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78年末到2000年底,是人民海军的近海防御时期。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人民海军的建设发展也进入近海防御时期。这一时期,人民海军在邓小平同志“建立一支强大的具有现代战斗能力的海军”和江泽民同志“为建设具有强大综合作战能力的现代化海军而奋斗”的指引下,以打赢高技术条件下的海上局部战争为目标,坚持中国特色精兵之路,努力实现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从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的转变,人民海军现代化建设水平取得了长足发展。
一、确立和丰富完善“近海防御”海军战略
1985年,时任海军司令员的刘华清同志根据邓小平同志“积极防御、近海作战”的指示精神,提出了“近海防御”海军战略。其内涵涉及海军战略的性质、战略目的和作战对象、基本作战海区、战略任务,以及为了完成海军战略任务必须具备的作战能力、海军战略对海军建设的要求等问题。这个“近海”,不是地理概念,而是一个战略上的概念,其范围既包括我国固有领土钓鱼岛及东沙、西沙、中沙、南沙诸群岛,也包括了根据国际海洋法应划归我国管辖的全部海域。近海防御战略要求海军具有在近海主要作战方向上夺取并保持制海权,能在必要的时间里有效地控制与我国海区相连的重要海上通道,能在与我国海区相邻的海区进行作战,具有较强的核反击能力。作为第一次明确提出的海军战略,标志着人民海军将以更理性的认识保卫国家海上安全,用海军战略支撑改革开放的国家总体战略,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二、组织体制改革和精简整编
“近海防御”海军战略对海军作战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一战略指导下的海军建设目标,就是邓小平提出的精干、顶用、具有现代化战斗能力三个基本要求。“精干”,就是要人员精干、机构精干、装备精良,要在保持一定数量的基础上有很高的质量,使战斗能力大幅度提高。“顶用”,就是必须有一支具有高度政治觉悟、先进军事理论和较高科学文化素养的干部队伍及战斗人员,有足够数量、性能良好的现代武器装备,有严格的训练和合理编成的部队。“现代化战斗能力”,就是具有在现代条件下进行海上作战的能力。
新的目标确定后,海军建设发生了历史性的深刻变化,以减少层次、精简机关、调整任务、明确职责、提高效率为原则,进行了组织体制改革和精简整编,进一步明确了海军、舰队、基地、海军航空兵部等各级领导机关和兵种领导机关的职责和任务,减少了指挥、保障层次,促进了海军的现代化、正规化建设。
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人民海军对第一代驱逐舰进行了改造,重点是提高武器性能和作战指挥自动化程度,较大地提高了海军的战斗力。在改进第一代舰艇的同时,根据海军建设的需要,又开始研制新型常规潜艇、驱逐舰、导弹护卫舰、轻型反潜护卫舰、大型导弹快艇以及反潜鱼雷等第二代舰艇和舰载武器装备,着力提高反潜、防空、反舰各类武器系统的攻击能力,信息的反应处理能力,电子、水声的对抗能力,以及自动化、智能化水平。
这一时期研制成功的某型舰舰导弹,具有超低空掠海飞行、突防能力强、命中精度高、弹小威力大和一弹多用等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第二代反舰导弹系列。1981年我国第一艘弹道导弹核潜艇下水,1982年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试验成功,1988年我国自行研制的导弹核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试验又获得圆满成功,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水下发射战略导弹能力的国家。这一时期,海军航空兵部队的飞机从岸基通用飞机向海军专用飞机发展,拥有了轰炸、歼击、强击、直升、运输、水上飞机等多机种。特别是1980年1月3日舰载直升机首次着舰成功,海军航空兵实现了由岸基向舰载的突破。岸防部队也发展了多种末制导的固定式和机动式岸舰导弹等先进装备。
进入20世纪90年代,人民海军通过自主研制和引进国外的武器装备与技术,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的步伐明显加快,朝着以核潜艇和常规潜艇、大中型导弹舰艇和海上专用飞机为主的方向发展。
海军院校工作重点逐步恢复到以教学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并全面展开教育改革。从1978年起,恢复了培训初级指挥干部和工程技术干部的四年制大学本科班次,招收应届高中毕业生,通过入学考试实行择优录取,重建了具有海军特色的培训指挥干部的体制,舰艇技术指挥干部实行通科培训,部分专业实行指挥干部与专业技术干部合训,设立了海军士官学校,并开办函授教育。自1980年开始,海军院校开办研究生教育,培养海军高级人才,促进了院校教员队伍建设和学科专业建设,海军院校迈开了新的步伐。
20世纪90年代后,确立了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的目标和原则,确立了院校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理清了海军院校建设和改革的思路,充分发挥其人才培养基地和主渠道作用,着力培养复合型指挥人才、专家型科技人才、一专多能型技术骨干和智能型机关干部。积极拓宽人才培养路子,增加招收地方应届高中毕业生的数量,扩大接收地方高校毕业生规模,加速发展研究生教育,有计划招收作战部队和军以上机关军、政、后指挥干部及装备管理干部入院校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或在职攻读研究生,推荐德才优秀、发展潜力大的年轻师团职指挥员和院校教员到国外军事院校留学。完善士官培训机制,逐步扩大士官招生数量和加强在职学历教育,提高士官的培训层次。在下大力气培养人才的同时,完善和落实有关制度,营造人才引得进、留得住、有发展的良好环境。
与此同时,深入开展科技大练兵活动:一是针对未来可能的作战对象、战场环境、作战样式以及部队可能担负的作战任务开展科技练兵;二是以各级指挥员为重点对象,加快培养一批指挥人才;三是把新装备训练作为部队科技练兵的重点,并把对新装备掌握、运用能力作为衡量部队科技练兵成效的重要标志;四是在整体推进、普及提高上下功夫,将成熟的经验及时充实到训练大纲和条令中去,使科技练兵沿着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前进。
1985年,人民海军首次派出舰艇编队出访南亚三国。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海军舰艇编队出访活动日益频繁,航程越来越远。
1994年,舰艇编队访问俄罗斯海参崴,首次跨越北纬40度线。
1995年,舰艇编队出访印度尼西亚,参加了印尼组织的独立50周年国际舰队检阅活动。
1997年,舰艇编队访问了美国、墨西哥、秘鲁、智利等美洲四国,实现了首次横跨太平洋抵达美国本土和南美大陆的历史性突破。
1998年,舰艇编队出访南半球的新西兰和澳大利亚,首次进入大洋洲海域。
2000年,舰艇编队出访马来西亚、坦桑尼亚、南非等国,首次同时远涉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
通过舰艇编队出访,配合了国家政治外交斗争,展示了人民海军威武之师、文明之师的形象。
为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全党工作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海军制定了服从国家建设大局的具体措施,积极参加国家经济建设。仅1984年,海军就支援国家工程建设项目568项,其中大型工程42项,海上和水上工程53项。不仅抽调工程部队和大量机械设备参加和支持修建地方港口、码头,还先后腾出29个军用港口、码头交给地方使用,并将10余个机场改为军民合用。
海军还有效履行国家赋予的海道测量、海洋测绘与航海保证任务,先后完成了除台湾外的沿海航道测量、领海基点测量及对西沙群岛全面测量等任务。
1980年5月,海军参加我国首次在南太平洋进行远程运载火箭的全程飞行试验,组织护航编队保障海上航行安全和试验海域的警戒,以及打捞数据舱等任务。
1984年11月 到1985年4月, 海军J121号船、179号直升机和308名官兵参加了国家首次南极考察,历时142天,往返航程达2.3万海里,圆满完成了运输物资器材、参加建站、海上援救、航海实习等任务。这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派出海军到达南极。
1987年3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委员会为开展全球海平面联合测量,建设海洋观测网共享测量资料,委托中国政府建立5个海洋观测站。据此,1988年2月初,我国施工部队在永暑礁开工建设74号海洋水文气象观测站。3月14日,越南海军1艘登陆舰和2艘军用运输船突然窜至赤瓜礁海域,向我守礁士兵和军舰发动攻击。我被迫进行有限自卫还击,击沉其运输船1艘,重创运输船和登陆舰各1艘。赤瓜礁海战后,人民海军正式进驻南沙群岛的永暑、华阳、南薰、赤瓜、东门、渚碧等礁,把我国的有效控制海域向南延伸了400公里。
在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的指导和“近海防御”海军战略的牵引下,海军现代化建设水平有了明显提升,在组织体制、武器装备、人才培养及军事训练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有效履行了保卫国家海上安全的职责,出色完成了国家赋予的多项重大任务。(完)■
作者系原海军副司令员,中将军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