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新疆人文地理

悬挂在雅丹壁之上的古城

作者:撰文·摄影 / 彭兴礼

撰文·摄影 / 彭兴礼

哈密五堡戈壁那荒无人烟的茫茫戈壁,大漠凝固了空气的流动,处处林立着一座座、一排排雅丹地貌,像捍卫戈壁的勇士,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顽强地坚守着。当看到那雅丹壁悬崖上悬挂着艾斯克霞尔古城残壁时,更让游客们感慨万分:是谁在不毛之地修建了古城?是什么人、什么时间在这里生活?一连串的疑惑像戈壁的沙尘一样席卷而来,弥漫了戈壁之上游人的思绪,在谜团中我们每个人都在寻找着不一样的答案。

据《哈密文物志》记载:“该城遗物与邻近的五堡、焉布拉克墓葬中出土的遗物极为相似。其年代可以追溯到青铜时代甚至铁器时代。至于建筑遗迹,从残存的土坯中夹杂有陶片和土坯形制的差异,以及通过该遗址遗物的对比观察,是一处汉代以前的文化遗存。”哈密文物局上世纪 90 年代初期就对艾斯克霞尔古城进行了调查,经与周边遗址和墓葬进行对比,得出这个初步定论。

艾斯克霞尔古城是汉代前后丝绸之路大海道线路中的璀璨明珠,也是丝绸之路北道上重要驿站之一,距今约有 2 500 年的历史古城堡。古城建筑物依附在雅丹峭壁之上,建筑群落与雅丹地貌融为一体,城墙、房屋建筑基本使用土坯垒起。远处观望很难分辨雅丹地貌之上的城池建筑物,也很难发现其上古城的痕迹。

走近城堡背面的雅丹地貌之下,发现了很多残陶陶片和少量的石器、木器、皮毛制品等文物。据遗址规模来看,可能为一处窑址。在残陶陶片周围有大量烧土的痕迹,残陶陶片堆积得较多,有红陶、黑陶和灰陶。

城堡建在一个高约 7 米的雅丹砂岩岩壁之上。古城堡墙壁有观望洞,城堡顶部残存有数间房屋遗迹。在室内墙角遗址处和地面堆积物间都发现了较厚的动物粪便和植物灰烬堆积现象,墙角处还残留了 1 米左右的火烧痕迹。据室内杂草和粪便堆积的厚度观察,这片雅丹地貌群周边,在古城人生活的年代曾是一处水草茂盛之地。

在距该城堡东 20 公里处的沙河地带发现了较多枯死的芦苇根和红柳枯枝等植被,再次说明了这片区域曾经水草丰茂的景象。在距今3 000 年左右时,天山雪水沿哈密白杨河弯曲南下,经过五堡魔鬼城雅丹地貌、沙漠、戈壁慢慢流入了罗布泊,再加上罗布泊西岸的孔雀河和塔里木河,与北岸的和田河、车尔臣河养育了水乡罗布泊,同时也养育了罗布泊人和罗布泊文明。

由于无限制地扩展和开发,罗布泊逐步成为了“死亡之海”。所以,罗布泊人被迫沿着罗布泊向四周慢慢扩散,开始寻找新的家园。哈密白杨河是哈密的母亲河,沿哈密白杨河退缩的线路,记录了罗布泊干枯后罗布泊人逐步退出罗布泊的历史过程。

据《后汉书·西域传》记载:“十六年,明帝乃命将帅,北征匈奴,取伊吾庐地,置宜禾都尉以屯田。”北魏太和十七年(493 年),鄯善国(楼兰)被高车人攻破,部分人北逃伊吾(哈密四堡一带),在哈密四堡拉甫却克古城居住,后来唐代称为纳职。唐贞观四年(630 年),又在此设伊州,下属纳职县城。那么,生活在哈密白杨河边的哈密四堡拉甫却克古城居民,可以说有一部分来自古楼兰的罗布泊人。



艾斯克霞尔古城下游沿河床地带东南 30 公里处发现了古墓群,经新疆文物考古研究和地区文物局联合的考古发掘,暂定为 3 000 年左右的游牧民族墓葬文化遗存,并发掘出土了很多陶器、木器、石器、骨气、铁器和铜器等重要文物。再向下游南 30 公里左右处同样发现了古代游牧民族古墓遗址。而哈密五堡乡位于东天山的南部,地势为北高南低。在艾斯克霞尔古城之北 30公里左右处,哈密市四堡乡也有一座汉之唐驻军的拉甫却克古城。再向北 20 公里左右为白杨沟佛教遗址,白杨沟佛教遗址为自治区境内保存最为完整、规模最大的唐代佛教遗址群之一。

这些古城、古墓葬都是沿着哈密白杨河两岸,也就是说白杨河两岸的古墓遗址文化,是罗布泊人最后消失迁移的线路。罗布泊人迁移后,逐步融入了周边其他民族之中,罗布泊文明也随之消亡。直至唐代,经历了 1 000 多年的演变和发展,汉族人、突厥人和回鹘人在哈密白杨沟佛教遗址处定居生活,并将佛教文化推到了一个高峰。

现在我们清楚地看出,哈密南部东西沿途近 400 公里的雅丹群、沙漠、戈壁之上正是罗布泊东北丝绸之路的大通道,从现有发现的墓葬、古城遗址向北迁徙来说,是一条南北哈密古人迁徙、游牧、生存 、 发 展 的 线 路图。这不是罗布泊人最后消亡的历史发展、气候考古见证吗?也是中西文化、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交汇的十字路口。

当我们爬上艾斯克霞尔古城时,哈密五堡魔鬼城全貌尽收眼底,浩瀚的戈壁、沙漠、丝绸之路古道都浮现在了我们的面前。仿佛我们从历史的谜团中慢慢苏醒,从雅丹峡谷狭小的世界间,一下跳跃到了无限遐想的世界之中,在微风中轻轻地聆听哈密五堡魔鬼城在丝绸之路上飘来的故事,想象我们脚下有过的铁马征程、刀戈相见的战争场面。沙尘暴带起的飞沙走石不正是古代游牧民族千军万马狂奔时的真实写照吗。

旅行在哈密魔鬼城林立的雅丹、戈壁上,不经意间会发现一堆堆用石块、雅丹残片垒砌的大小不同标志物,这些石堆标志物是行走在古丝绸之路大海道之上的驼商、驼客和牧人用生命遗留的路标,有人称为阿拉伯石堆。汉代前后过往大海道的商旅和牧人在长途跋涉时常遇到意想不到的狂风、沙尘和阴雨天,往往刚刚走过的路就被沙石掩盖,很难留着路的痕迹,更难找到行人、商驼留下的印记。

雅丹地貌在一个区域中大多都比较类似,没有什么特殊标志,遇到风沙和阴天时,魔鬼城之北的天山唯一标志物就也被遮挡了,林立的雅丹岔路又很多,走错一个路口,可能会走向另一个方向。为了较好的记录路线,路过的商人、牧人、驼客们便把重要的岔路口、不能通达的路口边,用周边的石块、砂岩石块堆积起来作为路标,标志着可以通达的线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丝绸古道沿大海道线路境内魔鬼城段保留下了无数这样的石堆路标。驼客、商旅、牧人不是随意堆放的,每个石堆都有说法和意义:在分岔处一堆石头表示前面有路,可以通行;两堆石头则表示前面有岔路口,岔路中间有小石堆标志可以前行;三堆石头表示前面道路很好,有水有人家、有驿站;有些石堆还包涵不同的含义,在一堆大石头周围摆一些小石头,说明前方不够安全,可能有盗贼出现,要小心慢行。

丝绸之路北道的大海道线路,兴盛于汉代前后。从敦煌出发向西至吐鲁番段,共 500 多公里的遥远路途,构成了丝绸之路上最富有传奇色彩的线路———大海道。这条线路汇集了古城堡、烽燧、驿站、史前人类居住遗址、化石山、玛瑙戈壁、玉石戈壁、海市蜃楼、沙漠野骆驼群以及众多罕见的地理地貌,同时沿途也会观看到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的风情差异和文化现象。悬挂在哈密五堡魔鬼城雅丹壁之上的古城,是大海道兴盛时期一颗璀璨明珠,这座古城不仅仅和哈密历史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也和丝绸之路的大海道密不可分,更是中国丝绸之路北道兴盛时代的见证。


 

春到喀什噶尔

行走在消逝中

柯尔克孜族的生活艺术

浮光掠影话河滩

摄影优秀作品展

玉石之路———丝绸之路的奠基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