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航空知识

创业者之歌

作者:资深编辑/吴佩新

资深编辑/吴佩新

又是一年毕业季。前些天回了一趟母校,看了一场小校友自导的微电影,说的是毕业时室友的不同选择。实话实说,无论是镜头,节奏,还是叙事,片子都很稚嫩,算不上作品,“小鲜肉”对未来的迷茫闪烁其间。其实,老,未必通达;少,未必无知。变幻纷纭的时代,未来不是靠预期和经验能够阐释的。未来到底是什么,谁又能说得清?

不过,对有些人来说,他们不会刻意算计未来,而是早早把自己的梦想付诸了实践。这些人,就是年轻的创业者们。他们即将或刚刚走出大学校园,没有考公务员,也没有进大国企,而是选择了最为艰辛的自主创业。这种勇气,本身就是一种资本,一种能力的证明。

就航空说航空,单说无人机这一块。如今全球每卖出10架民用无人机,就有7架是中国制造。2015年,美国CES消费电子展上的无人机展区中,中国企业占了一半。有数据统计,受低空开放利好政策的影响,国内民用无人机发展非常迅猛,2014年销售规模已经达到40亿元,未来几年将保持50%以上的增长。到2020年,国内民用无人机的市场规模就将达到460亿元左右。即便如此,也有专家认为这是个相当保守的估计,实际市值可能还会大大超过。实际上,民用无人机市场的迅速成长,已经逐渐影响到生活的各个方面。消费级别的无人机正在大行其道,而专业级别的无人机,已经逐渐地进入通航作业领域。过去某些只有轻型固定翼飞机或者直升机才能干的事,现在小小无人机完全能够胜任,而且成本更经济。

再看看这些在市场上拼得风生水起的无人机公司,主事者基本都是年轻的创业者。他们有扎实的技术背景,有丰富的市场经历,更有一往无前的勇气和能量。可以说,正是他们,用自身的努力,正在重新定义未来的“中国制造”——低端,劳动密集,不是中国通往大国之路的必然选项。

年轻创业者,确实会考虑创业环境。随着社会阶层的固化,体制内留给创业创新的空间已经非常狭窄。创业者们超乎凡人的地方是他们走出去,开拓了自己的一方天地,利用环境,改变环境,而不是一味怨天尤人。他们把握的,是未来的趋势,是自己对未来的主导权,甚至很简单,是对未来新生活的强烈渴望。如今,在航空航天科研院所较为集中的北京、深圳、成都、武汉等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出校园,走出行政单位,进入新兴的无人机行业,他们就是这个市场的“大脑”,他们就是未来的主人翁。

仅以深圳为例,由航模等相关领域转型而来,且有“无人机”业务的相关公司,就有大约200家,如同雨后春笋。随着国内依托于GPS和WiFi技术的智能通讯设备日渐普及,与之相关度极高、用于民用无人机的通讯导航元器件也显著降低了生产成本。深圳为鼓励消费级无人机行业发展,每年投入10亿元资金,主要用于人才吸引、公共科研平台建设、创投基金等方面。各种优惠条件,吸引了来自于全国的“最强大脑”,甚至在一些国外媒体看来,深圳将成为中国“无人机之城”。

资本对市场的形成具有主动权,在春寒料峭的时候,总有春江水暖。谁是掌握那第一股暖水的鸭子?绝不会是循规蹈矩的人们,而正是那些勇于投入一线打拼的创业者。

佼佼者,善于把迷茫变成选择。

什么叫未来,也许谁都不知道,但它确实就在脚下。

 

嗅探电波的“大鼻子”

D日的第一个投弹者

巴黎航展的中国元素

标准的诞生与进化

印度阵风第二季

V芷江记忆那一刻,我们铭记胜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