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环球人物

开闽三王,重振海上丝路

作者:□ 吕文利(中国社科院中国边疆研究所副研究员)

□ 吕文利(中国社科院中国边疆研究所副研究员)


王审知画像。(李云中 绘)

公元712年,唐睿宗李旦禅位,太子李隆基取得了国家的最高统治权,在长安太极宫登基称帝。此后,唐朝就进入了开元盛世。在此期间,唐朝的海外贸易急速扩张,海上丝绸之路也进入了一个大发展时期。

然而,这一切却在“安史之乱”后戛然而止。公元755年,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联合同乡史思明,以讨伐国舅杨国忠为名,发动叛变。这场动乱长达8年,直到唐代宗时期才被完全平定,可依然造成了唐代藩镇割据的局面,成为大唐由盛至衰的转折点。

从唐末到之后的五代十国,动荡的时局造成了生产上的萧条,中原的经济发展陷入了一段停滞期。而此时,东南沿海的福建一带却在乱世中一枝独秀,依托海上丝绸之路取得了巨大发展。晚唐诗人杜荀鹤客居福建时,感叹福建依山靠海,交通不便:“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但是到了宋代,福州城却已是“城里三山千簇寺,夜间七塔万枝灯”的繁荣景象了。

是什么让福建在动荡的年代一跃而起?这就不得不提到大名鼎鼎的“开闽三王”,即王潮、王审邽(音同龟)、王审知三兄弟。他们是五代十国中闽国(现福建一带)皇帝的父辈,也是让福建成为富庶之地的大功臣。

王家三龙

1100多年前,正值暗潮涌动、军阀战乱的唐代末期,在今天距河南固始县城东60多里的分水亭乡王堂村,王潮、王审邽、王审知三兄弟度过了无忧无虑的少年时代。长兄王潮有勇有谋,年纪轻轻就担任固始县佐吏;老二王审邽熟读《春秋》,精通儒术;三弟王审知状貌雄伟,武艺超群,喜欢骑白马,故人称“白马三郎”。三兄弟皆有才气,因此又被人称为“王家三龙”。


从上至下依次为王潮、王审邽、王审知。


人物简介

开闽三王,即王潮(846-898)、王审邽(858-904)、王审知(862-925)三兄弟。公元885年,三人于河南固始县率领农民起义军入闽,统一福建,鼎建闽国,使福建成为海上丝绸之路最早的开拓者之一。

唐僖宗乾符五年(878年),黄巢发动起义,天下大乱。寿州(今安徽省寿县)屠户王绪也趁乱而起,自称将军,很快攻陷了固始县。初来乍到,王绪正处于用人之际。他听说固始县有“王家三龙”,在县里很有名望,手下有很多能干的人才,就将三兄弟网罗至军中,还任命大哥王潮为军正,即在军中执法的将领。

当时,固始县以北的蔡州(现河南汝南县)是奉国军节度使秦宗权势力范围。秦宗权自称皇帝,“恃势侵凌四境”。王绪自知不是他的对手,便派人投靠他。秦宗权就任命王绪为光州刺史,对其大加勒索。王绪抵挡不住,只好率众从固始县一直往南奔,跑到了福建地区。

王绪治兵不严,一路剽掠,所过之处怨声载道,加之他妒贤嫉能,欲除掉能力比他强的人,弄得军队里人心惶惶,尤其让王氏三兄弟坐卧不安。行军到福建后,他们就悄悄地游说诸将说:“咱们大家离乡弃子为盗贼,是被王绪胁迫的!现在王绪多疑,能干的人必死无疑,我们的性命都朝不保夕,还谈什么实现壮志啊?!”大家听后,相拥而泣,于是众人合谋,埋伏在竹林间,等王绪到了,一拥而上把他抓住,囚在军中。王绪看大势已去,就自杀了。

王绪死后,群龙无首,大家就歃血为盟,他们把宝剑插在地上,依次参拜,宝剑若是动了,谁就是将军。结果其他人参拜,宝剑纹丝不动,轮到王潮时,宝剑竟然从地上跃起,众人就推举王潮为帅。

以我们今天的科学主义精神来看,这当然是不可能的,必定是王潮兄弟使的伎俩,但他们绝不是只有这点小聪明,王潮的确有政治家的谋略,他一反之前剽掠的政策,从严治军,所过之处秋毫无犯。当时泉州的百姓正被刺史廖彦若残暴地统治着,深以为苦,恰好看到了路过的王潮军队军纪整肃,一些德高望重的老人就来给王潮等人敬酒,“遮道请留”,不让他们再往前走了。眼看民心所向,王潮意识到时机成熟,于886年率军回攻拿下泉州,开始在福建拓展势力。

893年5月,王家军队攻下福州。至此,王潮在福建占有五州要地,即福州、建州、漳州、泉州和汀州。同年10月,唐朝廷顺势任命王潮为福建观察使,王审知为副使。

治闽有术

王氏兄弟之间一直亲密无间。897年,王潮病重,命不久矣,弥留之际,他并没有让自己的儿子承袭权位,而是让弟弟王审知“知军府事”。待王潮去世后,王审知要把职位让给其二哥王审邽,但王审邽以“审知有功”为由,坚辞不受。于是,王审知执掌福建大权,并上表朝廷。

898年,唐王朝授王审知为金紫光禄大夫、右仆射、威武军节度使。904年,为检校太保,琅琊(音同狼牙)王。909年,梁取代唐朝,梁太祖朱温也笼络王审知,任命王审知为中书令,封为闽王,升福州为大都督府。王家在福建雄踞一方,势不可挡。

王审知在福建执政29年,虽然正是唐末群雄纷争、五代十国并立的时期,但他治闽有术,大力发展当地经济生产和文化事业,保持稳定,轻徭薄赋,与民休息。

为了生存和稳定,王审知非常注意与中央王朝保持密切的关系。虽然唐王朝已经风雨飘摇,但其一系列任命依然是王氏家族在福建统治的合法性来源。因此,当有人劝王审知当皇帝的时候,他说:“我宁为开门节度使,也不做闭门天子”。即便是唐王朝灭亡后,他也并未独立,而是接受了梁朝的封赠。因为军阀割据,阻挡了王审知对梁朝的进贡,他还开辟海路,每年都遣使入海朝贡,使者覆溺者十之三四。正是维护统一,注意与中原王朝保持的密切关系,才使得很多士人倾心归附王审知,为福建赢得了宝贵的稳定空间。


位于福州庆城路的闽王祠,王家故宅。

在文化方面,王审知深感福建文化落后的现状,礼贤下士,甚至设立专门的机构——招贤院,招纳天下英才,唐朝宰相王溥之子王淡、宰相杨涉的堂弟杨沂,以及知名进士徐寅等人,都纷纷跑来投奔。其中徐寅是唐末的大才子,他因反对篡唐建梁的朱温而忿然辞官归乡,立马受到王审知的重用。王审知还为他刊印了《钓矶文集》。徐寅很感动,特地写了“温陵十载佐双旌”“钱财尽是侯王惠”等诗句,以示感谢。

除了招贤纳士,王审知还广设学校,建“四门学”,聘请著名学者黄滔等人为四门博士,教授良秀子弟,一时福建读书之风大盛。清末同光派诗人,也是福建人的陈衍曾评价说:“文教之开兴,吾闽最晚。至唐始有诗人,至唐末五代,中土诗人时有流寓入闽者,诗教乃渐昌,至宋而日益盛”。据考证,唐宋明清以来,福州籍进士达3600多人,其中文状元16人。

发展海上丝绸之路

王审知稳定发展、重视文教,使福建得到了充分发展,但他最大的功绩还在于发展了海上丝绸之路。

五代以前,福建的状况是“好山好水好寂寞”,海上交通是“北仅通会稽,南惟迄广州”,并不发达。王审知执政后,针对原来对外商征税过重的情况,下令免去苛捐杂税,积极招徕商贾交易。他根据当时佛教盛行的情况,还在福州召开了“万人大佛会”,藏佛经于寿山,吸引南海三佛齐国(现苏门答腊岛一带)等小国前来观瞻和进贡。

同时,王审知以福州、泉州为中心,合理布局,发展港口贸易。为了使船只能够从海洋直达福州,王审知根据福州的江河沟渠分布情况,对其疏通和改造,使大船都可到达福州的码头。无数只小船在福州海港间来回穿梭,渔嫂唱着渔歌,一些士人以钓鱼为乐,当时的福州,真可谓是“人烟绣错,舟楫云排,两岸酒市歌楼,箫管从柳阴榕叶中出”,一派繁华之景。

福州发展之后,紧接着面临的就是城市扩容问题。为此,王审知两度扩大城垣,并在福州北部开通了一个外埠港——甘棠港。关于甘棠港,还有一段传说:当年连江的黄岐半岛一直被波涛阻隔,无法开发,一天电闪雷鸣,一阵轰击,竟然把此处震出了一个天然良港,福建人奔走相告,认为是王审知的德政所致,并给海港起名为“甘棠港”。这虽然是戏说,但王审知在开发甘棠港上的确是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最终把福州打造成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窗口,也是当时中国最大的港口。

另一座在王家兄弟手下腾飞的城市便是泉州。泉州在唐代已有所开发,但在王审知时,发展更为迅速。王审知之兄王审邽任泉州刺史时,尊崇儒术,设招贤院招纳士人,传播儒家思想。等到其子王彦彬任泉州刺史时,更是大力招徕外国商贾,促进海上贸易,为泉州人带来了财富,人送外号“招宝侍郎”。泉州港贸易的品种众多,有犀牛角、象牙、香药、珍珠、玳瑁、龙脑等等,王审知就派人带着这些“进口货”去中原进贡。到宋元时期,泉州已成为与亚历山大港齐名的世界一流大港。

福建有依托海洋的特殊地理优势,所以在唐朝发展的海上交通的基础上,王审知又大力推动和发展海上丝绸之路:往北,可至日本、新罗等国家;往南,可与东南亚、南亚甚至中亚阿拉伯等国交往。各地珍惜的商品泛波于海洋之上,福建也由原来的闭塞之地变为海上交通要塞。

925年,王审知去世,终年64岁。933年,王审知的儿子王延钧在福州称帝,国号大闽,追谥王审知为昭武孝皇帝,庙号太祖。而作为“开国元老”的王氏三兄弟,也被后人称为“开闽三王”。

在王氏三兄弟开闽千年之后,2015年,福建被定位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这片曾创造了“古代经济奇迹”的滨海之地,又将迎来新的历史机遇。

 

“与中情局合作是我最大遗憾”

“企业推陈出新,才能长命百岁”

郑贞铭:青年人不能只有“小确幸”

野夫,有关江湖亦关爱情

普罗旺斯小城,梵高画中的风景

乐家姐弟,创业先锋黯然关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