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鑫培在内廷升平署具名“谭金培”。坊间传闻说,他入选升平署本名写做谭鑫培。报给慈禧时,老佛爷问他要那么多金子干嘛,一个“金”字就够花的了,遂赐名“谭金培”。此传闻流行颇广,包括谭元寿先生《谭门艺语》亦有此说。笔者所见此传闻的最早文字是民国29年(1940)刘菊禅著《谭鑫培全集》一书。另据朱家溍先生《清代内廷演剧始末考》载:“据王瑶卿说,慈禧太后看见花名册上‘鑫’字,就说要那么多金子干嘛,有一个就够他花了,于是升平署总管就把‘鑫’字改成‘金’(见《许姬传七十年见闻录》)。齐如山也听到过类似说法。至今所见宫中戏曲档案上一律写做‘谭金培’。”
此事当真吗?笔者以为,要搞清光绪十六年五月初十及五月二十五恩赏日记档“谭金培”之名由来原委,首先需要了解内廷挑选伶人进宫的程序以及宫内奏事行文的规矩。
清代内廷挑选民籍伶人入宫始自乾隆十六年(1751)。这一差事早期归织造府办理,后由管理精忠庙事务衙门负责选取、审查、推荐。精忠庙衙门将外面戏班伶人名录及所擅演戏码儿递交升平署,由升平署对这些伶人的剧艺及戏码儿进行评定核查。确定后,再由精忠庙事务衙门对进宫伶人宣讲培训规矩礼仪并带进宫。据此才有升平署光绪十六年五月初十恩赏日记档“续挑民籍教习谭金培”一条。
清代职官设有通政司,每日收取各衙门的奏折递进大内。御前还有内奏事处,将通政司递进的折子交皇帝御览。按精忠庙衙门与升平署办差顺序行文先后以及内廷奏事规则,“谭金培”一名在精忠庙衙门行文升平署时即应已写明,至迟在升平署首领奏事折子中也应具名“谭金培”,然后经过奏事处慈禧才能见到折子。
合理的程序是慈禧先审阅升平署递上的折子(名录),再传谕集体接见或单独传某人问话或直接听戏。而递到慈禧御前的折子,所载伶人姓名已经精忠庙衙门和升平署两个机构,即如“续挑民籍教习谭金培”等文。也就是说,慈禧甚至升平署均见不到“谭鑫培”三字,“谭鑫培”在精忠庙衙门时已经是“谭金培”。除非有慈禧口谕在先,否则任何人也不能擅自领着谭鑫培或全体民籍伶人见了慈禧再具折奏事。慈禧口谕在先的假设是:谭鑫培进宫之前,慈禧身边太监或其他供奉伶人向老佛爷说起谭鑫培玩意儿好,而且把“鑫”字明确说给慈禧。慈禧钦点谭鑫培为内廷供奉同时赐名“谭金培”,然后再由精忠庙衙门与升平署补办手续并行文奏事。
笔者以为,慈禧太后赐名谭金培一事既缺乏文献材料支撑,也不符合内廷挑选伶人程序与奏事规则。因此此说可作为谈资但不是信史确论。
“小叫天”的来历
“小叫天”一名源自谭鑫培之父谭志道。谭志道早年在湖北家乡戏班任账桌儿管事,后唱老生。其嗓音颇似一种鹨鸟,北方俗称“叫天子”,叫声狭亢哀戾,不十分雅观。谭志道凭这条嗓子唱老生等于挨饿,后改唱老旦。“人遂称之曰叫天,实含有轻薄厌恶之意。”过去伶界作兴子荫父名,比如父亲艺名“某某”,儿子就叫“小某某”,孙子则叫“小小某某”。谭鑫培在北京露台初期,名气尚不如谭老旦,艺名就用了“小叫天”。可谭鑫培的嗓子却并不狭亢哀戾。
“伶界大王”也曾吃过瘪
“伶界大王”非老谭自封,是别人戴在他头上的,此四字的出笼甚至让老谭无端嘬了回瘪子。民国元年(1912),谭鑫培应上海新新舞台之邀第五次赴沪,配演为金秀山、孙怡云、德珺如、慈瑞泉等。此时老谭的剧艺已是老辣弥坚、炉火纯青,他不光独占老生行鳌头,而且为整个伶界折服,在内外两行眼里简直就是一尊神。尤其在京都,老谭的名望人气儿比大总统差不到哪去。沪上新新舞台黄楚九、四盏灯(周詠霓)是极灵透之人,竟想出“伶界大王”四字安在了老谭头上。加之认准老谭的《盗魂铃》定能打前台,即把斗大的“伶界大王”海报贴满街巷。沪上戏迷果然跃跃欲试,售票仅一日,三千余座儿的新新舞台就关了“铁门”(沪上戏园卖满堂俗称“关铁门”)。
《盗魂铃》的头路角儿是猪八戒,原本是丑行正工戏。有一回老谭进宫误差,被慈禧老佛爷罚戏一出,点名让他反串来《盗魂铃》。老谭根本不会这出,赶紧找王长林钻锅。到了台上老谭仿照《戏迷传》连唱带做,东拼西凑各戏唱腔调。他是老戏骨,极尽能事,演来声情并茂、别具一格。及至后面开打,老谭又拿出看家武功,从两张半桌子往下翻,身段干净漂亮,慈禧看得心情畅快,大加赞赏。自此《盗魂铃》成了老生应工戏,与丑行两抱着了。
在老谭来沪前,武丑儿杨四立刚唱过《盗魂铃》,而且从两张半桌子干净利落翻下。戏迷听说65岁高龄的谭鑫培也唱这出,翘首瞧新鲜的心情可想而知。这晚老谭登上了两张半桌子,先拿了个顶,又做了个跃跃欲试的身段,末了冲台下摇摇手说:“我还要老命哪。”转脸就下去了。其实这谁都能谅解,65岁翻两张半桌子实在勉为其难,何况这么处理也符合猪八戒“傻奸”身份,本不算问题。可巧台下有一位看客身上中了酒,半醉半醒地使劲叫了声大倒好儿。老谭并没介意,新新前台老板却不干了,竟让伙计把这醉鬼捆到账房,质问他懂不懂戏,哪个地方不好,瞎喊什么。这位酒被吓醒了一半儿,连连打拱认错承认自己不懂戏。戏园前台还是不依不饶,非让醉鬼喝尿,后经人劝才放他走。
这位醉鬼的同乡听说新新舞台老板侮辱观众,动了公愤。他们串联多位具名在报纸上发新闻启事,向新新提出抗议。其他小报儿一通儿起哄,闹得第二天的演出无法继续。黄楚九、四盏灯赶紧出面多方盘桓交涉,近半个月,事情才算消停。条件是新新老板与老谭出面请客赔礼,并取消“伶界大王”四字招牌。完事后戏园重新开锣,头晚儿戏码儿《托兆碰碑》。临近老谭登台,四盏灯扒开幕帘儿一瞧前台满坑满谷,言道:“这个倒好儿不是白叫吗?”
此次赴沪对老谭而言虽说受了回瘪,却也算有惊无险。最大收获是“伶界大王”四字从此叫遍大江南北。
《都门纪略》光绪二年(1876)增补小字本武生行录有三庆班“小叫天”记名。
《都门纪略》光绪六年(1880)重镌大字本仍是武生行三庆班“小叫天”记名。
光绪九年(1883)三庆班报庙生行第二为“谭鑫培”。
《都门纪略》光绪十三年(1887)小字本老生行录有四喜班“谭叫天”之名(谭鑫培于1884年即搭入四喜)。该年底,谭鑫培与周春奎等组同春班,报庙承班人有“谭金福”之名。
升平署光绪十六年(1890)五月初十日恩赏日记档载:“续挑民籍教习谭金培。”五月二十五日恩赏日记档载:“堂上交进民籍教习(生)谭金培,年四十二岁。”(周明泰《清升平署存档事例漫抄》)至宣统三年,谭鑫培在宫内始终记名谭金培。
光绪十七年(1891)《各戏班花名册》有“新补庙首谭鑫培”语。(参王芷章《中国京剧编年史》)
光绪十八年(1892)十月,谭鑫培与王楞仙、陈德霖等“复出安徽三庆班”(老三庆于两年前随杨月楼辞世报散),报庙承班人为“谭鑫培”。
光绪二十二年(1896)喜庆班报庙老生行首席“谭鑫培”。该年底,三庆班再次重组报庙,老生行首席“谭鑫培”。
《都门纪略》光绪三十三年(1907)新增大字本同庆班老生记名为“谭鑫培”。
民国3年(1914)永庆社报庙老生行首席“谭鑫培”。
民国4年(1915)永庆社有老生谭鑫培名。同年7月该社报散,合庆社报庙,老生行有谭鑫培具名。
民国6年(1917)春和社报庙谭鑫培列老生行。同年三月二十三老谭病殁,该社四月报散。(参见王芷章《中国京剧编年史》)
上述文献材料得出以下结论:
一、谭鑫培登台唱戏40余年先后所用艺名为:25岁用谭金福,29岁用小叫天,36岁始用谭鑫培。40岁曾用谭叫天,43岁进宫记名谭金培。其中“谭金培”为入选升平署承差具名,时间应属确凿。其他艺名使用时间,笔者只以精忠庙报庙及《都门纪略》记载等为依据,或存疏漏参差。
二、谭鑫培于光绪十六年(1890)入选升平署直到宣统三年(1911),在宫里承差22年一直录名谭金培(升平署安殿本戏码儿,旁注唱主儿曾出现过“叫天”二字)。
三、谭金培一名为内廷承差专用,在外面未用过此名。
四、谭鑫培一名始用于光绪九年(1883),止于民国6年(当中用过一段“谭叫天”),前后计3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