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微信除了在进入北美市场的第一个月获得10万新用户,几乎就没什么增长了。同时,大量市场调研显示,北美绝大部分微信用户是中国留学生和在美工作的华人,美国人的比例少得可怜。
微信为了进入北美,银子没少花,可美国人就是对微信不感冒,这究竟是为什么呢?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有四个。
首先,早三年“出生”的WhatsApp已经抢占了先机。在美国,笔者和同事做了一次简单的街头问卷,几乎所有我们询问到的老外都没听说过微信,但是所有人都在使用WhatsApp。WhatsApp于2009年推出,当时市面上几乎还没有同类型的信息类社交应用,很快赢得大批忠实用户。3年后,非常类似的微信进入市场时,在功能上并没有给用户足够理由放弃已经用顺手的WhatsApp。
其次,你的朋友圈子用什么决定了你用什么。社交类App增加用户黏度的核心就是要让用户间不断互动,所以能够建立平台上的朋友圈很重要。微信进入时,很多美国人已经依赖于用WhatsApp联系。这时,就算有人愿意尝试微信,但没有朋友一起用,或者只有三五个联系人,可能很快就厌倦了,最后还是回去用WhatsApp。而现在使用微信的美国人,也多是在生活和工作上与中国有联系的人,把微信作为自己社交生活的一种补充工具。
再次,中国人喜欢一个手机应用可以做所有事儿,但是美国人更喜欢功能纯粹的应用,一个应用就做一件事。比如,WhatsApp就没有类似朋友圈的功能,只是纯粹的联系工具。而Facebook在推出了类似于微博的私信功能(单独聊天)后不久,就把这一功能单独分离,做成叫作Facebook message的独立应用,让Facebook回归原先分享心情、图片、短文的纯粹功能。相比于喧嚣的微信,在WhatsApp中,你也永远不会被代购和营销类的账号干扰。
最后,WhatsApp有简单的实名制添加法。WhatsApp和手机通讯录完全整合,不需要专门扫二维码手动添加好友,也不需要对方同意才能通过。WhatsApp安装以后就可以马上给对方发信息,同时,联系人的名字就是手机通讯录里的名字,不像微信昵称经常改,常常弄不清朋友到底是谁。
可见,微信出征美国不利,并不是功能上的失败,而更多是文化差异的写照,以及时机的错过。不过,微信并没有放弃国际梦,与谷歌签约合作后,其对北美版的Wechat做了更多调整,当然更重要的还是要借助合作伙伴的力量将本土化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