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国戏曲大会》再度开锣,节目于10月2日至10月8日19:40在CCTV-11戏曲频道首播,次日8:26重播。总导演钱皓告诉《综艺报》,新一季《中国戏曲大会》题目难度升级,选手更偏年轻态,内容设计上力求均衡展现具有不同地方特色的戏曲艺术,让观众领略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戏曲文化的同时,也将改革开放40年来戏曲取得的新成果展现在观众面前。
难度升级 选手更偏年轻化
“本季的一大不同之处,在于题目难度的升级。如果说去年是零门槛,今年则是低门槛。”钱皓介绍,这是针对去年节目播出后得到的反馈做出的调整。
题目难度升级,题型也有所增加。本季除保留原有的连线题、选择题等题型,还新增了拼图题、文物题、表演题等题型。拼图题利用新媒体技术,图文并茂,可以引发现场互动,提升观众的参与感;文物题巧借戏曲文物,让历史与现代隔空对话,让参与者感受悠远漫长的戏曲历史;表演题通过演员精湛的特技展示,彰显勤学苦练的匠人精神,唤醒观众对戏曲艺术的文化自觉。
每期擂主争霸环节,会表演一个剧种的经典剧目。京剧名家陈少云、傅希如、王艳、张建国,评剧名家高闯等也将加盟节目,讲述剧种历史和剧目典故,让节目参与者和电视机前的观众“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增强比赛的趣味性和观赏性。
“竞赛的主要内容为戏曲专业知识,但对于这些知识的解读,节目组会融入一些故事,希望通过故事化的点评方式让戏曲在观众心中‘立’起来。”钱皓透露,每期节目会邀请3位不同背景的专家坐镇,他们从不同角度来解读这些戏曲作品以及背后的文化内涵。《2018中国戏曲大会》将涉及50多个剧种,“我们尽量把一些偏远地区的小剧种,以视频、图片、专家点评等各种各样的形式呈现给观众,做到信息量最大化。”钱皓说。
在参赛人员方面,组委会在全国上千名报名者中精挑细选,组成了一支老中青少四代同堂的百人团队伍。有的选手是来自各地方戏种的专业演职人员、非遗濒危戏种传承人,也有喜欢戏曲的忠实观众,还有不少热爱戏曲的大学生甚至是小学生,充分体现出戏曲在年轻人中的影响力。此外,各剧种名家朱强、李树建、冯玉萍、谭孝曾、曾小敏、袁慧琴等也将同百人团一起参与答题。钱皓介绍,今年百人团队伍的一大特色是青少年参与者比例上升,“节目组希望将更多的年轻面孔展现在大众面前,体现出戏曲这门古老艺术在年轻人中的影响力以及它在新时代的经典传承魅力。”
融媒体传播本季戏曲大会最大的亮点在于融媒体观察互动区的设计。融媒体观察互动区设置在主舞台一侧,现场观众甚至能够看到互动区内的相关情况,只是听不到声音而已。
在互动区的广播和网络直播间内,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的主持人联袂地方广播主持人,和戏曲名家胡文阁、姜亦珊、张建峰、吴琼、阎桂祥、丁晓君,主持人鞠萍等在现场参与陪答,并与现场实时互动,以观众和非专业角度引发话题,增加现场的趣味性,使节目更贴近普通观众。据了解,“鞠萍姐姐”还将在互动观察区为大家带来精彩演唱。此外,节目利用广播电台直播的制作特色,录制当中,通过电台和频道新媒体平台与线下观众实时互动,打破平台壁垒,做到真正的融合性设计。
钱皓介绍,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三台融合升级的大背景下,《2018中国戏曲大会》也是央视内部媒体融合的一次探索。
除了央视内部融媒体传播,本季节目也将积极适应碎片化的线上传播方式。节目的精彩内容、要点将剪成两分钟左右的短视频内容,在全网分发。
挖掘戏曲的文化价值
“现在大家都说戏曲式微。对于很多人来说,甚至可以没有戏曲,但如果戏曲真的没了,大家又会觉得心疼,这种感觉很奇怪。”对于在戏曲领域浸淫多年的钱皓来说,戏曲是一种乡音,一种乡愁,勾连着我们身上的文化血脉。
钱皓曾在北京工地上做过采访,对于很多北漂来说,戏曲是一种乡音,可能小时候并不爱听,当他们长大了,离开了家乡,却是靠这种艺术形式来抚慰身在异乡的孤独与艰难。“因此我绝不相信戏曲会消失,它可能很难再次成为一种大众流行艺术,但它始终会作为多元艺术形式的一种而存在。”
介绍不同特色的地方戏曲也好,展现年轻面孔也罢,钱皓希望,通过《2018中国戏曲大会》能够展现戏曲这种古老艺术形式在新时代下的生命力。除了戏曲知识竞赛,节目中还会展现一批优秀剧目。其中有一个剧目,来自西安一家百年秦腔剧社,是该剧社在十九大之后新编的一出抗战题材剧目。“所有的戏曲人都在默默耕耘,寻求突破,希望戏曲艺术能够再造辉煌。”
钱皓表示,通过文化与科技、经典与时尚的结合,《2018中国戏曲大会》要挖掘中华戏曲文化独特的生存状态、表现形式、艺术特征和文化气质,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打造新时代的戏曲文化名片。