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中国编辑

《南方都市报》优化升级中的报道形式变革与新闻建构


口彭柳

[摘要]文章通过分析《南方都市报》优化升级后的新闻文本,探讨了《南方都市报》报道形式变化及其表征出来的新闻理念,提出其力图达到回归新闻生产专业化的核心理念和创新新闻呈现方式、深内容与轻阅读、“顶天”与“立地”三方面平衡的目标。

[关键词]都市报 优化升级 报道形式

[中图分类号]G23 [文献标识码]A

2014年6月16日《南方都市报》(下简称南都)优化升级后的版面正式亮相。南都此次举动“不仅是内容品种和版面形态的调整,而且是因应当前媒体环境,而进行的思维观念改变、生产流程再造、人力结构重组的全新变革”[1]。其提出两句口号:一是“更慢更优雅,更快更灵动”,前者指南都这一报纸平台强调思想和深度,提供慢阅读、深阅读、精阅读的新闻文本;后者指以微博、微信、APP、网站等搭建的南都数字平台,追求快速、高效、互动,提供快阅读、轻阅读的新闻文本。二是“顶天立地,纵横捭阖”,“顶天”是指进入主流话语体系,“立地”则是指植根广州、深圳都市群社区,“纵横捭阖”则强调新闻产品的多样、新闻传播的多维和新闻品牌的多元。

此次优化升级对报纸新闻报道形式的变革也有所影响,它所建构的新闻景观,体现了报纸因应新媒体环境进行调整与改革的新闻理念。崔向红认为“最大改变是A叠新闻板块,而且主要是要闻,因为是国内国际比较重要的新闻、评论,相对来说比较沉重一些,负重感比较强,不能跟上现在新媒体冲击下的这种语境,它需要更灵活更灵动的呈现”[2]。本文聚焦于南都优化升级带来的新闻报道形式变革及其原因、体现的新闻理念,探讨其所呈现的互联网思维与社会角色改变。


图1 《南方都市报》2014年7月5日头版

一、南都优化升级带来的新闻报道形式变化

1. 头版封面更强调注意中心

封面报头减少了色块,版面减少了构成元素,淡化了容易干扰受众视觉注意中心的因素,版式更清爽简约。大图仍然保留但文字减少,头版新闻数量减少,从之前每天四五条新闻减少至二三条,以标题形式兼具导读功能。弱化头版导读功能,突出注意焦点和中心信息(见图1)。

2. 导读功能移至“主页”

“主页”体现了对新闻内容取舍平衡后,建构的一种报纸与互联网的互动关系。“主页”承担导读功能,并在报纸与互联网之间搭建桥梁。大量使用扫码新闻:一是低价值新闻;二是虽重要但网络已传播而本报又无新视角的无开掘空间的即时新闻;三是资讯通报类的信息发布,如简单的官方通报、交通考试信息、政策通告等,读者可通过扫描二维码而链接到网站,了解更详尽清晰的信息。这样,既节省版面又不会给人炒冷饭的滞后感,并可以尽量照顾到用户个性化的信息需求。

3. 大型策划深度报道、调查报道增加,强调解读与观点

优化升级后的南都用更多的版面承载经过更深挖掘、更精加工的信息,开设相应版面增加深度报道和述评类、解读类新闻,旨在凸显传统媒体的新闻组织化运作的专业性优势。A1增加“政鉴”“数据”“科学”“朋友圈”“探粤”等,以及调整后的“深周刊”版,保证大量的调查报道、特写新闻等。例如,2014年6月16日(优化升级首日)南都A2叠24个版(去除广告后有12.5个版)的“广壹周”,是关于广州批发市场发展之路的系列专题调查报道《问·路》,其篇幅大、版面多、报道品质高,能够给予受众更多的事实与观点并引导受众思考。

4. 信息的数据化、视觉化呈现得到极大重视

强调运用数据化、可视化手段,并将其贯穿于日常稿件采写和版面编排中。从A1到各读本均开设专门数据版,为此南都成立了虚拟形态的数据新闻工作室,由编辑负责牵头,并抽调各个新闻部门的记者作为成员。例如,2014年6月16日的《法官检察官统一由省提名管理》《粤未来六七年推动1300万人进城》《地方食药改革胶着 两省份逾期一年未“交卷”》《黄埔军校在大陆25载设分校12所》《“海贝思”轻吻粤东 厦深铁路部分停运》《马英九做小手术 医院公布详情》以及《问·路》等有一定深度和较长篇幅的报道,均通过数据和信息的可视化方式整合呈现。

重视开展各种调查,使数据挖掘和重新处理常态化。各读本开设“民调”版,就各类民生话题、公共政策、城市生态、消费指数等进行调查并发布调查数据,并搜索、挖掘、整合互联网上的海量信息。

5. 互联网理念及其热门的各种呈现方式被改造后运用到报纸新闻中

除了可视化、数据化手段和二维码的运用,还有更多的网络化版面,如A1“朋友圈”版是把微信应用中最热门的社交工具“朋友圈”的概念运用到人物报道中。例如2014年6月18日“朋友圈”的《(引)李贻伟和他的佛山朋友圈 (主)和马布里打过球 和企业家侃音乐》等,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圈知道”“圈里人”等版,也是社区、群体形成的网络圈子文化在报纸媒介上的呈现。

6. 调整和增加服务类信息与“科普”类版面

各读本增加“图方便”“图明白”等版,为受众提供各种消费指数、实用指南等。

二、新媒体环境中的南都版面变革与互联网思维

此次优化升级直接的原因之一是新媒体的冲击。在新闻报道形式的变革方面,南都深入思考报纸媒介与新媒介的关系,在强化自身核心价值观的同时,捕捉和反映报纸与互联网之间的密切联系。

1. 互联网思维的体现

此次优化体现了南都力图把互联网思维运用到报纸新闻文本上的新闻理念,以互联网“反哺”报纸。借用新媒体的信息呈现方式来承载传统媒体的内容,如使用扫码新闻、“朋友圈”等呈现方式,就明显是受到互联网的启发。社交媒体的互动、联结性集中体现了互联网特征,“朋友圈”即是代表。南都通过“朋友圈”梳理人物社交圈,建立其社会坐标,进而开展人物报道,这就是典型的运用互联网思维的文本呈现。

新闻的可视化、数据化具有极强的网络化特征,常常需要借助互联网强大的数据资源,同时对信息的可视化呈现往往就体现出一种解构、联结、重构的网络思维观。南都新成立的“民调中心”部门,其策划的大量大型调查,使南都与互联网联动更加紧密。

互联网思维重视用户需求,南都优化升级后强调从传统的新闻“读者”观转变为信息“用户”观,更贴近用户需求、更考虑阅读效益。“图方便”“图明白”等实用服务类信息增多;新闻的服务性解读功能增强,如向导式的指南化报道,信息提供与挖掘、解读的关系更凸显服务意识(见图2)。

南都强调用户“悦读”体验,充分考虑新媒体环境下人们的阅读习惯,既要提供“从容”的报道让大家“慢和优雅”地阅读,又要求内容“好看”来提高易读性。为此,王海军提出一是文字要好看且精细。二是强调扎实的调查、更好的题材和逻辑推论。三是呈现方式的可视、清晰。例如,用大量图表把新闻材料(包括数据、事实等)进行可视化呈现,且这种数据新闻比重大幅增加。这种思维方式要贯穿于日常操作之中,要有意识地做这样的积累。比如跑消防新闻的记者日常要建立起消防、火灾的数据库,一旦火灾事件发生时就可以把数据调出来,分析半年或一年来广州到底发生了多少火灾?集中在哪里?伤亡人员到底是什么人?通过这种方式层层追问原因,是规划问题、监管问题?还是个人素质问题?最后得出结论,并用示意图呈现。四是通过版面切割,使受众阅读报纸有节奏感、自由度高、信息选择空间大。例如传播率极高的《看广州副市长怎么炼成》的报道形式,王海军认为其是在互联网时代下对原有采写方式的一种重塑,这种形式在传统新闻报道方式里是没有的,但在互联网时代会比较常见。



图2 《南方都市报》2014年6月27日GA18

注重文本呈现方式和版面语言的简洁轻快,达到“轻阅读”效果。运用网络词汇、方言、俗语,强化对话形式来营造口语化色彩;专业术语和简缩词运用增多,追求简洁效果;压缩评论版,缩短文章篇幅。

虽然对互联网思维融通、衔接有生硬之处,但优化升级后的南都新闻报道更人性化,注重解决实际问题,互动性增强,这些都体现了互联网思维。

2. 新媒体环境下报纸新闻的核心价值回归

崔向红认为平台、渠道、终端越来越多,稀缺的反而是优质的原创的内容,而南都优质的内容、专业的团队是发展原动力。此次的南都优化有所取舍、有所不为:对封面主页导航功能的调整、扫码新闻的使用,即是为避免与网络内容同质而强化一定的区隔。王海军说:“报纸和互联网去拼速度,抢信息量,就是拿自己的短板跟别人比。很密集的信息量不一定是我们所追求的,我们更多的是要追求一种深度和价值观”,“更多的是回归到传统报媒所做的工作,必须把我们的看家本领拿出来,把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塑造得更强大。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那就是我们是专业的新闻采写人士,能够将新闻调查进行得比较扎实。有很多新闻题材要靠团队协作才能完成,不是随随便便一个自媒体账号就能做到的”,强调“深度调查、独家,这种独家未必是独家的料,更多的是独家的策划、独家的视角”。

同时,王海军强调这种“回归”并非是简单的“回退”,而是对南都作为报纸媒介的核心价值的思考和坚守,对新闻专业理念这一内核的坚持和专业性操作的强化:“深度调查等以前做得很多很好的报道形式,我们肯定要坚持。我们还要开辟更多的新领域,比如对地方时局、政经生态观察类的稿件”,“这样的操作会常态化,像《看广州副市长怎么炼成》《周亚伟告诉你政府秘书长主要做什么》、广州的规委会怎么运作等,这种偏向于解读类的新闻在各板块都会被强化。”

王海军提到:“一个大方向是要强调深阅读、慢阅读和轻阅读的联系”,深阅读体现内容形态的挖掘深度,慢阅读体现读者的阅读状态,轻阅读体现文本呈现形式和目的。文字精简但内容却往深精细发展,这种平衡极能表现新闻媒体专业化运作的成熟度。

三、社会建构中的南都报道形式与新闻理念

南都改版升级提出“开拓多元治理话语空间”,这一理念在新闻的建构中有所体现,影响着新闻的呈现形态。王海军认为:“事实上我们在日常策划中已经参与到治理体系中,对于南都来说这已经变成了一种有意识的操作方式”,如南都的广州城市公共治理系列榜单就是对一个城市建设的“解剖”,“应该也是我们参与到治理体系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体现。类似这种操作方式,我们希望以后能成为一种常规操作”。

在众声喧哗的互联网时代,传播手段多元,传统媒体长期经营取得的权威、真实的品牌效应,使得它在社会、城市治理中可以承载更多公共空间的功能,“南都一向是当仁不让地积极地介入到城市治理中,包括具体的理念、城市规划,还包括城市治理必须面对的实际问题”。

南都优化升级后“更多地强调一种价值观”,从旁观者角色更多地转变为观察和参与者的角色。一是记者深度参与的报道形式大量增加,如调查、解读、述评、数据新闻等,为此南都专门成立了民调中心;二是在文本上更多地表达南都的视角和观点;三是南都媒介角色的转变,从提供信息的“传播者”到“观察者”“参与者”“思考者”。新闻业态也受影响,“以往是新闻发生了后我们去报道它,现在我们把发生的新闻总结归纳梳理,挖掘出一些东西”。南都就是通过上述举措彰显其在社会建构中的责任而获得更多的话语空间,如举办社区论坛,通过舆论引导弥合群体之间认知的差异,因而也建成了诸如 “坐下来谈一谈”这样的品牌论坛。

更多地渗入社会建构的理念,确定了南都在社会图谱中的角色认知,改变了其新闻的视角,以及信息的再加工方式,例如数据化操作的逻辑建构。其新闻信息呈现提倡立体建构的理念:一是新闻事实与材料之间的横向、纵向的逻辑关系的建构,这要求记者、编辑建立自己的立体图谱和“数据库”。二是新闻与社会各阶层、群体与社会现实之间建立密切联系。从新闻事实的社会坐标出发,把新闻事实的社会坐标描画清楚。其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时政新闻中对都市圈的描绘,“圈知道”“圈里人”等关注群体和圈子,通过各种圈子来“看”社会。

这种改变的原因,王海军认为与国家治理格局中城市治理规范化、城市品质提升有关,“以往我们不缺社会新闻,每天会接到大量爆料电话,记者编辑不需要深入思考。但现在整个城市治理水平提升了,那种显见的社会新闻急剧减少。这个时候我们就必须深入进去才能挖到新闻。比如广州公民社会极其发达,有各种各样的群体、圈子存在,这就需要我们渗透到这些圈子里去才能挖掘到更多东西。这些圈子有大有小,例如有些摄影发烧友会去记录这个城市的变迁,这个就很有价值很有意义,‘圈里人’和‘圈知道’就会报道这些圈子里的事情。”

四、结语

此次南都的优化升级既强化新闻理念内核的专业性追求,强调报纸新闻核心竞争力,以突出报纸媒介与新媒体等不同形态的区隔,又在新闻表现形式上融合新媒体特点,渗入互联网思维,强化其社会建构功能。其新闻报道形式变化集中体现了三个方面的平衡:一是专业新闻生产核心理念的回归和创新新闻呈现方式的平衡。二是深内容与轻阅读的平衡,既提供精加工、独特视角与解读到位的有深度的新闻信息,又结合互联网时代的阅读特点,以可视化、切割等手法呈现新闻文本以达到易读性。三是“顶天立地”所要求的“更接地气”与“更高端更专业更深度”的融合,即新闻的严肃与轻快活泼之间的平衡,舆论引导与“悦读”之间的平衡。

注释:

[1]任天阳.南都再优化:更慢更优雅,更快更灵动.[EB/OL](2014-06-13). http://www.tuicool.com/ articles/QzMNRvV.

[2]笔者于2014年7月4日对《南方都市报》常务副总编辑崔向红、编委王海军进行了深度访谈。

[本文为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学科共建项目“新媒体语境下广东报纸新闻文体研究”(编号GD13XXW04)阶段性成果。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媒体社会责任

教材出版领域的意识形态建设探析

4P 视野下的数字出版营销策略分析

大数据时代下历史类图书 市场走向分析及策划建议

我国出版企业新媒体技术采纳状况分析

媒介融合与讲好中国故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