期为何心血管病会飙升,可能与具有心血管保护作用的雌激素和孕激素逐渐降低有关。必须指出,虽然男性冠心病患病率比女性略高,但女性冠心病预后却比男性差。年龄相似的女性冠心病死亡危险高于男性,老年女性比老年男性死亡危险增加2倍,而心肌梗死后心脏破裂和再梗死以及心力衰竭发生率女性也比男性高。因此,应高度重视和加强围绝经期女性心血管病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