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出生的周颖勇,是湖南省湘乡市人,2003年从学校毕业,2005年担任公司项目经理,2010年放弃条件优越的工作单位,回到老家湘乡承包了林场,自主创业。目前,农场已初具规模,设有5000平方米的国家标准化养牛场、标准化养猪场、标准化养鸡场,养鱼塘3处15亩,移栽乔木、苗木10亩,优良油茶林160亩,牧草地20亩,蔬菜60亩,建有200立方米的沼气池,安装路灯20盏、太阳能热水器2台,硬化道路2千米。
初见周颖勇,瘦弱的身躯,黝黑的脸庞总是闪出憨厚而快乐的笑容。在创业初期,因种植、养殖技术不熟悉,植被生长不旺盛,生猪成活率低,产值不高,经过不懈努力与主动学习,最后难题都一一化解。2013年,由于生猪市场行情波动较大,许多生猪养殖散户面临亏损,特别是在疫情防控、饲养管理等方面的技术水平不足,更是增加了养殖风险。在这种情况下,他组织周边村民到自己的基地进行生猪养殖技术培训,并邀请湘乡市畜牧水产局工程师到现场授课,主要针对生猪的疫情防控、疾病鉴别、猪舍建设布局、饲养管理等方面进行细致分析、讲解、研究。经过系统学习,他与当地村民都学习并掌握了生猪养殖技术。2012年,农场年出栏生猪800多头,生猪死亡率23%;2013年,农场年出栏生猪1200多头,生猪死亡率降到12%;2014年,生猪市场行情渐跌,许多养殖户亏损严重,但由于他管理得当,农场出栏生猪达1500多头,生猪死亡率控制在4%以内,全年生猪养殖收入达280多万元,盈利40万元。截至2015年4月底,农场出栏生猪达300多头,尚有存栏育肥猪238头,仔猪380头,发展势头良好。
合理布局,发展种养结合模式
建生态农场,必须科学规划,如果只种不养,土地没有肥力,靠化肥种植,作物的产品质量低下,使用价值不高。只养不种,动物不仅缺少青饲料,而且动物排出粪污无法处理而随意排放,容易造成环境污染。为解决这一矛盾,周颖勇拜访了很多技术能人、科技专家,认真学习有关农业科技知识,对农场进行了科学规划,实行种养结合。把400亩山地分为上、中、下三段,山的上段以种植油茶林为主,间种牧草;中段主要修建道路、蓄水池、沼气池、猪舍、牛舍和鸡舍等;下段主要用来种植花卉、苗木及蔬菜、瓜果,整个农场成扇形布局、分层设计,既保证了土地的合理有效利用,又美化了农场的布局,犹如走进花园。
针对养殖产生的粪污,周颖勇想过很多办法都未能很好解决。2013年农场新建了3个沼气池和1个后处理池,共计200立方米,采取动物的粪便全部进入沼气池经厌氧发酵,每年可产生沼气1500多立方米,主要用作农场日常生产、生活能源,为畜禽养殖提供热水、杀菌;沼渣用于油茶林、蔬菜、牧草的底肥和鱼的食量;沼液通过管道自行流入菜地的沉淀池,再通过铺设管道流到蔬菜基地每个角落,实行两排共用一根地埋PVC管道,每3米设置一个存储池,不用人工运输,通过喷、滴、灌等方式进入蔬菜、瓜果和花卉苗木植株内;山上的油茶林则利用大型柴油排污泵,将沼气池内的沼液、沼渣抽到山上的储存池内,直接灌溉油茶林;菜叶和牧草用来喂养畜禽,通过“三沼”综合利用,大力发展“猪沼鱼、猪沼菜、猪沼林”等多种新型农业生态模式,真正实现了“养殖+沼气+种植”的生物循环利用,既节约和利用了资源,又保护了环境。
注重创新,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目前农场规模已初现成效,全农场年产值可达400万元。首期开发200亩,创造经济效益200多万元。利用160亩油茶林空地间种牧草,每年可养牛100头,养猪600头,养鸡2000只,养鱼20000尾。通过建设沼气池,产生的沼气不仅满足农村用能需求,同时通过沼气发酵池产生的沼气,供给周边10余户的农户用于厨房炊事,每年可节省能源费用支出3万多元。由于利用沼液自动灌溉,既节省了大量的人工、又大幅度减少了农药、化肥的施用,种植出来的蔬菜品质好又环保,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2014年,农场年产蔬菜10万千克,年收入50多万元,取得了较好的能源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带动了周边农户的种植业和养殖业,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该农场利用产地资源和技术优势,成为在校学生实习实践基地,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也为湘乡市涟滨实验学校、湘中高考补习学校和育英高考补习学校2000多名师生员工提供了大量绿色安全的食品,如牛肉、猪肉、鸡肉、鸡蛋鱼及各类蔬菜,改善了师生伙食,保障了师生的食品安全,年创收达20多万元。同时,该农场还成为省、市、县三级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培训基地之一,为当地20多名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户年人均增收5000元,农忙临时工30多名。为当地10多个油茶林基地的前期综合开发、循环利用、规模化养殖和种植,提供了知识、培养了人才,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展望未来,周颖勇满怀信心,他将积极应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机具,依靠科学技术,生产出更多更优质的无公害农产品。应用新理念、新科技、新管理,努力把农场做大做强。同时,将掌握的新技术、新知识传授给他人,带动乡邻共同致富,为农村能源技术推广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华农业科教基金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